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民主和科学
杨道还
传统与民主和科学的关系是个老问题,但至今仍没有解决。从新文化运动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认识就开始了一个混乱的阶段。在民国初期的知识分子眼里,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必须将孔先生踢出去,以至于将传统文化整个踢出去,才能心满意足。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分子既不知“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也不是民主和科学的通才。请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只是取代牌位上孔子的名字而已,并没有真正成为中国的文化,至今仍然洋气十足。现代的某些学者,仍继续民国初期的思路,一边批判传统,一边供奉而不能真正地去实行民主和科学精神。这个不再是时尚,而是落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先澄清两个问题。学习西方,包括民主与科学,也包括学习日本和台湾,的必要性,有目共睹,反对这一点的人, 不足与言,白浪费时间,而时间是宝贵的。单纯复古的主张,拒绝西方文化的任何影响,刻舟求剑,日久自消,不必费力去争辩。
学西方的问题在于习,在于如何将民主和科学学到手,拿到普通人之手中,使之习而为常。这个问题应该由学者,各种相关的知识分子和博士来解决,但我认为这些人的工作不尽人意。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统文化中建立与民主和科学的接口。将传统文化与民主对立起来不可能解决问题。压制排斥普通人用以安身立命的传统,期望普通人洗心革面欣然接受,是一厢情愿。因此引起反感后,没有办法和能力去民主地收拾残局,而用专制的手段来强行压制,则是愚蠢的。这样的虚伪引起的情绪抵触,对普及民主思想有害无益。从普遍性讲,情绪是任何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从力量上讲,情绪可以覆舟;看看美国的选举就可以知道了。借用诸葛亮的话,情绪就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不管古今中西社会,敝帚自珍,“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喜爱与自己相同的,是人性的普遍特点。而产生于敝帚的情绪如何能与耳濡目染的传统相比?因为情绪上的反感,有人又主张用理性压制甚至消灭情绪,要中国人都具理性,削足适履,更是愚不可及,这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现代翻版。人不仅仅是动物,但也不仅仅是机器。纯粹理性已经是过时的哲学,存在主义从尼采到沙特,都富激情。即使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如此。丧失感性和激情的人,已经停止了作为一个人的发展。用强制手段建立民主,那是蒋经国一类人的事情,普通人不必替皇帝急,更何况有文革这样的强制建立思想的前车之鉴。
科学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即使在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各种迷信也仍然普遍,但这并不妨碍科学的自立和发展。至少在科学能够生产出笑话,诗歌,时尚这一类东西之前,侵略性的唯科学主义反而是有害的。中国科普中充斥的科学万能思想,愚人画饼,是一种低能的科学普及方式。科学被排斥已成历史,科学现在更多是普通人敬畏的对象,即便在美国也是如此。一些科学家继续将科学神化,动辄以不科学的帽子扣人,自欺欺人,大多出于利益的驱使,既不利于科学普及,也妨害科学的发展。举例来说, 发展民主程序和科学证谬来取消中医则可,但以不科学为由取消中医,实际上是专制和伪科学。主张汉字西化也是如此。主张摒弃传统更是如此。民主正是保护了,更受益于丰富的传统,而不是死水一潭的无差别的。
人的思维受传统文化和语言影响至深。传统文化即语言的骨架,语言以此存身;语言即是传统文化的筋络血脉,传统文化的不同部分由语言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作出反应和发展。抽去传统文化,语言就是空壳,即如“中文房间”那样的机器人,这种丧失了思想力的状态,才是亡国灭种的危机所在——机器人除了过时淘汰,还有别的前途么?约翰·希尔勒提出中文而非其他语言的房间,虽言者无意,但听者岂可无心?
中文之成熟已经到了可以译介任何复杂精致学科的地步。但民主与科学仍然不被认为是自己的敝帚,这是因为传统的割裂。只有弥缝,而非排斥,才能使传统与民主和科学这两部分互相为用。这就要求深入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之生出自然而然接连民主和科学的枝条。这个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唯有如此得到的民主和科学才是有根底的,而不是怪异的移植。
这就触及到了一些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出民主和科学么?整理中国文化是可能的么?答案是肯定的。民主与科学都有完整的体系可供参考,只需按图索骥寻找出传统文化与其的接口,即可使之为我所用。这即是钱穆所讲的切合时宜。钱穆说:“旧学宏博,既需会通,又求切合时宜,其事不易。寻瑕索疵、漫肆批评,则不难。”(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不去下功夫去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只有挑剔传统文化中与民主和科学不相容的部分的能力,此类批评只是隔靴搔痒,哗众媚俗的学术而已,毫无意义。须知,古人已逝,固然可欺;来者可欺么?来者不远,海二代好欺么?这些人没有能力会通,就应该去挑剔欧美文化传统与民主和科学不相容的部分,才能得到一点儿有意义的结论——这只怕也是我的奢望。切合时宜,再求宏通,回溯中国文化,即可得到整理会通。整理会通国故,没有以虚无的基础出发的可能,而必须从切合时宜入手。期望建立万世不变的整理会通,是虚幻的。无论切合时宜还是整理会通,都只能在发展中实现,从源头中变化而来。现代人想喝苏打饮料,能要求水源就存在饮料么,没有这样的道理。任何切合时宜和整理会通都是当代的切合时宜和整理会通,考验的是当代人的智慧。未来时宜会通,是未来人的工作。未来人对当代人会有其评价——他们对当前时代中国人的评价会如何?游移于保留还是抛弃传统之间,犹疑于传统文化能否再有发展,三心二意,只会一事无成。
讲了这一大套,俾读者自思自择。在思想上,我不主张治病救人,因为道家的理论,也因为有妨道德,美国人几十年前论证了这一点,老庄却早已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