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中國這個以孝道為主的國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拋家舍業進城去打工,將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放在家裡不管,新婚妻子“活守寡”,孩子得不到良好的 教育。這完全是由經濟發展的不平等帶來的,是國內外不加節制的自由市場經濟將農業邊緣化造成的。城市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呢?如果我們將投資的重點放到農 村,在中國鄉村發展以健康食品生產、加工與物流為主的農業產業,那麼,農民是不需要離開家鄉的。相反,他們原本美麗的家鄉,如增加城市要素,則會變得更加 適宜人類居住。
就地城鎮化是什麼 意思呢? 就是保留中國固有的村鎮分布格局,僅對一些人少生活成本高的村莊進行適當的整合,增加城鎮的環境保護、污水處理、第三產業、健康、銀行、醫療衛生、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等基本元素,將中國的村鎮發展成為環境優美、農民有就業、有養老的美麗小城鎮。那麼就地城鎮化以後,農村會發生那些變化呢?
一是農民有了穩定 的職業,有了體面的工作。他們不用擔心失業,不同擔心在城市裡找不到活。農業產業是最基礎、最重要的產業,要是農民都不種植糧食,不出售糧食,城市人是沒 有辦法生存的。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城市的房子、汽車、鈔票都不能吃,在饑荒到來的時候,黃金還不如糞土!如果有良好的產出,經濟回報高,農民完全在家 門口就有活干,農民就是現代化的職業工人。就地城鎮化後的農人完全可以像城裡人那樣,工作無憂;在生態科技帶動下,勞動強度大大減少; 他們可以採取每周工 作5天,也享受周末和節假日,在農忙季節實行“三班倒”,工資加倍。農忙時種植與收穫糧食,養殖動物,獲得最多的初級農產品,而閒時則對處級農產品進行加 工,實現農產品升值,富裕的勞動力還可以從事第三產業。這樣的農村根本不需要上樓,只要把他們很好地組織起來,農民創造的價值是無窮大的。農民工能夠創造 “中國製造”的奇蹟,難道不能將他們的家鄉改變成人類最適宜居住的小城市嗎? 有了固定職業的農民,他們將獲得全社會的尊重。沒有他們,什麼科學家、政治 家、歌唱家、作家,都得喝西北風。社會要恢復農民的社會地位,他們和工人一樣,從事的是最重要的勞動,他們不是農民工,而是令人遵照的農人,他們的勞動理 應得到比進城打工更高的回報。
二是農村有了健康 的保障。進城的農民健康無法保證,他們拼的是體力,是青春。很多無辜的農民在外面打工。落下一身病後,將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乖乖地交給醫院。現在的農業模 式,完全採取違背自然規律的辦法,採取對抗的辦法控制病蟲草害,農藥、化肥、焚燒農膜產生的致癌物質長期與他們作伴,不得怪病都困難,加上周圍劣質工廠、 養殖場、食品加工廠污染,他們的健康受到了嚴重危險。就地城鎮化後,醫療設施進入農村,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動用國家、集體、社會的力量,保證中國最大、最 重要人群的身體健康,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在醫療衛生方面,恢復當年農村赤腳醫生做法,發揚光大祖國傳統中醫學,以預防為主,標本兼治,再加上農民有了很 好的心情,疾病困惑從此遠離農村城鎮家庭。
三是家庭團聚,不再出現留守兒童、孤獨老人和“活守寡”的婦女大軍。人皆有父母,將老人放在家裡不贍養,進城打拼是年輕農民最無奈的選擇。中國有5000萬留守兒童,有誰 在享受了舒適的現代生活、享受了廉價食品後,考慮過農村留守孩子的痛苦? 筆者出生在農村,在農村長大,我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聽說誰家的孩子會有什麼痛 苦。儘管當年的物質生活不富裕,可每個孩子都是健康的,陽光的,孩子們淘氣中帶着智慧。那些現代版的“寡婦群落”,有誰知道失去家庭溫暖的苦衷?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課題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有近6000萬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生活壓力大,是壓在農村留守婦女頭上的“三座大山”。一位長期研究中國留守人口的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留守婦女的數量之大、承受負擔之重,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在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是少見的。”
農村留守婦女的心 理狀況與精神負擔非常嚴重,她們不得不在“更好的經濟收入”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做取捨。她們並不算奢侈的心理期待,實際是在呼喚更合理的命運安排。還 是少女時,她們也曾駐足過多彩的城市; 嫁為人妻後,她們也曾與丈夫一起在城裡打拼; 當成為母親後,為了孩子,她們卻不得不回到鄉村,忍受“牛郎織女”的分 居生活;離別,從最初的難過,慢慢變成一種習慣。更有一些出國打工村的“全職媽媽”,她們沒有財力陪伴丈夫去國外打工,只有在家裡忍受分離的痛苦。
“我們結婚才幾個月,他就出國了,那時非常想他,現在也只好習慣了”。湖北省某縣鄔家灣一“80後”媳婦張娟無奈地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她的丈夫在伊拉克打工,一簽約就是兩年。她獨自帶着5歲的孩子,偌大一個家,里里外外全靠她一個人。比繁重的家務更難以承受的,是心理上的煎熬。有些年輕的留守婦女還要面對地痞流氓騷擾,晚上睡覺不敢關燈,或開着電視睡覺。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將年輕男性農民吸引在家鄉呢?
