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道还的博客
  纪念李宗吾
网络日志正文
有所不为——从复旦教授的对联谈起 2016-01-30 06:06:40

有所不为——从复旦教授的对联谈起

杨道还

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的对联最近热传: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这个对子之所以受到欢迎,大概在于下联的“莫忘曾经是书生”一句。现在的中国人经常面临现实与人性的冲突:自己认为不善的事情,或者不得不去做以取容于世,或者执意不去做而不能自安。“莫忘曾经是书生”一句,对于处在此类冲突中的人不啻一种有枝可依。此句的重点不在于一个人是否是书生,而在于有所不为;即使不是书生,也可有所不为。

这一对联的热传,说明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想法,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有所不为,在《论语》中,孔子就已经说过。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对此句的解读,人们往往重视“中行”的解释,却不知“中行”是可遇不可求的理想中的境界。韩愈说:“并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范仲淹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两人的话,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感慨。

对于现实中人,孔子这一句中,真正重要的反而是狂者有所不顾,狷者有所不为。狂与狷不可分:狷者做事时,必然有其不顾势利之狂;狂者不做事时,必然有其不避利害之狷。孔子讲这样的话,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狂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对不幸的际遇的处理。至于追求幸福,每个人都不需别人去教,其行为就已经道在其中了。强行去教人何为幸福,教人如何去追求幸福,甚至等而下之,代人和强迫人去求幸福,按照孟子的说法,是“穿逾之类”;但按照现代人的经验,只怕不止于此。

孟子也讲有所不为,他说:“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所为,实际上依赖人的不为而得以建立,而得以有其意义。孟子这句话是对孔子的话的具体化。孟子这个意思在韩愈的一句话中表露无遗。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随顺他人,环境,或者势利的“理性”,实际上将“人”的行为抹杀了。在这类的情形中,人不再是人,而是可以“理性”思维的机器——机器都是一样的,去分辨这样的人是甲还是乙,毫无意义。这样说,不是否认人的随顺。除了疯子以外,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不管理性判断还是不假思索,大多数的时候是随顺的。但人的真正人性,可以传之于后世以为历史和借鉴的,却往往只能在不随顺的狂狷中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性而不是事件,才是历史宝贵的经验。人类未来的事件不可逆料,历史事件不可重复,照搬古人的行为就像纸上谈兵。我们从历史中,唯一可以得到的可靠的经验,就是人性的真正本质。司马迁的《史记》,记人重于记事,即如此类(拙著《中国学术图说》对此有展开的讨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认为人性的真正本质是古今不同的,那么历史也就只有娱乐价值。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历史也是有其左右的,但历史也必然围绕着人性这一中而左右。人的中行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中行即是理想中的,有历史动荡中不变的那一方向,不管历史如何震荡,从长期来看,仍然有其中,仍然总会回到中。人的行为能保守中行——在历史而非一时的中道而行,则可以称义,义就是宜的意思。行成于思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是有思虑辨别,能够自心知道何时顺,何时不为;有自行的决断执行,如何顺,如何不为。历史人物的优劣,人格的高低,人才的大小,往往由他们的选择而定,不在于不随顺的频度和烈度,而在于思虑深广大小而导致的选择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中行信之不疑,这与现代人的迷失大不相同。如元吕思诚的诗有:“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这里“些子”就是“些小”的意思,大概源自于元时口语,其余部分都不古奥,可以略过不提。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有所不为或者会使人经历严霜烈日一般的考验,但吕思诚相信“春风到草庐”终会发生。据说吕思诚做此诗不久,就及第为官。吕思诚后来有官声,这在他的有所不为的诗中已有先兆。吕思诚是“春风到草庐”应验的一例。历史上,春风未必到草庐,不及于身的情形似乎更多。草庐是诸葛亮和杜甫所居,这两人一遇三顾,一终于潦倒不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引用吕思诚这几句诗作为调侃的资料,也属于不遇一类。民国小说家王藻祥给自己取笔名王度庐,用意或者也是从吕思诚这几句诗中来,他也属于不遇一类。

有所不为,不是没有能力去为,而是有能力而不肯为,所以被客观所局限的无作为不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来自于主观的“克己”——在可为可不为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内在的德行或者说人格尊严,由克己而建立,而不能凭借外力或攀比。在个人修养上反对攀比,重克己,是孟子反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原因。由克己建立的修养,不凭借外在客观而建立,也很难被外力所牵动,这种状态即是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所讲的大丈夫,与孔子所讲的君子描述的是理论上完美的人格。

在现代人看来,孔孟所讲的这类人如同神话或者有如怪物。姑且不讲大丈夫和君子,退一步,讲人格。在现实中,有所不为的人往往也有怪异的地方,内在地有个性有棱角,这与外在的哗众取宠的奇装异服,奇谈怪论,奇瘾异癖不同。这种内在的棱角,人格,称为廉隅。苏轼说:“砥砺廉隅”,即是磨练修养的意思。《说文》说,廉,仄也。廉引申意为,接近墙角处的墙壁。隅是墙角的意思。廉隅连用,即是直线的边与角的形象。用在人格上,廉隅就是有棱角,而不是世故圆滑,八面玲珑。这一意思又见于沈括《梦溪笔谈》:“祥符中,有人为诗,题所在驿舍间曰:‘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朝廷闻之曰:‘如此何以责廉隅?’遂增今俸。”沈括所讲的,即是现代以薪养廉的先声,只不过当时是以薪责廉,那是当时儒家有更高的标准所致。清代末期在薪水之外,又给官员发“养廉钱”,那是以贿求廉,完全不知何谓廉隅了。

