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与让位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据说,尧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舜,舜又把位子让给了大禹。尧舜禹“礼让三先”的好作风,一直被后人称颂。“三皇”生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有了文字之后,这种值得人们赞扬的事迹,就绝迹了。最可悲的是,今天,不要说皇位了,就连公共汽车上的座位,也没人谦让了。 于是,政府号召大家,要发扬“文明古国”的美德,尊老爱幼,给老年人、小孩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所有人都觉得这是重塑中国人文明形象、复兴民族文化的好办法,纷纷叫好。我倒觉得,大可质疑。 第一个需要置疑的是,是否发生过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上古时期,无据可查,是否确有其事,大概要成为永远的迷案。可我认为,只要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一定会重复的。这就是说,尧舜禹要是曾经“让贤”了,后世的“沽名钓誉”者,一定会模仿的。可是,翻翻史籍,这样的个案再也没有发生过。不要说,让位于外姓旁人,就连传给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只发生在皇帝死后,而不是生前。据此分析,尧舜禹之间的“禅位”,只能是后来的儒家伪造的。 “三皇”是儒家精心设计的第一代“道德偶像”,现在看来,这个神话,该破灭了。 第二个问题是,“让座”好像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有效”,也不公平。先说有效性。按照让座的一般原则,是年轻的让给年老的,体壮的让给体弱的,男的让给女的等等,可实际情况是,年轻的不一定比年老的体力好。比如,一个白领忙乎了一天,人困马乏,还要在路上长途奔波。在车上能有一个座位,正好缓解一下疲劳;或者,年轻人身体不舒服,或者有“难言之隐”,都是不适合让座的。 再有,如果让座给对方,则意味着我们将其视为“弱势群体”,视为需要照顾的人。可问题在于,但凡有理智的人,对自己的身体能否经得起旅途的考验,都是心里有数的。断然不会有需要急救的人,坐在公共汽车上。换言之,挤公共汽车的人,对自己的身体都是有信心的。没信心的,不会选择公共汽车。既然如此,如果再“让座”,就不仅是对对方身体的轻视,也是对对方智力的蔑视——难道人家坐公共汽车之前,没有想过会遇到什么风险吗?替别人操心,就意味着炫耀自己的聪明。对此,还是谨慎从事吧。 第三个问题,如果“让座”是对普通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那么,“让位”是否也应该作为对官员的职业要求呢?假设,我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我们单位领导。他老大不小了,还把握着权位纹丝不动。再假设,此时,我有座位,他没有;你说,我该把座位让给他老人家吗?如果我该让,那么,领导的权位是否也该让呢?当然,不是指让给我——我视官位如粪土。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单位的领导,主动让位的;要不是有硬性退休制度,我估计中国所有的领导都会“鞠躬尽瘁”在岗位上。 “让座”的前提,是假设我的体力比对方好;“让位”的假设,是领导的体力和精力,都不行了。两种情况,一个逻辑;该不会在“让座”和“让位”上,也搞“双轨制”吧。如果,官老爷们不能主动“让位”,又何必厚着脸皮要求人民群众“让座”呢? “让座”的宣传,可以休矣;“让位”的呼唤,应该更猛烈一些。榜样的力量即使不是无穷的,也是巨大的。如果官员们能有自知之明,主动“让位”,礼让个把公共汽车“座位”,我想老百姓是做得到的——世界上,没有比中国更优秀的人民了;世界上,也没有比中国更无耻的“单向道德”指标了。“让座”之愚弄百姓,即为一例。 备注:开始写的时候,是4月1日;写完了,到了4月2日凌晨了。4月1日是愚人节,以此献给普天下之受愚弄的人民吧。
这是旧文了,但,不失去现实意义。 眼下别说让座了,更别提让位,呵呵! 连宪法都修改了,要无限任期,鞠躬尽瘁了。 高铁上也接二连三地出现霸占座位的男女,你说礼仪之邦的名号,是不是该还回去了!---2018年9月20日。
2009年4月2日0:45,星期四,北京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