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改考试卷子,发现答卷中一些很有意思的思想,顺便总结了一下。这些观点可能只是反映了一部分美国大学生对中国的看法,但是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大致的趋势。 这次考试卷子论述题有三道,任选两道作答:1. 选择一至两种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阐述中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的对外政策和外交关系,(A. Use one or two of the IR political theories to briefly describe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and foreign relations during and after the Cold War. In your answer, be sure to discuss how political leaders effect real changes. 2. 用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1968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理论模型解释全球人口问题;(B. According to Hardin, the population problem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belonging to the class of “no technical solution” problems. Why?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ations in The World of Balance, what have bee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the population problem?) 3. 用具体实例阐述全球化的优缺点。(C.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globalization? Using tangible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arguments.) 三个题目中只有第一道题具体针对中国,但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都举了中国做例子。题都比较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回答第一题的学生大都用现实主义理论来解释中国冷战前后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包括建国后的“一边倒”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只有一人选用激进主义理论解释这种政策,但显得比较牵强。多数学生回答,中国建国后之所以选择倒向苏联是出于一种现实选择,目的是为了得到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为了得到核保护,而中国的目的的确达到了,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从 1952 年到 1957年,苏联向中方移交了 166套完整的工厂设备,并承诺在1958–1962年期间再援助中国 125套完整的工厂设备。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得到了苏联超过 13 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从1950 年至 1960年,约 10,800 名苏联技术员和 1500 东欧技术员前往中国,帮助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时,中国派遣了8,000 名工程师和技工到苏联接受训练,7,000 学生前往苏联留学。但是,斯大林死后,毛泽东反对赫鲁晓夫同西方缓和关系。另外,赫鲁晓夫拒绝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激怒了毛泽东,中苏关系破裂。邓小平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也是基于现实主义选择。是为了借助西方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增强自己的实力。借助全球化东风,中国经济发展强劲,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效。 在讨论全球人口问题时,多数学生举了中国、印度、非洲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如日本的人口老化问题等。“公地悲剧”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由于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学生肯定了中国1979年开始实施的一胎化政策,尽管存在某些违反人权问题,但对控制人口膨胀起到了有效作用,对全球人口控制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特别对比了社会制度在强制推行一胎化政策中的作用,认为,这种限制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政策只有在中国这样实行一党专制的共产主义国家才可能实现。在民主国家如美国根本不可能成为法律。印度因为实行民主,所以政府无法制定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只能借助于非政府组织对妇女进行教育,收效不大,在非洲一些国家同样如此。 我发现,美国学者和学生看待中国问题都比较理性,很少见到敌视中国的言论。恰恰相反,中国政府在解决环境和人口问题上的一些政策甚至颇受好评。学校还特别邀请了一位环保主义者来演讲,此人曾徒步几个星期到北极考察,对全球气候问题认识很深刻。他认为,为了拯救人类免于毁灭,政府应该在环保问题上采取果断措施。他特别提到了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前强行关闭重污染企业,汽车实行单双号行驶政策,很快便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效果明显。言语间很赞成这种铁腕手段。 这里顺便谈谈班上组织的一场关于三峡工程的辩论会。八个学生分成正反方,模拟中国全国人大会议,针对三峡工程的优缺点进行辩论。由于提前几个星期进行研究、准备,这些学生个个有备而来,胸有成竹。 在辩论前,先让全班同学表决,结果赞成三峡工程的学生为14人,反对的7人,二人弃权,参加辩论的学生不参与投票。学生们唇枪舌剑,针对三峡工程在经济、环境、移民、洪水控制等诸多方面的优缺点进行了激烈辩论。最有意思的是最后阶段的辩论,仅举一例。反方指出三峡移民中存在强制移民以及腐败等问题,说,“假如美国政府强迫你从祖祖辈辈居住的故乡迁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居住,你该怎么想?你愿意吗?”可是,正方立即反驳,指出长江历史上频发洪水,十年一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远超过一百多万移民所做出的牺牲;为了更多的人免于遭受洪灾,少数人做出牺牲是值得的,何况政府也给了这些移民相应的安家费;另外,三峡工程中的腐败和工程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关系。 学生一个多小时辩论会结束后,再次进行投票表决,看看这场辩论是否改变了人心所向。结果仍有14人赞成,反对者增至9人,显然,原来弃权的学生加入了反对派阵营。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让我感触良多,也学到了很多。一群外国学生居然愿意花大功夫研究中国的三峡问题,对三峡工程的优缺点研究得如此透彻,并为此充满激情地辩论,台上台下互动热烈,很令人感动。美国很多高校的宗旨都重视“培养世界公民”,要求学生能够从大格局看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