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提出讨论鸡和蛋的哲学问题,一蛋激起千层浪,老几推波助澜。大家思考的是:能否跳出因果律?假如能,我们得到了什么?有如何做得到?
破碎的哲学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鸡生蛋,又看到蛋孵化出鸡,是个循环,不免产生哲学问题:鸡和蛋究竟谁先谁后?两者谁是前因,谁是后果?因此出现了因果律问题。
安博的结论是:不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鸡和蛋是同时产生的。生成鸡和蛋的是非鸡非蛋的物质。 如果安博的实证科学推断正确,就意味着鸡和蛋之间不存在一个谁先谁后的因果律,鸡和蛋究竟谁先谁后的因果关系本身不存在,因果关系在这里因此是个不成立或顶多是个破碎的哲学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启示,人们喜爱并倾向于找到因果律,因为它可以简化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帮助人在繁杂的世界中找到秩序,跟随这个秩序,可以预测未来,甚至掌控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因果律方便思维,提高思维效率。但是,因果律是单向思维,其本身有局限性,必要时应该跳出来。在上述鸡和蛋的例子中,安博是领着大家从科学推断中跳出来的。
又一个破碎的哲学问题
老几则举出跳出因果律的又一案例:《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译成白话就是:“大道被废弃的地方,看到的是人们在讲仁义。崇尚智慧的地方,看到的是人们想有大作为。亲戚家人不和,看到的是人讲孝慈。国家治理的昏乱不堪,看到的是表忠心之臣。” 这段话词语非常简单,但也经常被误解。原因是将每一句的前后作为因果逻辑关系,而这理解显然是不对的。
有的网友当然不同意,认为诸如“大道废,有仁义”是因果关系。如果我们将“大道”和“仁义”看成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子对“大道”至少有两个具体的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道根本是无仁无义。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玄德是大道在人间的体现,那么这里的大道玄德同仁义是什么关系呢?
现实生活中,玄德基本就是大多数母亲对自己亲生孩子单向的关爱和奉献关系。离开了母亲的玄德,我们同其他人的交往基本属于仁(合作),义(相互负有责任),礼(尊重对方),甚至竞争敌对的关系。事实上,除父母之外,我们也许不愿意接受他人单方面的给予和奉献。很明显,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不和与孝慈,国家昏乱与忠臣,不是前后的因果关系,而是相关独立选项之间的关系。
好的哲学必须提出好的问题。
道家的广角镜
因果关系确定,易于掌控,但思维单向,应用范围狭窄。而《道德经》则特别重视共生和互生。
老子称赞水,认为水的表现几近“道”。水利万物而不争,看似柔弱,实则即可滋润万物,也可摧毁万物。水看似柔弱,但并非为柔弱而柔弱,而是因为处于柔弱和低微的境地,可以与万物共生。诸如韩信胯下受辱,其选择共生,而不是一时的因果。
道家首选生生而不自生,强调独立与永恒,是共生;其次选择互生,也就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对立统一。道家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从自生,共生,互生,到因果逐步推进。因果律强调常识,强调焦点。相比较而言,道家的自生,共生与互生眼界则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