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中国为什么改革?
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旋律。迄今,我们还在改革中。可是,我们为什么改革?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我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不是我天性如此,而是因为屡屡受骗。受老师的骗,受社会的骗,受领导的骗,被骗的多了,就长了记性——不管人们说得多好,我总要问为什么;说得越好,我越怀疑;说得越好,谎言的可能性越大。
最近,看一本《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意外发现了一个表格,是18世纪江南和1978年中国农民人均主要消费品对比。表格如下:
主要消费品
|
18世纪中期江南农村人均消费量
|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消费量
|
粮食
|
400.00
|
496.00
|
蔬菜
|
250.00
|
283.00
|
食油
|
8.00
|
3.94
|
肉类
|
7.15
|
11.51
|
禽蛋类
|
2.98
|
2.09
|
鱼虾
|
5.97
|
1.68
|
食糖
|
6.56
|
1.46
|
各类布匹
|
50.69
|
18.27
|
棉花
|
1.07
|
0.79
|
恩格尔系数
|
56.6%
|
67.7%
|
如果,以上数据属实,则20世纪80年代,在社会主义中国,广大的中国人(中国农民,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不如200年前乾隆爷治下的腐朽没落的清帝国。
事实上,有些数据,是不真实的。18世纪的数据,是学者们广泛研究得来的,不会很精确——毕竟,过去200年了。很多事情,已经模糊;数据,就更加来之不易。但可以肯定,不会造假。1978年的统计,可就不是不精确,而是公开造假了。
先说粮食——注意一个词:是“消费量”,不是“拥有量”。要是人均粮食消费量496斤,接近500斤的话,是不可能出现大面积饥荒的。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也就没有了激励。人均500斤粮食,居然冒着坐牢砍头的风险,分地单干,只有一个解释:“吃饱了撑的”。显然,小岗村不是,安徽省不是,四川省也不是。“饿饿饿,曲项向天歌”的中国,都不是。因此,人均粮食消费量,这个数,不实。
肉类——11.51斤的年均消费量,意味着,每月一斤。要是一家五口人,就有5斤肉了。一个肉菜,2两肉,就很解馋了。5斤肉,可以吃25顿,一个月几乎是天天开荤了。哪儿至于“嘴里淡出鸟来”呢。事实是,1978年之前,大部分中国农村家庭吃肉,只在春节这样最重要的节日。其他时间,包括不重要的节日,都是吃素的。所以,才有“大年初一吃饺子头一回”这样的俗语。
78年之前,城市居民,是凭票买肉的。当时,配给的肉票是,每个成年人每月半斤。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消费次序,在工人老大哥还没有达到每月一斤肉的时候,农民的人均消费是绝不可能接近月均1斤的。年均1斤,就谢天谢地了。
其它数据,恕不唠叨了。但可以肯定,1978年的恩格尔系数,比18世纪的江南农村,都高。
这样的局面,不改行吗?不改,不就是等死吗?不改必死无疑,改,或许能找到一条生路。小岗村农民,应该是这么想的。
中国的改革,大抵是这么来的。
2011-5-26,23:20分
北京望京家中
明天去乌鲁木齐,开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