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贝娜死了,死得轰轰烈烈,绚丽多彩,网上网下铺天盖地的悼念文章可以作证。
老实说,在此之前我不认识姚贝娜,也没有听过她的歌。看了中央电视台名主持人朱军对她的专访,对她的身世、病情、成功之路有了一些了解。她说自己生性叛逆,生活中遇到过不少不顺心的事,在得癌症之前有过很长一 段抑郁期,坐在飞机上不停地想让飞机掉下去,但又觉得这样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对不起飞机上的其他乘客。显然,这段抑郁期对她的病情有不小影响。
同时,在采访中她又表现得很开朗,很自信,似乎对生命已经有了深刻理解,愿意随其自然。但显然她对死亡并没有做好准备,事业如日中天,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唱歌排期已经排了很长了。但死亡不期而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姚贝娜没有准备好,也不得不上路。
死亡意味着什么呢?死亡意味着一个人在世上的一切都结束了。不管这人是否情愿,不管他是否准备好了,到那一天一切都将终结。也许他还有未了的心愿,都不得不把它们全部放下。他再也看不到日出日落,时间对他再不具有任何意义;不管他是一贫如洗,还是亿万富豪,都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带不走一丝一毫。他在世所拥有的一切,不管价值如何,都将不再属于他;他的雄心壮志、远大计划、未竟事业都将嘎然而止;不管他是庸碌之辈还是才华横溢,貌如天仙还是丑陋无比,不论他认识多少人,多少人认识他,都没有什么区别。
最近听了姚贝娜的几首歌,歌词和旋律竟如此悲怆苍凉,让人惊讶,很难想象是从一个如此阳光的女孩口中唱出的。从她的歌中,我听出了一种忧郁、绝望和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和恐惧。她的绝唱是《鱼》,这首歌一唱三叹,婉转凄美,反复吟咏的是人的孤独和有限,感叹的是人生的倏忽和短暂:
我是一只鱼 / 望着鱼缸外的你 / 敲了敲玻璃 / 你对我微笑离去
鱼只有七秒的记忆,应该对痛苦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而人却是万物之灵,能感受痛苦,能预知死亡。活着真是太难了,有太多的辛酸,太多的无奈。
几年前送别一个亲人的感受历历在目。这位亲戚是一位医生,正当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不幸去世了,患的是血癌。弥留之际,他给我发了多封电子邮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生命深深的眷恋。我能感受到他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帮帮我,我想活下去!”可是,人无能为力,他是名医院的名医,但现代医学救不了他,他还是去了。
人生苦短,“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可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10)
如果人一生的奋斗,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终必然被死亡所吞灭,那么,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早死晚死又有什么不同?
有人给生命列出的公式是:“人生的内容:a+b+c+d+…;人生的结局:0;人生的意义:(a+b+c+d+…)x 0 = 0”。
叔本华说,“生存所具有的全部形式,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存之虚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生的奋斗到死时皆归于虚无,毫无意义和价值。
如果死亡最终把人生引向虚无,人一生的奋斗最后的结果都是零,活得再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人类一直在追求不朽和永生,并相信人生必定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延长生命、逃避死亡、追求永恒的不懈努力成就了发达的现代体育、医学和科学;也产生出精湛和不朽的艺术、博大精深的宗教和哲学。这里推荐一首诗歌《永恒的答问》。
假如有人感兴趣,这里还有一个电影《上帝死了?》供参考、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