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学校的传统,保持15年了,二年级的小家伙们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背上行囊,离家到科学营里过上几天的集体生活。所谓科学营,就是把教室里的课堂给搬进大自然,让孩子们到农场里,到小河小溪里去亲临感受一些在教室里、书本上体验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 你可能会想,二年级,只不过7、8岁的孩子,就离开父母去过集体生活,有没有搞错啊?一个多月前收到通知时,俺也这么纳闷来着。丫丫去过这个科学营,可那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呀。 紧跟着通知后面来的,就是科学营的信息发布会,也是动员大会。科学营派来代表,发送宣传单,行程表,还播放一个介绍科学营基地 --- Land Between the Lakes (简称 LBL) 的小电影,孩子们的小脸被电影里呱呱的蛙鸣、小溪里活蹦的鱼虾,还有篝火晚会的刺激忽悠得兴奋和向往。发布会还传递了一条重要信息:鼓励父母同行,去当孩子们的小尾巴! 儿子就像领到了圣旨似的,“Mommy, you have to come with me.” 哈,小子心虚了?俺心想。其实俺心里也不踏实着呐,如果让儿子自己跟着去的话。因不确信自己能不能脱身,从行程表来看,需要请一天的假,不是没有假,只是要请假的那个日子手头上有很重要的工作,尽管儿子和工作比,儿子总是为大,可没有把握的事还是留些余地的好,就说:“人家只说鼓励父母参加,没有说 have to 呀?”。 儿子大眼睛一转,马上换个带请求的口气:“Can you come to the LBL with me,please?” 就算心里投降了,还是要拿儿子一把的,“那就要看你的表现好不好了?”。儿子在努力表现,俺在努力请假。说是请假,其实就是自己在那儿挣扎:放手?不放手?放心?不放心?因周五那天的季度报告很重要。没有了谁地球照转不误,不是吗?还是放吧。。。 出发前的那个晚上,儿子兴奋得睡不踏实,黑咕隆咚的半夜就爬起来了,被我又摁回床上。等到早上把他摇醒时,只听一声惊叫:“Oh my god!~~It’s morning!”。 没错,是4月30日的早晨。到学校集合,70多个孩子,跟着30多条“大尾巴”,一百多号人塞满了两个大客车。把大人孩子的比例一掐算,一半孩子都有“尾巴”跟着,敢情这操心的和不操心的两垒对峙,正好打个平手啊。之前,曾担心自己“老母鸡护小鸡”的行为是不是过了头呢。 刚上车,就领教了小学老师“治理”这些屁大孩子的一个招数。老师往前面一站,击掌,由缓至急,带节奏的,然后是大喝一声:Put your right hand on your nose! 特奏效,车里顿时寂静无声。电影放上,一路安然。 国家自然公园---Land Between the Lakes (LBL),夹在湖泊之间的一片陆地,名字就很诱人。LBL地处田纳西州和肯塔基州的交界,我们这次去的营地在田州的境内,离纳城2个多小时的路程。 第一站:The Homeplace,是一个有着敞开在自然里的活动博物馆(Living museum)美誉的农场。农场保持着150年前的原始风格,从农场里家畜的品种,到员工的着装、手工耕作、工具制作等,原汁原味。 那时候,房顶的瓦片用的是薄木片,斧子一刀一刀砍出来的。斧子哪来的呢?滑溜的把子是骑在那木马(shaving horse)上打磨来的;带刀刃的头,是铁匠的活,烧红的铁块放在那铁墩子上敲打来的。你的明白? 这大圆桶是啥?看铁匠演示后,跟着点头,嗯,是那么个道理。 农场女主人很温和,不紧不慢把大伙领进屋。走进主卧室,介绍完历史背景后,分配给孩子们任务:烧炉子用的柴禾藏在哪儿?床底下那个物件,总共有几个?如何区分楼上男孩和女孩的房间?洗澡的地方?。。。找去吧。俺找到一个在记忆中都已经很模糊了的老物件 --- 棉线纺车,前后左右琢磨,没弄明白咋使呢。 熟悉的景象,小时候家里的屋顶也挂满了由青变黄的烟草。 第二站:Woodlands Nature Station。 指令传来,先 hiking。想着能让孩子们 hike 多远,还不一会儿就回来了?主观臆断了不是,这贼路一走就是一个半小时啊!听说这是给孩子们晚上好入睡最好的“安眠药”,呵呵。 瞧右下角那亲密的小背影。。。羡慕吧就,一天了,俺也就是个无形的安全感被儿子揣在心里而已。 (待续) 相关博文: 当儿子的小尾巴...体验美国科学营(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