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新讲:五四运动新文化(2) 蒋闻铭 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自发救国情结的总爆发,和新文化运动,没有因果关联,更不是一回事。没有新文化运动,也会有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成规模的学生运动,一次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一次是1989年的六四运动,相隔七十年,政府镇压,都在六月四号。1919年的北洋政府,六三六四两天,抓了超过一千名学生,结果引发了上海天津等重要城市,全体市民罢工罢市。当时的民国政府被吓着了,总统徐世昌下令放人,答应学生们的要求。学生的要求,一是要政府罢免几个负责跟日本谈判的部级干部,二是要求政府不能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开除几个具体办事的,冤枉他们是汉奸,没什么要紧;那个倒霉的巴黎和约,中国政府有美国人撑腰,原本就没打算签。学生爱国对头,民国政府,包括几位被冤枉的汉奸,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其实也是尽心尽力,在为国家办事。双方原本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好说好商量,和平解决。 五四运动,之所以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不是因为它撼动了北洋政府,而是因为第一,它重塑了孙文的革命方略。 孙文对付北洋政府的做法手段,是比对推翻大清王朝的革命实践,依样画葫芦,说白了就是拉赞助搞武装,走上层路线夺取政权。那些年他革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的右翼财阀集团。 当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张国焘许德珩等四人,和孙中山面对面的一段对话,真实反映了国父和刚长成的一代新青年的隔膜分歧。张国焘回忆录里的这一段追忆,生动传神。学生们批评孙中山,只注重上层政治活动,搅外交,搅军队,搅土匪,对民众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重视。孙中山回答,说你们无非是写文章,开大会,游行请愿,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几天。他说我愿意给你们五百枝枪,如果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接下来四个学生,和他激辩了几个小时。 从张国焘的这段回忆里可以看出来,孙中山作为手创民国的革命领袖,在五四青年中,没有起码的威望影响。 五四前的孙中山,一门心思到日本人那里拉赞助。他给日本人开的条件,按五四学生的标准,是彻头彻尾的卖国。不过这些事情,学生们当时不知道。五四运动,全体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把他吓醒了。孙中山是天才的政治家,学生运动激发出来的巨大的社会能量,也让他明白了,跟北洋政府斗,必须拿救国做旗号,争取依靠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所以接下来,他驱除鞑虏的民族主义,就变成了打倒帝国主义列强,联俄联共的救国主义。 第二,五四运动后,北洋政府对北京大学的压迫,将新文化运动的左翼思想领袖,陈独秀李大钊,推进了现实政治之中。共产国际列宁找到了陈独秀,中国就有了共产党。 后面几十年,国民党共产党,就成了中国现实政治的主力。向日本学习的潮流,彻底消退。大家以俄为师,国共之争,蜕变成了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中华大地,成了蒋介石毛泽东武力争夺天下的舞台。五四以后的中国政治,也就完全没有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