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古今中外的永久话题。人性是指人的善恶,对错,正邪等等人格特征。中国传统的说法是人性超越兽性,人性就是脱离兽性。尽管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道德化,但是,母亲爱自己的儿女胜于母狮爱自己的幼子吗?抗日烈士们比蚁群中的士兵蚁更勇敢正义吗?从科学的角度,人性和兽性有很大区别吗?
自以为是的人性误区
人自认为人类远远高于其它动物类,人性脱离兽性,类似于远古的犹太人认为本族高人一等,是上帝的唯一选民。其实,这是一个几千年来的误区。
现代生物科学家在研究了动物如蚂蚁,蜜蜂,猴类,狮狼虎豹等社会型动物之后,发现群居动物的社会结构严谨,类似于人类社会,有的甚或比人类社会更复杂。生物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和其它动物享有许多共同的行为和社会组织特征,如两性之间的分工,等级制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纽带,近亲之间无私互助,禁止近亲繁殖,防备陌生人,宗族意识,男性主导,领土控制掠夺等。
无疑,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决定着人的行为,是人性善恶表皮之下,更深一层次的行为原动力。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人性和兽性很难分清,人性的本质基本是维持和延续生命,包括为此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什么决定人性?
人们自豪地说我们人类有思想,我们的灵魂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尽管人类有自由意志,似乎人的善恶,对错,正义与邪恶,统统可以简单地凭由自己内心的一念而决定,类似到餐厅点菜,类似职业和前途的选择,类似感情上的自由恋爱,等等。但这些看似无穷无尽的自由选择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现实中,无论你的主观意愿如何,实际可选择的方案极为有限。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实际选择?科学显示,最大决定因素不是人本身,而是人体中继承下来的基因。人体内的基因要求生存,要求延续,要求扩张,是人性最强大的驱动力。
文化能否改变人性?
科学地解释人性,对古老的人性学说提出了挑战。几千年来,人类对人性的理解跳不出三类理论,一是天性论-从良心说到宗教原罪说;二是文化环境论-从子不教父之过到洛克的白板论;三是天性论和文化环境论的结合,其理论看起来繁多,差别不外是两者混合的比例不同而已。
孔子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之说。通过文化而不是武力来改变人,征服异族,将兽性软化成人性。与此类似的如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用宗教改造世界,文革中的斗私批修,文革后的全盘西化等等,其实质假设都是认为人的天性可以改变,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善。
西方许多社会科学家也认为文化,也就是环境能够改变人性。但是,爱德华.威尔逊的研究发现,各地民族文化虽然有巨大的差异,其人性特征均类似。居住在纽约曼哈顿的人与新几内亚的高地人在文化历史上相隔5万年之久,但把他们放在一起,两地人仍然能够相互理解。威尔逊推论,其主要原因是两者有共同的祖先,身体中保存着共同的基因。
实际上,人性与兽性的重合远远大于人们从前的想象。如果剔除人性之中的动物性,即文化当中与人类基因的生存和扩张不相干的内容,人类的纯文化内容所剩无几。分析到最后,多数文化只是人们对自己动物原始行为的一种粉饰。
我们不否认道德,科学,文字,语言,理论,文学创造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在传统的人类基因延续方式改变之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性,是个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