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句《Life of Pi》的“坏话” 凭借《卧虎藏龙》和《断背山》获奥斯卡青睐的原台湾籍美国导演李安以$120,000,000 --- 1.2亿美金(compare to Titanic $200,000,000 --- 2亿美金)的巨资拍摄的《Life of Pi》,再一次创下了电影史上的辉煌:排山倒海的好评,以及超越了另一位奥斯卡导演Peter Jackson 的 Legendary story – 《The Hobbits》在海外的票房佳绩, 并获得了金球的三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作曲。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忠实反映原著的精神 --- 除了剔出一些可能因篇幅有限而无法展开的细节外,基本上维持了原著所有的parameters --- 包括故事结构,人物设定,时间场所,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 从而再现了一个永不退色的传说: 心理早熟的少年Pi (译音:派)出生于印度的法国殖民地 Pondicherry(地名译:澎地智利)的一个信仰科学大于信仰宗教的家庭 --- 他的父亲是一个知识性的动物园主。然而,年轻好学的Pi却对不同的宗教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Hindu (印度教),Christianity (基督教)and Islam (伊斯兰教)。 可是命运之神却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却把他推向了生命抉择之旅:当他们全家带着他们所有的财产 (动物:老虎,豺狼,猩猩,斑马等等)移民到加拿大的海船遇到了大风暴时,唯有的幸存者Pi和老虎不得不学会共存于一条小小的救生船上。在这段孤独而无助的数百个日日夜夜里, Pi似乎领悟了所有的人生真谛。。。 然而,这个故事在保险赔偿调查的程序中,并没有被认可。所以,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另一个版本 --- 这种说故事的办法早在1950年的电影《Rashomon 》(译:羅生門)中有所运用。不同的是,《Life of Pi》没有用任何精力来present这第二个版本的故事 --- 这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从中年Pi和作家的对话中,观众或多或少能读出这部作品想表达的人生哲理(甚至包括对宗教的信仰 )。而它最重要的“message”无非是:如果起点和终点是不变的,那么中段--- 无论你如何去诠释和解读或是选择,都是你自己的事 --- 只要你认为是“真”,那就是“真”--- 关键是这个“真”是否对你的存在有意义和影响。“信”决定一切。这一点,倒是和 Christopher Nolan 的《Inception》有些相似的哲理, 尽管两部电影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人的生是起点,人的死是终点,那么人生就是一个过程。。。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作品都在反映并发出同样一个声音,那就是:虚和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哪一个更能影响你的存在价值。 《Life of Pi》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片子。我为李安感到骄傲!但在我看来,不是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而且还很多。比如说,开头。 第一,我觉得让两个中年男人去回忆少年时代的故事,年代上似乎太近了一点。如果让两个老头说着那N年前的故事,回忆的价值会更显珍贵。第二,尽管这位作家是抱"听完故事就会改变信仰"的热情,但光是听他说,没有一个像《Titanic》那样的hook在前面为他铺垫, 就显得“随意”了一点。而这种随意与Pi非凡的经历不相符合。因为Pi的故事是非常宝贵的,必须在一个“适当”的时机甚至是一个冲击,他才愿意与人分享。(注解:Titanic是用打捞上来的船)当然,人家《Titanic》已经用了这一招。你总不能照本宣科。 但事实上,一个创作者,应该是有十八般武艺的招数, 要想超越《Titanic》的招数并不是天方夜谭。这一点恐怕是李安因受不是编剧的局限。很多好莱坞的导演都像铁塔尼号和阿凡达的导演 James Cameron 那样具有自编自导的能力。因为在自编的过程中,脑海里会将自己设想的场景预演无数次,然后才最后定稿。如果编剧导演不是同一个人,加之编剧往往有自己的主观意愿,想达到统一,谈何容易。所以能够理解李安的处境。 另外,结尾也有同样的问题。一个 Wide-shot (注:全景镜头)给大家介绍出Pi的老婆和孩子(它的意思是想说:Life goes on吧?!)但是,对比一个如此“深沉”的话题,这场戏的设计不够份量。而且台词也尽显松散甚至不合情理。 除此之外,中年Pi的扮演者 Irrfan Khan 和作家的扮演者 Rafe Spall 都没有因为他们的演技弥补了剧本中的不足。其实,电影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辅相成的。尽管他们的对话有很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携带了最关键的使命。但总觉得中间缺点什么--好似他们都在背台词 --- 反正把该说的都说了。 事实上,Irrfan Khan 和 Rafe Spall都不是新手,看来戏龄未必与演技平行成长。反观,少年Pi 的Suraj Sharma。 第一次出演,就有如此精湛的表现 --- 他的面部表情有很多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少就是多”的境界。 我觉得,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完全用口述的办法不够受用。虽然我理解电影人力推第一个版本的信念。 但既然你提出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那么观众需要看到哪怕是一丁点能够多于“某某人告诉你的”这样的信息。虽然不需要像《羅生門》那样以同等的精力去描述不同的版本,但可以用少量的montage(译:蒙太奇)快速地呈现, 这样做其实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第一个版本的深刻含义。当然话说回来,即使是增加这么几个montage镜头,从拍摄时间上来说又多出几天。但对比1.2个亿的制作而言,应该是值得考虑的。 如果不是作家的提醒,我想很少有人看出第一个版本中的老虎,就是第二个版本中的Pi自己 --- 除非你看过原著。而我认为无论原著是否成功地设立了“老虎 = Pi”的公式,作为电影的再创作,应该有自圆其说和“自给自足”的能力。但是就我看来,电影设立的对比性不强。 虽然我可以依稀地感受到,Pi感染了老虎的特质,但他始终没有成为老虎。说起来这个应该是比较大的败笔。因为这是该电影的精华所在。 也是电影工作者期待观众有所共鸣的地方。 当然一个电影故事不仅有一个主题思想,可能有好几个主题思想。也可能在一个主题之下有好几个副题。那么,老虎在第一个版本中作为一个副题的存在是非常成功的。 记得Pi高声朗读着自救条例:No 1:Keep busy… No 2: Telling the story is highly encouraged 。。。于是,与老虎的周旋无疑变成了keep busy 的自救办法。以至于将来他提到如果没有老虎的存在,他可能早就死了。从这里,让我想起了具有异曲同功的另一部电影《Cast Away》。同样地,Tom Hanks 因飞机失事被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他将一个球做成一个“人”。 就是这个“人”陪伴了他五年的孤独生涯。。。 曾经因《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获奥斯卡提名的摄影指导 Claudio Miranda 为《Pi》片的拍摄做出了不少贡献。加之大量的CGI -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 使得电影的画面几近完美。尤其是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加上美妙的音乐,仿佛给人一种生存以外的享受。所以我不得不提的是 --- 音乐是这个电影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开场和闭幕的主题曲 --- 不同以往,这次并非完完全全地采用民族音乐。从唱法上,一改过去的民族女高音,而选用次高或女中音,融民间和流行唱法为一体, 让人感受一种 mystical fantasy.;从配器上,则选择以交响乐为基础,加入部分民族乐器, 由此而组成了集印度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一体的谐音。 还有许许多多的感受,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就此搁笔了。不管怎么说,电影还是给了我一次难忘的经历: “God gives you a sign to continue your journey…!” 祝福大家! 声明:因本人无法在论坛加评 --- 不知什么原因。敬请论坛网友理解。如有话要留,请进本人博如下: 回搏:http://blog.creaders.net/ladybug/ 上篇:《阿尔戈》,操你的! Reference: http://www.imdb.com/title/tt045487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9Hjrs6WQ8M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fe_of_Pi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shomon_(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