唯心与唯物是在西方哲学的框架下,决定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第一性为本体,第二性为衍生。唯心论认为意识第一,物质由意识衍生出来(我的意识或者神的意识);唯物论当然是物质第一,意识由物质衍生出来。唯物论最好的例子可以拿大脑产生意识来做说明,虽然大脑是否真有产生意识这个功能尚待证明。按照这个定义,佛教显然不是唯物论,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唯识宗更是“万法为识”,显然的偏向唯心论。此识非彼心,识的范围(外延)要大很多,内涵也与西方哲学的心(意识)相去甚远。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结果,三界唯心成了性宗(中观宗)宗旨,万法唯识成了唯识宗宗旨。二宗在历史上是颇有些辩论的,尤其是在印度和藏传佛教里。不过 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各有侧重点而已,依众生根器心机不同而方便度化。一般来说,唯识宗在解释世俗谛的时候极其殊胜,而中观宗在解释圣义谛时完美无瑕。二宗最主要的差别,是在于唯识宗认为有一个实有的“心识”,虽然外在的物质世界推敲一下就明白并不能算实有,因为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本体。注意这个概念,实有=恒常不变。唯识宗认为心识是实有的,恒常不变的。轮回靠的就是那个心识轮回的,觉悟也是靠那个心识觉悟的。这一下,麻烦很大。因为按照圣义谛(和中观宗),心识也和外境一样是个幻影,不能算实有。心识和外境是相辅相成的。心生万物生,同时因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心与外境,其实是根本无法分开的,生同时,灭也同时(想到了薛定谔的猫没有?嘿嘿,很像吧?观察者和被观察的事物,同时生,同时灭)。没有先后。换句话说,物质和心识,是同时生灭的,谁也不是第一性,谁也不是第二性。所以按照中观的观点,佛教也不能算唯识的。中观么,想要成佛的人去研究吧,那是博士生们的课题。俺们凡夫们(小学生们)了解一下唯识就非常妙了。 但是尽管如此,佛教唯识论已经把现代认知科学远远的甩在后面了,不仅是浅意识,潜意识还是什么深层的意识,统统包含在里面了。唯识宗所涵括的内容,远远超越西方唯心论的框架。 随后回答一下随便同学,什么是心识。心识有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缘眼耳鼻舌身,但不是身体器官,就是一个借助器官而“能知”的东西(记得我说的心识就是能知者),没有这些“识”,即便器官存在,人也不能感知。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是一层比一层深,简单点解释就是意识为浅层心识活动,为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服务;末那识为镜子似的将平时一切所作所为反映到阿赖耶识上面并且以阿赖耶识里面的文件(阿赖耶识就是一个巨大的dataset)作为指导来告诉意识该怎么做事。心识的主要功能,就是分别各种事物。比如眼睛看到一朵花,你的眼识会去分别那是一朵小小的粉色花;有人骂了你一句脏话,你的意识会开始仇恨这个人并且寻机骂回去。修道的过程,就是转识为智的过程。智是无分别的。所以智者被骂了,呵呵一乐就完了(哈,开玩笑的,智者比这层次高太多了。但也有小道理哦)。 缘,这个可以写一本书了,估计一本很厚的书都说不完。简单一点说,佛法是因缘法。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缘灭了事物也就完了。因缘聚合就是宇宙真相。小到花开花落,中等的夫妻父子,大点的宇宙世界,仔细观察,都是因为有了因缘所以才存在。佛教有十二因缘法,详细说明了三界轮回的起因与去向。 灭,很好理解吧,就是消失了,没有了。缘散了,事物也就灭了。当然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入灭,有点因缘了了,不再来三界受苦了的意思。一般应该指菩萨阿罗汉佛陀。 障就是遮蔽。人本来就是一团光明的,各种垢尘落上去(我们自己造的各种业)就把原来的光明给障住了。孽,这个应该不是佛教词汇。佛教说业,不说孽。业就是karma吧,由贪嗔痴造各种恶业,由十善行造各种善业。总而言之,你今天发财也好,生病也好,都是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业造了以后,就总是要反映出来的。你今世一切的一切,统统是以前你造的各种业的一个总体反映,好的坏的,丝毫不爽完全不混杂的。这个业么,也是由当今的“缘”来帮 你显现的,有些业,没有缘,也不会现在显现出来。但是迟早的那个缘聚合了,业就出来了。要广说,又可以写一本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