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精神家园——舒
昨天,写了《我们的家园》,是说,何处安放我们的身体。这一篇,写如何安放我们的精神。居住的家园,怎么也要一亩三分地。住不起“鸟巢”,最差,也要搞个蜗居;精神之居所,简单多了,不需要为建筑面积发愁,也不需要为一个平方2,3万块钱“白了少年头”。
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全在自己掌握。勿求于外,但求于心。人的内心深处,就是最安静、最安全、最安逸,也最浩瀚的精神家园。“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不过,创造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并不是呼之即来的。它需要自我认知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一般而言,人对自我的认识,需要三个阶段:大我、小我和无我。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没有三个阶段之认知循环,对自己的认识难称完善。
大我,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是这一阶段的集中体现。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兴高采烈,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也满怀豪情,“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只是时运不齐,老天爷没照顾,才落得“虞兮虞兮奈若何!”。
朱元璋是老粗,他的打油诗,也不乏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情节,“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有人会说,“大我”都是帝王将相、野心膨胀之辈,和小民无关。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希望当皇帝。如陈胜所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大我”心态。
“大我”,以我为中心,自然、社会,都在其俯视之下。如杜甫的诗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人,超越自然与社会之上、之外。
“小我”,是第二个阶段,是“大我”之修正和回归。这一阶段,自然之外的人,回到自然的怀抱,成为时空的一部分、微小的一部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是“小我”心态之恰当表达。此时,连接过去和未来;此地,是天地之间的焦点;人,是时空背景中的一个随机分子,而已。苏东坡之《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境界相似,只是没有时间维度。
绝大多数人,到了第二阶段,就上不去了。因为,悟性不到。只有,禅宗六祖慧能之类高人,才能参透其中奥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第三个境界,“无我”。
人是自然的镜子,自然万物,如水中倒影,映在我们内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所有的烦恼,也都源于外在世界的影响。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法影响他人;我们无法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无法“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无法让财富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无法让名声如青云直上。苦恼无处不在,不是愿望无法实现,就是愿望实现之后的空虚。
怎么办?如何追求人生之终极幸福,只有“无我”一途。人之痛苦与烦恼,均来自莫名其妙的欲望。欲望越大,越难以实现,烦恼越大;旧的欲望未了,新的欲望又来,循环往复,以至无限。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我”,何来“欲望”,无欲则刚,“无我”则喜。
“舒”,就是“无我”。“予”,在古汉语里,是“余”之假借。“舍”弃“予”、“舍”弃“予”之各种欲念,即可舒舒服服。舒服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不求于外,但求于内;旧鞋子,合脚,舒服;老房子,合适,舒服;老情人,合心,舒服。所有的一切,只以自我为准则,而不是追随世俗的潮流。
只要“舍”弃了“予”,无我而忘我,每一个人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安安静静,舒舒服服。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大年初一,21:30
北京,望京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