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好处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好东西,都只能被少数人独占;因为,好东西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一个分享。可是,有一样东西例外,这就是民主。民主不会因为分享的人数增加而降低其价值,相反,参与的人越多,受益值也越高,即民主是一种边际收益递增的“经济制度”。
民主的好处属于每一个人,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制度的长处,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推行民主。
这一点,对于有民主传统的人、民族和国家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在专制国家,就遇到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诱惑——当权者认为,我大权在握,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谁能奈我几何?从这个逻辑出发,当权者认为,民主制度是把权力分割并让渡给人民的一种赏赐,是给人民好处,对他来说,是赔本的,不合算的。历史上的皇帝,大概是这么想的;现在,也有不少人持类似观点。
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
中国是一个有专制历史的国家。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中,毫无疑问,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拥有任何人都无可置疑和不能挑战的权威。可是,不需要更多举例,我们也知道,皇帝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紫禁城内的天子,每一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什么?因为,他手里有一把锋利无比、生杀肆意的宝剑。每一个人都敬畏他的宝剑,每一个人都想取而代之。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一个最强权的人,却最需要保护。
统计显示,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比“当牛做马”的老百姓都短。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这209人,平均寿命仅为39.2岁。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是,大多数的中国皇帝是“四十不活”。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是非正常死亡——中国历代,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于疾病或者衰老的339人;不得善终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皇帝大权独揽,却不是什么好事,可是,大多数皇帝执迷不悟,或者,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崇祯是其中的一个——1644年4月24日,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直逼紫禁城。崇祯帝自觉大势已去,下了最后一道圣旨,让后妃全部自尽。此时,长平公主只有16岁,她不愿意就这样死去,拉着崇祯的衣服,泪流满面地哀求自己的父亲给自己一条生路。崇祯根本不顾这些,挥剑而去,一边砍一边说:你为什么生在帝王家?
崇祯后悔了,后悔自己的女儿生在帝王家,可是,他的觉悟并不高,认识并不深刻。她只怪自己的女儿,却不怪自己是一个专制的君主。当然,真正的原因也不在他身上,而是因为万恶的集权制度。生活在一个摧残人性、压制自由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皇帝,需要时刻防备宫廷的倾轧、大臣的欺瞒,尤其是民众的积怨如决堤之水;人民,要时刻提防皇权如泰山压顶,顷刻间毁掉“小民”的正常生活和生命;特权阶层更不能置身界外——他们的危机是双重的,一方面,皇权在上,不得违抗,不得稍有闪失;另一方面,民意难测,民间蕴藏的“火药”始终在寻找爆发的突破口。
最倒霉的要数明朝的官员——朱元璋是一个农民,无知、蛮横、残酷,外加十分小气。他对待自己的大臣,就如对待牛马。历史上,薪俸最低的就是明朝的官员。钱少,平平安安也行啊,可在大明朝气焰嚣张的专权下,大臣动辄得咎,并随时面临杀身之祸。那时,每一天天不亮,大臣们就要赶往午门上朝,临行,大臣要和家人诀别;此一去,就不知道能不能再回还。晚上,要是能安全到家,全家人则挥泪相庆。
毛泽东治下的特权阶层,感觉如何呢?是不是有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感受呢?有一个历史细节,可供参考。
任仲夷是老革命,也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潮流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成为政坛中的重量级人物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去世了,可是,其余威尚在。“官场”之凶险,在他的一次谈话中无意泄漏了出来。1985年9月,任仲夷在大连休假。这时,他已从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上退下来。一天,当地的领导同志去看望这位老前辈。任仲夷说:“我终于安全着陆了。你们能否安全,就看你们自己了。”
一个身居要职的人,一个对革命有过重大贡献的人,把自己的政治生涯看作一次充满风险的“飞行”,安全着陆视为万幸。这一点,和明朝的官员,何其相似啊。“回家”和“着陆”,一个在大明,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五十步”可以“笑百步”吗?
所以,比较起来,反倒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有一种与世无争的安全。或者说,在帝制庞大的权力结构中,人民失去的仅仅是有限的自由;而皇帝及其“走狗”,失去的可能是无限的生命。孰轻孰重,不言而喻。由此,民主制度的最大受惠者,不是人民,不是下层民众,而是最高当权者以及为维持极权而存在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当手持屠刀者放下手中的利器,他也就获得了永远的安全。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与人安全,自己安全——民主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它给了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以最大的尊重,也使每一个人获得了最大的安全。专制制度,则完全相反。民主的好处,人人有份,人人相等;专制的恶行,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而以皇帝及其附庸所受危害为大为烈为惨。
2008年11月4日,于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