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可以将一块平凡无奇的石头,雕塑出一尊栩栩如生的塑像,有生于无。同时,如果塑像毁坏,有变成无。粗石变塑像是有无相生的一个特例。当老子讲有无相生时,他超越具体事实,而抽象出哲学概念上的有和无。道家崇无,当讨论有无相生时,似乎更加偏爱无,讨论无多些,对有讨论得不够。事实上,有无作为相生的一对概念,懂得有,才能更好地理解无;有些时候,只有懂得有之后,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无。下面重点探讨道家哲学的有。
有的产生
《道德经》中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它解释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时,一般源于三个因素,一是时间变化而出现的有,比如到了春天时节,万物开始生长;二是空间变化而出现的有,比如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循坏;三是人为的有,比如新建一座公园。现在看来,三个元素中,时间因素最重要。抽离时间的因素,有和无两个概念多数情况下重合,两者概念无法区别。
有以现在为原点,从时间的角度,有是现在,是当前。与现在时的有相对应,过去时和未来时则属于无。因为有具备了现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特征,有因此是实在,是现实。
克里米亚军营中的士兵们在昨天是乌克兰人,但过了一天,在克里米亚公投通过加入俄国后,军营内部分裂,一部分士兵加入俄籍,另一部分士兵保留乌克兰籍。现实中,这些士兵昨天曾是生息与共的战友,一天之后则成为潜在的仇敌。这里,时间是决定现实中敌友有无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时间规定,可以说,敌是友,友亦是敌,敌友可以混淆。显然,分清敌友意义重大。
有的表象
如果我们把有的时间定格为现在,有可以同时表现为自然现实,人造现实和虚拟现实三个层次。
在现在这个时点上,人类的存在,自然界,星球,土地,河流,动植物等等,都是自然存在,自然进化至今的结果,它是自然现实。在现在这个时点上,人类居住的房屋,吃的食物,开的车,使用的电脑等等,基本依靠科技而按人的需求,创造出来的人造现实。事实上,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从自然现实逐步过渡到人造现实的过程。同样是在这个时点上,人们推理,回忆,假设,想象等等,人们进入虚拟现实状态。
技术上,包含天下万物的有可以被切割成一个点三个层次:一个点是现在的时间点,三个层次是自然现实,人造现实和虚拟现实三个层次并存。
有的位置
有作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我们亲身的体会与经验,可以作为理解世界的钥匙和开端。理解了有,才能理解无,才能进一步理解无为,无名,常无,无用和无欲等等。失去了有,无的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如果有是现在,是随时间向前滚动的,那么每天每时都是一个新起点。简单地谈论有无,或把《道德经》咏颂万遍至倒背如流的,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有无互生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每天都需要更新。在道家看来,世界上某些客观现象有周期性循坏,在某个时段内处于“常有”状态,可以预测。同时,许多客观现象更像划过天空的陨石,没有周期循环性,按现在已有的科技,根本不可预见。
事实上,任何科学或工作,只有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包括熟能生巧,才有可能达到摸清规律,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理解有,找到真相,进一步找到客观周期循环是很难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历史统计数据和研究,需要资本投入,需要经验和智力,更需要人类有耐心,观察许多长期的历史循环,有的一次循环甚至超过千年。
失去“有”的贤人与智者
理解无,先要理解有,理解有的关键是理解现在。《道德经》中的贤人大概指的是官府中的理想主义者,智者大概指的是民间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一旦脱离现在,脱离现实,也就脱离“有”来思考问题,一般会蜕变成极端主义或革命分子,或者是极左派和极右派。《道德经》认为,好的国家治理应该使这些无视“有”的极端分子不敢为所欲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