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異是什麼?
西方人認為,除去耶穌基督之外,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全善,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只要有缺點,即使很小,也可能發展成大的。所以,只要是人,大家都一樣,都是平等的。在這一點上,受過教育的人,和沒受過教育的人,也一樣。並不因為一個人受了教育,他就完善了,他依然是有缺陷的。所以,教育的作用,僅僅是修正了人的部分漏洞,而不是彌補了人性之惡的全部漏洞。即:受過教育的人,和沒受過教育的人,也是平等的。
因為人人平等,所以,一個人要想成為領導者,並不是因為他受了什麼和多少教育,而是每一個人機會均等。所以,大家看,古希臘的很多“人民公僕”,是抽籤決定的。
抽籤很盲目、是隨機的,但這背後隱含了一個假設:人人平等,沒有任何一個人,比其他人更高明。或者說,即使你高明,也不必然被賦予管理他人的責任。
由於有了平等這個前提,教育的作用就單一了、明確了——教育有,且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探求真理。波拉圖說,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孔子的學生,就不這樣。每一個孔子的學生,都在樹立孔子的“聖人”形象。比如,子路就給孔夫子拍馬屁,說:孔老二的學問就像一座紫禁城,牆太高了,從外面看,什麼也看不見,但是,城府很深。我們沒見過西方學者,這樣吹捧老師的,一個也沒有過。不管他是哪一個學派的,從來沒有。
為什麼?因為,人人平等,再大的學問,也不是拿來炫耀的,而是用來證明上帝之光輝。所以,西方的學者,都很謙卑,甚至自卑。和上帝比起來,由不得你不謙卑和自卑。學生,就更是如此了。
由此,西方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是為了探求真理。所以,你可以看到,西方人對什麼都感興趣,學什麼的都有。有些學問,在中國人看來,特別沒意思,可是,西方人卻研究得津津有味。比方說,去非洲森林裡,和大猩猩一起生活20多年。靠什麼支撐呢,靠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樂趣。
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選拔人才。選拔人才聽上去,非常的崇高。其實,這才是中國教育悲劇的根源。因為,選拔本身有一個假設,即:人和人,賢愚不等,“良莠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要通過考試,把好的篩出來,把壞的淘汰掉,就像用一個篩子過濾一樣。然後,讓“好”的、“好人”去管理國家和治理“壞”的和“壞”人。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價值觀。這是所有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本,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一起,都是扯淡。
為什麼選拔人才的教育價值觀,會帶來那麼多麻煩呢?
因為選拔,所以,就要標準統一。不然,分不出高低來。八股文,就是這麼出來的。現在的高考,也是這個套路。所以,教育部的人、教育界人士,都在談什麼改革高考。全是SB,“沒有革命的理論,哪會有革命的實踐”,中國人的價值觀不變,高考再怎麼改,也沒用。
因為選拔,所以,必然求同;A一個標準,B一個標準,選拔就失去了意義和公平,也就不是選拔了。
因為選拔,所以,必然僵化。求同的結果,必然是僵化。
因為選拔,必然抑制了對新知識的追求。因為,是否“新”,是非常次要的。重要的是,我能否被選拔上。這是從考生的角度講。因為要選拔,顯然不能用沒有定論的東西,一定要用現成的、已經有了答案的問題,最好是標準答案。因為,要是沒有答案的新問題,可如何判斷對錯區分優劣啊。所以,考試本身天然地和創新相對抗。這是由考試的性質決定的,別夢想改掉考試這一性質。
因為選拔,使得被選拔上的人,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從而成為了社會中的特殊階層,成為了值得尊敬的人。但“知識分子”真的值得尊重嗎?我不認為。不是我故意唱反調,我有嚴格的邏輯證明的。
西方的教育,則不然。他們在人格上,追求人人平等,而在人的內在稟賦上,卻向另一個極端發展,即“求異”——發展自己不同於其他人的知識構成,正因為這個原因,因為求異,所以,西方人對考試的態度,也就和我們完全不同。
中國人考了高分,就以為了不得,以為自己成了狀元;西方人,認為,那什麼也不能說明,或者,頂多說明,你的記性好、重複解決某一類問題的能力強,僅此而已。換言之,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不過能證明自己和人類的無知,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