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道还的博客
  纪念李宗吾
我的名片
道还
注册日期: 2016-01-10
访问总量: 204,96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从道德到厚黑学》近日开始发行
杨道还的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最新发布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不”与“弗”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 善
友好链接
· 老几:老几的博客
· jingchen:陈京的博客
分类目录
【书海偶识】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新书简介】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
· 善
· 体用
· 灵感非直觉小议
· 思维的本质
· 现实世界是半开半闭的
· 哲学家的工厂
· 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
【得支离】
· “不”与“弗”
· “有教无类”的英文翻译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杂谈《老子》与老子
· 《老子》中道的“常”与“恒”
【随感】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也说木心:千里之行,始于竹下
· 玉帝遣神 等(二则)
· 敝帚自珍(二) 2019-11
· 无题
· 金庸及其他
· “封建二字不可滥用”一文读后
· 2017岁末感怀
· 读“越狱:徐洪慈——中国版肖申
· 文化差异之一斑:中国绘画有没有
【诸子偶拾】
· 君子不器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
· 三十而立
· 庄子与理工男
【杂谈】
· 贼
· 不轮回,也成佛
· 金庸及其他
· 在魏中军博文章后的回复
· 关于“有”的哲学
· 中国传统学术是必由之路--对嘎拉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下)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中)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上)
· 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中国学术视角】
· 经济的两重性
· 《中国哲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 人之德,人生目的,论命——略论
· 道与德的关系--略论老庄异同(之
· 老庄与西方--略论老庄异同(之三)
· 通老必先通庄--略论老庄异同(之
· 略论老庄异同(之一)
· 道德谈略
· 在老几,润涛阎,慕容博主的文章
· 人道的完整循环
【中国学术泛论】
· “不”与“弗”
· “听专家的”,有毛病么?
·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五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
· 无字天书虽好,可人读得懂吗?—
· 谈谈无字天书
·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四
· 丸之走盘(三)
· 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一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
存档目录
06/01/2021 - 06/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11/01/2019 - 11/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02/01/2018 - 02/28/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


杨道还


(1)

孔子讲:“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形而下谓之器,器是有形有用的,但孔子认为君子学而不厌,不应该以成为一器为目的,或者说以致用为学习的目的。孔子学术的根本立足点是仁,而仁基本的意思即是以他人为人,而非一器。这是君子不器的理论上的原因。不视人为器,自己如何能够以器自矜呢?所以与现代教育使人为一器不同,孔子的教育是使人为人。


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专业人士,樊迟请学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又说:“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孔子种地不如老农是大实话,后一句是孔子的气话,这一句经常被误解为孔子蔑视体力劳动。向孔子学种地这种话,就如同对希尔伯特,高斯这样高傲的数学家说,要向他们学记账,他们如何反应可想而知。学农是想成为一种社会中有用的器或人才,孔子已经言之在先,君子不器,那么樊迟就不得不归于小人一类。


比樊迟更等而下之的追求功名利禄,就更不是孔子的教学目的。不以利禄为念的人难得,所以孔子感叹:“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钱穆解“不至于谷”为,向学之心不转到谷禄上去。即是一个不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意思。当孔子让漆雕开出仕,漆雕开说:“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冶长》)。孔子对此回答很高兴,就是因为漆雕开这种学生不易得。这里信是不疑,不疑则无惑的意思,钱穆解为漆雕开说自己未能自信,也是同一个意思。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人总是要做事情的,不器的人在社会中,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做什么有随缘和选择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得不卷入社会机器,被裹胁而行,更是如此。在孔子的时代,孔子讲,自己在家里种地,就不会有饥荒的问题,这是退可守;出去做事,自然有俸禄,这是进可攻。一开始就必定要如何,反而限制了自己。做到了“忧道不忧贫”,就有了君子的基础。


诸葛亮《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是不轻用其身,俭是不以外在享受为念。“富润屋,德润身”(《大学》),外在的东西不属于自己,不能润身生色,转生负担而减色。修身先慎行,然后以内在的德来滋养,即“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孟子·告子上》)。不静就会引起不必要地“外来铄我”,这样得到的东西不是我的,不是属于我的真正的仁义礼智;已经静,又摒除外在的诱惑,德才能开始涵养生长,起到作用。澹泊明志,则不急功近利;宁静致远,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之意,也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即可无远弗届的意思。这里的静不是能够安静地看书上网,但一天没有书没有网络,就郁燥如狂;而是得到自在的安详。诸葛亮这几句话深合孔孟之道,也通向释家道家。


(2)

钱穆说,孔子的教育是一种德性的教育。这是对孔子教育的高度概括。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只能自发愿心,是无法教育的。而德,则是教育所能达到的最深层次。即学生用自心将教育的内容接应进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样的习得不是外来的,侵入性的,强迫性的,僵死的。那样的教学结果只会引起异化,也会被自心轻视和不容,心无所容就容易遗忘。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里孔子将德放在学之前,即是德又是学的前提的意思。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夫学须静也”,是同类的意思。


德是人修养身心得到的完整状态的描述,德性是人臻于德的身心之功用。“以有积为不足”(《庄子·天下》),即是德不同于德性。如,一个人可能既学识渊博又刚愎自用,前者是已成之德的丰厚,后者是德性的欠缺。孔子的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就需要德性总是活泼泼的。这样一来,一个人的成德才能逐渐“践形”(《孟子·尽心上》),而不是成为一个异化的人。异化的人,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器,但当其完全成为一个器,就成了失去了人的意味的四不像,成了《变形记》里的怪物。但当人能够“践形”,天生我才必有用,就不愁没有作为器的根本。