再退一步讲,对人格不做要求,还有人才的问题。人才也需要有一点儿棱角,才能有所担当。不能有一点儿棱角,不管是不知所措优柔顢頇,还是油滑势利顺风转舵,对别人来说都难以着力而不可用,对自身来说难以自主决断,因此难以成为有用之才。才能是外在的,人才的棱角,有机会从外在入手去培养,去教育。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议论,即孩子可以不吃苦,就没有必要让他吃苦。对于“但愿生儿愚且痴,无灾无难’做’公卿”的父母,这种做法当然并无不可。但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对人生波折有所预备,或者在不顺利的时候有一个退步的落脚处——靠自己的才能生存,吃苦的教育仍有意义。但正如前面所讲,棱角只能靠克己而生,使孩子吃苦,但没有孩子内在的自觉磨砺,也是徒然。现在的教育往往不仅不能使孩子生出内在棱角,还鼓励他们生出外在的棱角,其后果也显而易见。


浏览(1824) (2) 评论(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笑哈哈 留言时间:2016-03-02 13:55:35
深巷里的好酒!惜乎早前未得拜读.
好思考,好思维!
回复 | 0
作者:道还 留言时间:2016-01-31 16:27:06
欢迎相当大来访及评论。你这个评论属于垃圾贴,没有营养。不过我还愿意听听你有何高见。没有的话,莫怪我打扫门户了。
回复 | 0
作者:相当大 留言时间:2016-01-31 09:58:39
抄你的原文:

[[ 孟子也讲有所不为,他说:“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所为,实际上依赖人的不为而得以建立,而得以有其意义。孟子这句话是对孔子的话的具体化。孟子这个意思在韩愈的一句话中表露无遗。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随顺他人,环境,或者势利的“理性”,实际上将“人”的行为抹杀了。]]

你对孟子和韩愈两句话的解释不对,特别是对孟子的那句话的解释简直一派胡言,基本逻辑都没有。
回复 | 0
作者:道还 留言时间:2016-01-31 05:57:51
谢谢紫荆棘鸟来访。我没注意陈教授头衔还真不少。看对联语义,大概是博士答辩时所作,这个也还能接受。
回复 | 0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6-01-30 18:48:24
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
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
如果是个物理教授或者数学教授写的对联,倒也过得去,但这位陈正宏是谁?看其 vitae:
陈正宏,祖籍浙江海宁,1962年生于浙江杭州。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复旦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法国亚洲学会会员。
回复 | 0
我的名片
道还
注册日期: 2016-01-10
访问总量: 208,83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从道德到厚黑学》近日开始发行
杨道还的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最新发布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不”与“弗”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 善
友好链接
· 老几:老几的博客
· jingchen:陈京的博客
分类目录
【书海偶识】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新书简介】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善
· 体用
· 灵感非直觉小议
· 思维的本质
· 现实世界是半开半闭的
· 哲学家的工厂
· 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
【得支离】
· “不”与“弗”
· “有教无类”的英文翻译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杂谈《老子》与老子
· 《老子》中道的“常”与“恒”
【随感】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也说木心:千里之行,始于竹下
· 玉帝遣神 等(二则)
· 敝帚自珍(二) 2019-11
· 无题
· 金庸及其他
· “封建二字不可滥用”一文读后
· 2017岁末感怀
· 读“越狱:徐洪慈——中国版肖申克
· 文化差异之一斑:中国绘画有没有
【诸子偶拾】
· 君子不器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三十而立
· 庄子与理工男
【杂谈】
· 贼
· 不轮回,也成佛
· 金庸及其他
· 在魏中军博文章后的回复
· 关于“有”的哲学
· 中国传统学术是必由之路--对嘎拉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下)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中)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上)
· 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中国学术视角】
· 经济的两重性
· 《中国哲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 人之德,人生目的,论命——略论老
· 道与德的关系--略论老庄异同(之
· 老庄与西方--略论老庄异同(之三)
· 通老必先通庄--略论老庄异同(之
· 略论老庄异同(之一)
· 道德谈略
· 在老几,润涛阎,慕容博主的文章
· 人道的完整循环
【中国学术泛论】
· “不”与“弗”
· “听专家的”,有毛病么?
·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五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无字天书虽好,可人读得懂吗?——
· 谈谈无字天书
·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四
· 丸之走盘(三)
· 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一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
存档目录
2021-06-11 - 2021-06-11
2021-03-07 - 2021-03-12
2021-02-15 - 2021-02-15
2021-01-11 - 2021-01-11
2020-12-13 - 2020-12-29
2020-11-05 - 2020-11-05
2020-10-08 - 2020-10-08
2020-09-05 - 2020-09-30
2020-05-06 - 2020-05-06
2020-04-12 - 2020-04-12
2019-11-10 - 2019-11-10
2019-08-14 - 2019-08-14
2019-05-27 - 2019-05-27
2019-04-20 - 2019-04-20
2019-03-20 - 2019-03-20
2019-01-27 - 2019-01-27
2018-12-12 - 2018-12-30
2018-11-03 - 2018-11-03
2018-02-28 - 2018-02-28
2017-12-24 - 2017-12-24
2017-11-30 - 2017-11-30
2017-07-05 - 2017-07-05
2017-06-09 - 2017-06-09
2017-05-13 - 2017-05-13
2017-04-04 - 2017-04-28
2017-02-08 - 2017-02-08
2017-01-01 - 2017-01-01
2016-12-10 - 2016-12-29
2016-09-04 - 2016-09-19
2016-08-14 - 2016-08-14
2016-07-06 - 2016-07-30
2016-05-06 - 2016-05-21
2016-04-05 - 2016-04-23
2016-03-01 - 2016-03-26
2016-02-07 - 2016-02-14
2016-01-17 - 2016-01-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