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和谐是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如何实现和谐呢?有高人,直接从字面解释,“和”者,人人有饭吃;“谐”者,人人都有发言权。一个社会作到这两项,可致和谐。即使没到,也是走在通往和谐的道路上。
对此,我深表赞同。只有一点异议,即:既然“和谐”是一个组织的最高目标,那么,实现起来就有相当难度。困难不在“人人有饭吃”,而在“人人都有发言权”——因为,发言是有成本的,如果一个组织规模有限,小国寡民,或者“三五个人七八条枪”,让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得到充分表达,避免一部分压制另一部分,人人畅所欲言,是可行的。
然而,中国人喜欢“大锅饭”,喜欢“大家庭”,喜欢“大一统”,像我们这个国家,有13多亿人口,此时,再让“人人都有发言权”,就不现实了。一方面,要让13亿人听见一个人的发言;另一方面,想发言的人,要排队等待等待再等待。中国的广大农村,都有高音喇叭,集体开会,就在喇叭上晓谕全体村民,十分方便。在一个小山村,做到“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想到的办法,就是高音喇叭。聚众开会,也行;可是,把全村人召集在一起,需要一个很大的场地,就算简陋,也要摆点桌椅板凳。时间上,也要统一,难度就更大了。
小山村尚且如此,规模再大,就更无法保障“人人都有发言权”了。例如北京,再装高音喇叭,召集全城人开会,肯定不行。电视、电话、手机和互联网,也做不到;可以做到,把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声音,传递给所有人;但做不到,把所有人的意见传递给所有人。“人人都有发言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至少,在现代,还不可能实现。
我的建议是,退而求其次,不能实现最高的,就寻找一种接近最高的替代方案——以“吉祥”,求“和谐”。
“吉”,“士人之口”。士农工商,古代,“士”处于中国社会阶层的最高端,受过教育,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职务,并承担公共管理职能。具体来说,是指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知识阶层。在朝,为官,是皇帝的智囊和左膀右臂;在乡,为绅,是乡土中国的中流砥柱和社会楷模。要是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像李世民时期的魏征一样的话,“贞观之治”,就不那么稀少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就可以期待了。
当代,“士”的内涵必然要发生变化。我以为,广义地看,可包含所有知识分子——不是指受过多少教育,拿了多高的学位,而是指站在独立的立场上,批评社会批评政府,甚至批评公众的一群人;狭义地说,是指“参议员”和“众议员”——民选出来的议员,是“人民的口舌”,人民将发表自我意愿的权利,让渡给议员,由议员代劳。
这就是“代议制”的来历——“人人都有发言权”,是不可能的;职业化的议员,代替人民在决定社会公共事务的时候,发表“人民的呼声”。议员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他们说的话,不符合民众的愿望和利益,他们就没有下一次了。议员的意见,就是人民的意见,也是“士人之言”和吉言。现代议员,其职能和中国古代的谏议大夫、御史台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中国的议员,始终靠一己之力和皇权抗衡;西方的议员,却由“单干户”,发展成制度化的议会制度。参众两院,岂不是士人汇聚之地吗?
表达个人意见,可以用替代方案。因为个人意见,可以授予他人,经由他人表达。议员,就是公众的经纪人和代言人。但是,在保障民生方面,却只能亲力亲为,谁也不能代替谁。“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要是再提高一点标准,吃上味道鲜美的羊肉,就更好了。“祥”,由“示”和“羊”组成,“示”和“衣”,一点之差。为了我的创意,本人请求将“祥”之左边,换成“衣”。如此这般,“祥”就意味着:“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羊肉吃”。
“吉祥”中国,并不比“和谐”社会降低要求,又有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何乐而不为呢?同意的中国公民,请投我一票。多谢了。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北京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