常有人批评说中国学术只知道教人做人,因而将人教成无用的人。这些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无用的人并不是真正知道如何做人的人。而有用的人才,必然对如何做人有所领悟。与此相反的才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这样的人做恶也不能自知,但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真正的人才或天才,对人的领悟比一般人是更为深刻的,也更倾向于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从历史上看,先秦诸子都不是孱弱之辈,皆有豪杰气概和事业。直至宋末,中国学术仍然人才辈出。书生给人孱弱无用的印象,主要在元以后。这个时期是中国学术的低谷,也是异族统治和帝王专制最为残酷的朝代,尤其蒙满朝廷对中国学术始终有其戒备和敌视。但清廷一旦垮台,中国学术又立刻勃兴。近代史上值得一提的人物和大师,无不是旧学养成的,即便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也是如此。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学术在专制糟粕和西学夹攻之下,又转入低谷。此后的新文化培养出的人物,大多只有大师皮相,而缺乏真正风骨,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今日。看中国文化,应从这一短暂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那里去看,应该考究在那样的贫弱,动荡和混乱的社会中,中国学术如何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


以毅力为例,有毅力的人未必是能“用”毅力。在某一事上的毅力,可能是外铄的模式,而非自心的执行,这样的人在另一事上或许不能有毅力。有意思地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试炼毅力,不一定导致能“用”毅力,反而疲惫或迷失本性,因为这样的事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当有需要,就能意识到此时当用,而即刻能用毅力,才算是有了毅力这一德,产生了真的毅力。这三个层次,即是普通人,人才,和天才的差别。


人材在真正的德之下就转成天材。普通人有了真正的德就直接届于天才,其间不容器。孔子已得这个源流,随心用之,这是孔子为伟大的教育家之原因。上面所讲的毅力,可以不是天生的,但看去自然天成,与其人天生的气质秉性须臾不可分而妙合。民国初期人物众多,不是那个时代偏得,有天分的人众多,而是旧学培养出的天材的显露。由此更进一步,对自己是否得到了真的毅力或其他的德的问题,一个人真正地自省,依赖于自心的诚德,即能否“用”诚,因此诚是德的根本,即使仁也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天材又由有诚无诚而高下或者善恶分流。从孔子到理学都反复强调“诚”,诚对善恶的决定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再进一步,则属于道家的境地,那是另外的一大块,这里不便赘述。


(3)

在具体教学中,孔子也是针对德性而施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即,学生不至周思不得的时候,不去提示;不到达意乏辞时,不加引导。这样的方法能够竭尽学生的德性之用和对自己德性的体悟。至于死的知识,则属末节,可以随取随用。这是对于不足的情形,对于“兼人”的情形,即天才或者冒进的人,孔子采取抑制的方法,“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很符合老子的反之则大顺的意味。这是从德的整体观入手,用这样方法得到的德性是完整的。某一方面特长的发展,不能协调,“揣而棁(锐)之,不可长保”(《老子·第九章》),“峣峣者易缺”,“欲速则不达”;不是必然如此,只是容易发生。


现代人一边伤仲永,一边将孩子送进大学的少年班,忽视了育人与成器的区别。父母欲使孩子成人,大学却欲使学生成器;父母欲使孩子自己幸福,大学却欲使其对别人有用,这两者有所交叉,但并非完全叠合。孔子的师道则得二者之要领。从现实的情形看,以这种冒进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少年天才,很难说比同龄人更为出类拔萃,“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这种情形有其必然的因素。而因此发生的悲剧,却或可避免。这类悲剧发生后,家庭与学校的代价也是不一样的。


现代的教师对如何能使后进的学生“进之”各显神通,即使揠苗助长,也自有办法。讨论此中利弊,就必须知道如何是人之用。现代人认为人尽其才是好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发展上就会缺乏余力而难以为继。中国古人则有培养元气,储才养望的观点,这是一种天下观,是“常使有余,毋使不足”的意思。这样,在社会演进或有动荡的时候,人才就不会捉襟见肘。老子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老子·二十九章》)。对于天下的发展只能引而不发,积存一个势在那里,待其自然发展。所以器尽其用,人却不可尽其用,这是人之用与器之用的差别。一个充斥揠苗助长人才的社会,又比人尽其才更加棘手了。过度教育的问题不在于表面上的人才过剩,而在于实质上的人才虚亏。


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引而不发,常使有余,才能立足而有所发展。一个人学业事业有成,却需要每天绞尽脑汁,穷于奔命地去维持,就只能守成,无选择,不仅难以应对任何改变和有发展,而且有才尽的忧虑。如能随时而静尚可,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无余地,也就不能静,德性即会渐失。而游刃有余的人,则常有生力和预备,一旦处于囊中时,即可露出锋芒。


儒家讲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将这两者推向极致,用之有功天下,隐之藏于无名,而决定在我,就成了道家。道家有这样的宏愿,人数比儒家就较为稀少。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君子不器的。道家与儒家肯出来出仕不同,道家只肯在用天下的时候出来做事情,而这又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还有无所用天下的另一个选项,所以在历史上只有部分道家是显现出来的。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