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来到世界,用一生的努力寻找、建设、经营和守护他(她)认为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就是家。“家”可以是几平方米的角落,没有他人的打搅;“家”可以是学生宿舍的一个床位,1.8 x 1.2 m² 的面积里任你躺在上边奇思异想;“家”是你可以在其中任意发泄、彻底放松的地方,它也是你的心归之处。
人们把母亲的住所称为家,是因为那儿有你的依赖和牵挂;人们把自己的小家称为家,是因为那里让你感到自己被需要;有人拿企业当家,因为那儿有他付出大部心血和生命的事业;有人拿基督的会所当家,因为他(她)在那里得到了“重生”。
十几年前走出国门,看到了外边的世界。虽然这些年经常回国,感受了祖国发生的巨变并为之欣喜,我却没有计划回到那块土地颐养天年。没有人否认那儿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渊源,有说着更顺口的语言,有多年积累的人际关系和家乡的菜肴。但是回头看它,我更在乎清新干净的空气、更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更加理性更加文明的人文素质和人与人之间更加有序的合作规则。国人用有些人“觉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更圆”来形容他们崇洋媚外,现在看这种批评模式,是多么的不合逻辑!
每逢阴历十五左右,我在特拉华州的住所,从玻璃窗抬头望去:那一轮明月以蓝色的天空作底,如金色的托盘光芒四射。这时我想到的是我的祖国和那里的亲人。我希望他们也能看到那轮清彻的圆月,站在同样的月光下与我团圆。宇宙没有两个月亮,所以不存在“哪个”更圆。只是站在不同的地方看月亮,一个人可能看到它的全部,另一个人却因为空气污染什么也看不见。
有的人喜欢用“漂流”来比喻在国外寻求家园。美国是一个集各个种族及文化于一身的国家,对“外来”人的接纳认同度在世界上应该堪得高分,因此海漂们“漂流”得还自然。你可以同当地人做邻居、做同事、在一个地方购物、孩子们在一个学校就读、一起聚会。如果你是公民,还会同当地人一样持有一张选票。混得惨的“海漂”,不该归咎于他所漂流的角落,因为那样的人在哪儿都可能同样“漂流”。
在祖国大陆生活的公民以“主人”自居,不是也同样自己购买住房,享有限期的“所有权”吗?与谁为邻、与谁同事、在哪里购物、孩子在哪里就读这些事,无不提醒他们随时可能被边缘化;他们也许不奢望那一张选票,而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家”,果真会让你确信自己“主人公" 的地位吗?
有的爱国志士丢弃了美国平静的日子,回到祖国建设家园去了。他们卷入市场经济大军的行列,为自己和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在精神文明的改观上却显得无声无息。大概是无力改造他人,反倒被同化了。不学着出去包“三奶”或者收受贿赂,就算是精英了吧?
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落伍”于国内的同僚。回国同他们见面,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在美国你怎么生活是自己的事,而国内你的选择似乎跟周围的人息息相关。那些属于隐私的话题,偏偏总被人问起。你们家的房子买到哪儿了,面积多大?问完了房间格局问家具在哪个商城买的,借此对你的财产做一个估价。他们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你感到那个几平方米的落脚之地也不属于你了。于是你想“搬家”,搬到一个没人认识你打搅你的地方,于是你还是回到美国来。
为开辟精神家园的人去中国,他们大概是去传道的基督徒。我敬仰和感激那些从世界各个角落奔赴中国大陆传播圣经的信徒,他们用神的话语力争挽救没有依托的灵魂,去做我们说这些会说本族语的人羞于去做的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人生的快乐不止是住大房子开好车,不止是周游世界吃大餐。那块土地还需要一个声音,需要一个快乐的心灵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