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爆肚
爆肚是北京的传统小吃,有一家很有名的老字号叫“爆肚冯”,以前在前门附近,后来因为拆迁,就和北京的其他老字号如小肠陈、茶汤李等聚在一起,在什刹海边上开了一个“九门小吃”。在前门的时候,我没去过。搬到什刹海之后,我去了一次,味道一般。老字号成了气候,多数是因为皇帝或王公大臣看上了,现在,皇帝已经成了历史,老字号也都气息奄奄,光景不怎么好过。我着力推荐这一家爆肚,除了想让读者分享好东西,另外一个私心是,也许有一天,这家小店会很荣耀地说:刘某人曾经在这里饱餐过。
小店临街,门面没什么特别,只有两个天大的红字“爆肚”挂在门口,让人老远就能看见,也包括眼神不好的“知识分子”。店里的布置更简单,操作间是临时改的,占了一角,余下的空间像一把菜刀。长条桌靠墙,每个桌子能容4个人。爆肚是统称,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墙上有一幅画,画的是“爆肚”的原料都在牛、羊的哪一个部位,包括羊肚、牛肚、肚领以及肚仁,显示了中国饮食的专业化水准。客人要是有心,则在这里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也能增长知识。只是我这个人好学而不长进,每一次吃饭,都“按图点菜”,也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可每次过后,图解知识在大脑中的保存期远没有食物在肠胃里留存的时间长。
爆肚的吃法是把牛肚、羊肚、肚领、肚仁在开水里烫熟,然后,蘸佐料,佐料以麻酱为主,外加各种店家的“独门配料”,和涮羊肉没什么两样。差别在于涮羊肉是自主的,而爆肚是店老板涮好了再端上来。因为,爆肚的一个“高技术”活儿是掌握爆肚的下水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了,又老了,像鞣过的牛羊皮一样。喜欢吃爆肚的人,要的就是“筋斗”的口感,要是不熟,膻气太重,或者太老,咬不动,就没办法吃了。
这家小店的秘诀就在于此。他们的爆肚,不管是牛肚还是羊肚,也不管是哪一个部位的,总是恰到好处,耐嚼,但不是“口香糖”,怎么也嚼不烂,也就是“稍作抵抗”,测试一下你“必吃”的决心,马上就“宁为牙碎”了。据我的经验,最好吃的当数肚仁——肚仁是羊胃上的一层薄膜,消化食草的,就像陕北农民围在头上的白毛巾。一盘处理好的羊肚仁,雪白纯净,品相极佳,口感也是上乘。其次,是肚领,外脆里嫩,一口下去,能感觉到嫩嫩的肉质在嘴里洋溢。
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爆肚虽然是牛羊“下水”,可都是实打实的“硬通货”,要是吃得太快、太多,就会嘴上过瘾胃里难受。这也是经验之谈——有一次带我女儿去,要了四盘子爆肚,因为去得晚了,没有肚仁。大概是饿了,风卷残云一般扫荡光了,意犹未尽,又要了两碗羊杂汤,两个麻酱烧饼,也都消灭了。女儿比我吃得都多,直说好吃。可是,只此一次,以后再叫她去,她死活不肯,估计是那一次吃过了。尤其是小孩子,不知饥饱,好吃的难免吃多了,反倒是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