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道還的博客
  紀念李宗吾
我的名片
道還
註冊日期: 2016-01-10
訪問總量: 204,954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中國傳統學術之結構:從道德到厚黑學》近日開始發行
楊道還的博客文章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和鏈接!
最新發布
· 去中國化,內卷也
· “不”與“弗”
· 御夢人
· 楊道還的“吾”“我”之辨
· 黃鶴升:古人“吾”與“我”之義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兩個版本
· 善
友好鏈接
· 老幾:老幾的博客
· jingchen:陳京的博客
分類目錄
【書海偶識】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兩個版本
【新書簡介】
· 御夢人
· 楊道還的“吾”“我”之辨
· 黃鶴升:古人“吾”與“我”之義
· 善
· 體用
· 靈感非直覺小議
· 思維的本質
· 現實世界是半開半閉的
· 哲學家的工廠
· 傳統學術與個人修養
【得支離】
· “不”與“弗”
· “有教無類”的英文翻譯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 雜談《老子》與老子
· 《老子》中道的“常”與“恆”
【隨感】
· 去中國化,內卷也
· 也說木心:千里之行,始於竹下
· 玉帝遣神 等(二則)
· 敝帚自珍(二) 2019-11
· 無題
· 金庸及其他
· “封建二字不可濫用”一文讀後
· 2017歲末感懷
· 讀“越獄:徐洪慈——中國版肖申
· 文化差異之一斑:中國繪畫有沒有
【諸子偶拾】
· 君子不器
· 識與見——讀羅素的《如何避免愚
· 三十而立
· 莊子與理工男
【雜談】
· 賊
· 不輪迴,也成佛
· 金庸及其他
· 在魏中軍博文章後的回覆
· 關於“有”的哲學
· 中國傳統學術是必由之路--對嘎拉
· 中國人的性格:風氣篇(下)
· 中國人的性格:風氣篇(中)
· 中國人的性格:風氣篇(上)
· 中國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中國學術視角】
· 經濟的兩重性
· 《中國哲學之結構》內容簡介
· 人之德,人生目的,論命——略論
· 道與德的關係--略論老莊異同(之
· 老莊與西方--略論老莊異同(之三)
· 通老必先通莊--略論老莊異同(之
· 略論老莊異同(之一)
· 道德談略
· 在老幾,潤濤閻,慕容博主的文章
· 人道的完整循環
【中國學術泛論】
· “不”與“弗”
· “聽專家的”,有毛病麼?
·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五
· 識與見——讀羅素的《如何避免愚
· 無字天書雖好,可人讀得懂嗎?—
· 談談無字天書
·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四
· 丸之走盤(三)
· 政治由於人才,人才由於學術(一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
存檔目錄
06/01/2021 - 06/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11/01/2019 - 11/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02/01/2018 - 02/28/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老子》中道的“常”與“恆”
   

“常”與“恆”

 

楊道還

 

6/9/2017

 

《老子》通行本中,“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常”本作“恆”。馬王堆帛書中,此句即為“非恆道”。因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通行本中,“恆”被改寫為“常”。所以這一句應該按照“恆”字解。類似地,饒宗頤“帛書《繫辭傳》‘大恆’說”一文中講,馬王堆本《繫辭傳》中,“‘易有太極’一句在帛書原作‘易有大恆’”。這裡的改動不小,據說也是因為劉恆。(這引起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說後來《繫辭傳》也是因為避諱,改“大恆”為“太極”;那麼易經中的“恆”卦,卻為何沒有改?或者當時人認為《易》有神,又或者當時人認為“文王作易”,這兩者猶在天子的等級之上,無須避諱。這個疑問,還有待方家解答。)

 

1.

饒宗頤在“帛書《繫辭傳》‘大恆’說”一文中,對恆字解釋極為詳備。他說:“恆字淵源甚古,殷墟文字裡有先公名曰王恆,其字做亘(“二”部首中間夾一如字母D的形狀)”。又說:“《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傳》:‘恆,弦。’鄭《箋》:‘月上弦而就盈。’”“如月之恆”一句,按照饒宗頤的解釋,很明白:恆字的上下兩橫,是上天下地,中間從月。這樣毛鄭之說都容易理解了:字源,象,形,和本意可以交融。

 

《老子》中用“恆”,當然是引申出來的“象意”,是指着這象而生出來的意義。月的弦是變動而長存的,“恆”字裡面的常久就包含了變動的意思:變而存,存而變。恆字在經典中,引申出的意義有,久,常,堅固等(詳見上述饒文)。恆又用於有弦之物,如弓之弦。

 

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老莊所講的道和德都包含時間。道包含時間,意味着道包含着變化和變動。道包含時間,就不被時間所包含——即,道是無待的,不需要先有時間這個概念,然後才能講到道,道的概念在時間之先。在時間之先的道,不管時間意義上有何化,動,遷,運,逆行等都不受影響,這就是那個“恆道”。


對於“道是無待的”這一點,莊子在《逍遙遊》中有直接說明。有待,是先有某種框架,然後去將道套在裡面。這樣難以得到對恆道的認識。這就如那個如何將大象放到冰箱裡的問題。心裡有了這樣一個冰箱,如量子這個,上帝粒子那個什麼的,可以將大象放進去,但鯨魚怎麼辦,鯤鵬怎麼辦?能將過去放進去,如何把將來放進去?解決這些問題不能靠誇誇其談冰箱製造者如何高明,有名,用戶好評如潮等得到靈感。所以這樣的思路,不如老莊所講的虛極靜篤。虛其心,就像野生動物園,心外的一切動物和萬物,都可涵蓋。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至少讓人落下個開放的心態,而不是“自閉”。

 

2.

