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岩:薄熙来有什么不同? 2011年12月08日 作为薄熙来的支持者之一,笔者从不认为可以将薄归类于左翼。对于一些政治人物来说,左、右都只是符号,只是工具。勿宁说,薄熙来是邓小平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忠实传人,根据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他可以灵活选择左右,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的强大,国民生活的改善。 首先,毫无疑问,薄是有能力的。无论辽宁、商务部,还是重庆,薄所到之处,民众有口皆碑。我们亲眼、亲耳所见、所闻的大连、重庆等地居民的反映,不可能是假的。除非是丧心病狂如姜维平之流,否则很难否认薄的能力与政绩。薄政绩的取得,无疑有家庭因素的作用。不同寻常的背景,使他能够拥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将薄与一些没有背景的官员放在一起比政绩,是不公平的。但是,中国的“太子党”非只薄一人;有背景的,也并非只有“太子党”。将所有拥有背景、能够获得优势资源的人放在一起比较,薄依然是出类拔萃的。至少目前仍在位的中国官员中,薄的政绩无人能出其右,哪怕一些人拥有更多的上层支持,更好的优势资源。因此, 薄的能力勿庸置疑。 同时,薄是有魄力的。这种魄力集中体现在被高层权力分配所抛弃,发配到重庆之后,他不但在某种意义上使重庆成为了全国的重心,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而且他自己也成为了一面旗帜,成为了许多人希望之寄托,硬生生用自己双手,撕开了已经对他关闭的通向更高层权力之门。这种胆魄,在中国当代政治人物中,惟 1970年代第二次复出后的邓小平可以相比。邓当年能够在毛、江的眼皮底下,公然全面纠正“文革”以来的做法,其胆魄更胜于薄。但那时毕竟已是毛晚年重病时期。邓当年深孚众望之情状,今日之薄也差可类比。以胆魄、能力论,邓、薄都是那种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薄也是有心欲做一番事业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受到很多人的崇敬甚至流芳百世,这是一种远高于个人权、钱欲望满足的人类心理需求。作为一个在重重绝望和压力下拼搏出一条生路的人,作为一个已经深孚众望成为一面旗帜、一种标志的人,很难相信薄搏上位只是为了自己个人, 这正像人们很难相信1970年代第二次复出后邓小平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个人一样。虽然一个人的内心其他人无从蠡测,政治家的内心更是深有城府,但基本的脉络还是可以判断的。有理由相信,薄的志向不在尸位素餐,而在青云之上。 有想法的人很多,当下中国也不乏其例,但真正能够践行的却很少,践行后能够实现目标的更少。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想法外,还要有能力、魄力和实力。前 面分析,薄的能力和魄力在当下中国绝无仅有,问题仅仅在于其实力的厚薄旁人难以揣测,而且还会发生变数。但薄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能够打破常 规、有希望在无路之处开辟出一条新路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实力不足,即使表面处于弱势甚至是绝境,他也能够通过改变游戏的规则来闯出一条路。这才是薄熙来 最大的政治魅力所在,也是他的支持者的希望所在——对于薄来说,命运并非由今天的规则制订者所决定,因为规则是可以打破的。只要保持这种状态,薄永远不会 真正失败,只会屡败屡战、愈挫愈奋。 那么,薄上台后,会不会反腐,会不会抑制特权?笔者相信他会,因为今天的中国,凡真正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必须迈出这一步,而薄又有能力迈出这一步。薄 与那些贪官腐败分子的区别,或许不是白与黑的区别,而只是灰与黑的区别。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种区别不足以支撑他向腐败开战,但是薄可以。有理由相信,薄可以将腐败和特权遏制在远好于今天现状的程度范围之内。薄不可能为中国创造出一个蔚蓝的青天,但他至少可以使一片漆黑变成灰雾朦朦,甚至显露出几分清澈。 当我们告别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重新认识政治人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从来就不是由圣人推动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凯撒、拿破仑、华盛顿、林肯,都不是道德洁白无瑕的圣人,但恰恰是他们推动或改变了历史。相对于他们所高举的旗帜,他们自身都有着不少的差距,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可就是这些伟大而渺小的人物,支撑着旗帜在狂风中招展,引领了历史的方向。 历史既不是由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带领我们坐着马车驶向某个旅途的终点,而不会是一条直线;它是由那些既胸怀崇高理想,同时又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推动其他人一道,趟着泥水不断曲折地前进。对于薄的支持者来说,要想对即将展开的旅程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必须首先看清楚他们所支持的这个人,动力之所在,能力之所在,局限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