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悲歌 张宏良
历史是一面镜子,会将现实照得十分清楚。并且越是相近的历史,照得就会越是清楚。科学发展观的朝雨暮云,虎头蛇尾,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史上一个堪称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国内理论和政策方面,用科学发展观取代经济发展观,用以人为本取代以资为本,用和谐社会取代丛林社会,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取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提出了建立“五有社会”——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做、老有所养——这
个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在外交方面,用“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取代了“韬光养晦、绝不出头”,重新恢复了社会主义大国姿态。在实践方面,胡锦涛执政后第一个去的地方是革命圣地西柏坡,第一个出访国家是社会主义朝鲜。并在西柏坡郑重宣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科学发展观这一内容丰富、旗帜鲜明的伟大转变,振奋了久已麻木和绝望的全国人民,亲切地把这一转变称之为“胡温新政”。2007年春节全国自发地形成了给总书记和总理拜年的网络浪潮,“胡哥你好!”、“总理辛苦了!”的民间拜年声,响彻整个网络。人民再次燃起了希望,中国再次燃起了民族复兴的理想主义大火。 可是,人民的欢呼声还没有落下,一瓢又一瓢的冷水便浇向人民心头,最终完全浇灭了人民的希望。先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自杀式解释,说什么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一句话就又退回到了猫论原地。接下来又是西山会议商讨要摘掉共产党的牌子,又是让少数人暴富的股权分置改革,又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贱卖银行股改革,又是房价火箭般上升的开发商制度改革,又是“救美国就是救中国”,......,前总理直接扯出了普世价值的大旗。科学发展观也就到此寿终正寝,变成了令人感叹的天际暮云。 最初令人振奋、让人充满希望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失败在什么地方?就失败在那句“不折腾”上。试图不锄强而扶弱,不劫富而济贫,不惩恶而扬善,不除奸而强国,不折腾而转变,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道理很简单,弱者是强者欺凌的结果,穷人是富人掠夺的结果。所以,不锄强便不能扶弱,不劫富便不能济贫。锄强扶弱,劫富济贫,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你不折腾少数坏人,少数坏人必然会去折腾人民。这就
是科学发展观失败的最直接原因。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时胡锦涛和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不折腾?原因同样很简单,就是不敢
相信群众,不敢依靠群众,更不敢发动群众,怕群众一旦发动起来会折腾到自己头上。国内外敌对势力恰恰是抓住了中央怕折腾这个弱点,便不断以“颜色革命”的折腾相要挟,迫使中央一退再退,最终完全放弃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容,重新回到了两极分化的老路上。可以说,当时中央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折腾“颜色革命”的威胁,除了传统打压手段之外,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之策,如果不是中国老百姓在左翼爱国力量带领下坚决反对颜色革命,中国早就变成第二个苏联或者第二个中东。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失败的悲剧就在于,科学发展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却又不敢发动群众去贯彻这一历史要求,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在当今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科学发展观的失败,在于中央没有发动群众;另一方面,敌人“颜色革命”的失败,则是因为左翼爱国力量发动起了群众。2012年席卷全国的九月爱国运动,就是群众已被发动起来的典型,全国就一个口号——打倒汉奸,游行队伍就一张画像——毛主席像。有这张画像和这个口号,就算判处了“颜色革命”的死刑。 目前,习总再次扬起了民族复兴的伟大风帆,最终成败的关键,仍然是取决于群众,取决于敢
不敢和能不能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如同此前我们一直强调的那样,加强中央集权这第一步已经跨过去了,关键是扩大百姓民权这第二步能不能再跨过去,如果这第二步也能再跨过去,中华民族复兴将一片坦途。相反,如果跨不过去,中华民族的解体就不可避免。 这是民族复兴最后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张宏良微信文章,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2 2015-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