常字的來源,沒有恆那麼久遠。常從巾,有方正的意思。常在時間意義上,有不變動的意思,如五常,常識,常言,一直到現在講的常數。相對常來講,恆有在變化中,牢固存在的意義;在時間上,不一定需要時時刻刻不變。(拙著《結構》中,有對道的“或然”表現的解析,即是從這個意象而來。)如,持之以恆,不是不停息地做一件事情,而是有條件有隙即做,即使存在間斷也沒有關係。恆德,恆心也有此類的意思。又如,數學上有常量變量,也有恆等式,這個恆可以將常變量都聯繫起來。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區分恆和常,以卵擊石,卵一定會破,是常;但水滴石穿,是恆。又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七十八》)這句話中,水的柔弱是常,但一旦有恆,則沒有什麼能夠代替水衝激堅強(的效果)。恆有其生生不息的來源。常往往只是指一種不變的狀態。(《列子》愚公移山是寓意恆還是常,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恆與常的區別或者可以這樣歸結:恆描述道,而常描述大德。用常來代替恆,是將常提高了一層使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大德之物或人有其常,如“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三十九》)。這裡的一,就是那個常,那個有常的。天和地都是大德,但這裡的地是從天的一中分出來的,“地法天”。

 

蘇轍解道可道章,已經參破恆與常。他說:“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仁義禮智信,在儒家是五常,屬於常。蘇轍特別提出,這些“常”並非常道。這就將“恆意義上的常”與“儒家和通行意義上的常”分開了。蘇轍的這一理解,只能是基於常之上,仍有恆這一道理。

 

仁義禮智信的常,是德惟一的保證,不能隨便地二三其德,去改變。但這些常用之於天下,在紛繁複雜的天下,用起來卻又不足,因為不夠完整。秉持這些,只是貴德,還缺乏尊道的意蘊。只有剛毅木訥,而沒有通達,通達還需尊道之後方才得到。有人講中國的學問就是教人做人,這個認識是不對的。做人只是貴德,就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貴德並沒有錯,但不去尊道,“會做人”的人,只是一些鄉愿,只是“惟手熟爾”。只能說,從中國學問中可以得到作人(作為一個人)的道理,這個道理的核心就是尊道貴德。

 

尊道和貴德是一體的,“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五十一》)只有尊道,沒有貴德也非自然。違背常或違背一,損害常或損害一,不是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這樣的行為會有損自身的德。有損於德,即便以道為籍口,也非自然(效法自身)。

 

3.

帛書《老子·二》說:“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

 

這一章,很多人誤解為相對主義。這種相對主義的解釋,截斷道流,講一個凝固片段的現象,與老莊所講的流化不息的意蘊是格格不入的。帛書一出,這樣看法的錯誤就非常明顯。這句的關鍵在於“恆也”,不是講二,而是重心在講,有個恆在裡面。如王夫之解此章所講:“要歸於兩端生於一致,故方有美方有惡”。即,美和惡雖然“異名”,但此章重心在於講兩者“同出”於恆道。從美醜的相對性追究,就背離了老子的意旨,越說越遠,這就像哲學家拿杯子舉例,有人卻要問杯子是鈞窯還是定窯的,這樣的考證除了證明哲學家沒有關於杯子的學問,得不到其他有意義結果。


老子舉出這些例子,類似於講“能量守恆”的意思:不管你表現為何,如何消漲變化,那個同出里總還有那個恆。這就如琴弦在彈奏的時候,雖然總是在動,但存在個平衡的位置;宇宙萬物也是類似的以道為弦的樂章。

 

《老子·七十七》中有:“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有的解,如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將張弓等同於射箭,認為此句是(射箭的人),低了則向上,高了則向下。這個解隱約有“有的放矢”的意思,或者至少,有個目標性或方向性。我很懷疑老子此章包含此類的意思,原因很簡單,如果有個目標,何不談這個目標,而去談如何擺弄弓弦?!我以為,這裡的張弓意為,引弦時,弓稍在下者會被拉向上,向上者被拉向下,出於自然而不是有意抬舉或壓低。(詳見《結構》)萬物如弓稍一樣,在時間上,有張有弛。天時趨前,總是使得“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此章中的“人”,不同於尊道貴德的聖人或王,而是脫離天,“與人為徒”的人。這些人傾向於。這並不意味着這些人是惡的,只是“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莊子大宗師》)人道的恆,處於這張弛之間。此章包含弦的意象,所以順便記於此。

 

 

(wiki老子 (帛書本)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80%81%E5%AD%90_(%E5%B8%9B%E6%9B%B8%E6%9C%AC))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