四是農村孩子得到 良好的教育。孩子是中國未來的希望,農村孩子群體中,不乏有治國之材,不乏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學者、政治家與軍事人才,然而,現在的農村孩子從小 失去家庭溫暖,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們怎麼能夠健康地成長?筆者是山東省平邑縣蔣家莊村走出去的第一個重點大學畢業生,我之所以能夠考上重點大學,得益於 教我的各位好老師。那時候,村里就有小學,小學老師是師範畢業生,教課十分認真,我們從小就打好了基礎;高中的老師更厲害,大部分老師都是山大、山師大畢 業生,甚至還有北大畢業生擔任公社中學的老師。我們的課業並不重,整個初中幾乎都是一邊勞動一邊學文化課,只是到了高中才進行系統的學習。當時的農家孩子 考上大學,上學不要錢,還管分配,吃國庫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自從筆者從村里走出後,三十多年來,蔣家莊先後有一百多人考上大學、大專或者中專,其中考上山大的5名,有2名博士(筆者和一名女博士,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由此可見,只要重視農村教育,農家孩子長大成人的機會是非常多的。當然,中國的高 等教育由當年的精英教育變成了今天的素質教育,今後農家子弟大學生從事農業並不是新鮮事。只有農村有了人氣,尤其有了知識青年後,我們設計的各種農業產業 才能夠實現。就地城鎮將增加中國大學生就業機會,中國農村騰飛了,中國才有可能實現中等發達遠景,美麗中國才有希望。
五是鄉村環境污染 可以從源頭解決,在健康的環境下生產健康的食物。現在的農村環境比任何一個朝代都糟糕。傳統的農業是人勤地產的,現在的農業是化學化的懶人農業,農藥、農 膜、除草劑、化肥污染比比皆是,小時候見到的很多物種因環境污染消失了。一些嚴重污染的工業項目,如農藥廠、化肥廠、造紙廠、澱粉廠、屠宰場,肆無忌憚地 進軍農村,因為那裡的環保成本幾乎為零。大量污水充斥了當年曾經十分美麗的河流,有着銀沙灘的小河變成了臭水溝,白色污染遍布農村,農田裡充滿了殺機。在 這樣的環境下,生產出來的食品可能安全嗎?現在的中國鄉村幾乎沒有垃圾處理設施,污水也沒有處理,任其排放,蚊蠅滋生,垃圾遍地,大樹被進城,河流被挖, 幾乎沒有自然生態要素。曾經的“山清水秀,空氣新鮮”的中國鄉村,現在僅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就地城鎮就要從源頭解決這些問題,讓城市中的好的要素進入農 村,如垃圾處理設施(僅對白色污染等,生活垃圾可以用過飼料或肥料進入生態循環)、污水淨化設施、公園、健身設施、醫院、銀行、學校、圖書館、俱樂部等 等。這樣,農民在健康的環境下,有愉快的心情,才能為社會生產健康的食物。從國家層面上,困惑國家的面源污染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六是大城市壓力減少,房地產價格得到合理的回歸。農民住別墅,農村閒置的院落充分發揮作用,並將一代一代傳遞下去,節約自然資源。就地城鎮化的內涵(教育、醫療、衛生、垃圾處理設施等等)
就地城鎮化的資金從那裡來?中央資金、地方資金、城市下鄉的自己、農民自籌的資金,建設美好家園,大家的積極性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