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逛王府井了。原来在北京住的时候,每年都要来上几回。这条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全长1.8公里,其中有一段早已改为步行街了。
那天去逛王府井,天正下着毛毛细雨。在新华书店盘桓了很久,买了几本好书,还想买几本我自己翻译的书送朋友,可是怎么都找不到。请服务员在电脑上帮忙查了一下,还有货,但只剩一本。毫不犹豫,买下来再说。
从书店出来,前往老北京风情街游览。这是一条新修建的旅游景点。整个街面布局继承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传统,风情街东、西、北侧各有一座复古牌楼。几乎都是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四合院。
狭窄的小街道两旁几乎全是小食摊儿和饭馆儿,据说有150余种老北京风味小吃呢。价钱可真便宜,卖什么的都有:豆汁儿、焦圈、炸糕、糖葫芦、炸麻雀、炸蝎子、炸臭豆腐,卤煮火烧,等等,琳琅满目。我只是走走看看,没敢坐下吃什么。在国外呆久了,胃也养得娇气了,这一趟已经有不少教训了。嘴馋得不行,原来在北京最喜欢吃卤煮火烧。这次唾沫咽了好几次,还是忍住了。
据说北京风情街还有传统庙会的一些项目,比如像拉洋片、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风筝、棉花糖等等,不过也许因为那天下雨,什么都没有看到。
中午在东安市场楼顶吃的饭。亲戚告诉我在那儿吃饭让人放心,卫生条件比较好。上去一看,哇!全是各种风味的饭馆儿!东来顺本店、必胜客、大食代广场、吉野家、禾绿寿司、渝乡人家、富冈拉面,等等,应有尽有,想吃什么有什么。顾客要买卡消费,八十元人民币随便吃,我买了三十元的卡,吃了一份过桥米线,碗真够大的啊!另外还吃了一份肉夹饼,就着又酸又辣的汤吃,味道好极了。
吃完饭,抹一下嘴巴,下楼,一路溜达到天安门广场,顺便消消食。雨还在不停地下,在广场东北角照了几张像。天安门依然雄伟壮观,濛濛细雨中更平添了一种神秘的韵味儿。我耳边仿佛响 起童声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歌儿那年月引发了多少幼稚的想象啊!今天天安门依旧在,只是没有太阳升起。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北京市政府规定,广场附近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另外,驶经天安门广场的公共汽车的车身也不得有广告,因此在天安门广场上基本看不到任何广告标语。这条规定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是要在商业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中国大地上保留最后一片“净土”?还是什么?咱不得而知。
从地下通道穿过长安街,才发现天安门广场四周全部围起了铁栏杆,广场东侧只有一个进口,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门口附近。进广场也要安全检查?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旁边还停着一辆警车。我把包放到传送带上,扫描过后,工作人员又问:“包里是什么?”,答:“没什么,刚买的几本书。”“打开看看。”,“为什么?不就是几本书嘛。” 天正下雨,我害怕书淋湿了。工作人员可能看我不像一个麻烦制造者,又瞅了一下我的包,便放我过去了。后来才了解到,北京市政府有一个规定,进入天安门广场的人不得携带有碍公共安全的东西,枪支弹药不用说了,传单当然也不行。有关管理部门可以对进入广场的人员进行检查。就是说,检查是随意性的,根据需要实施。今天是2009年七月十七日,不算敏感日子,不知道为何也要检查。
来广场本来就没有什么目的,这么多年了,就是想在这片土地上站上一会儿,感受一下,体味一下。这可不是一片平常的土地,这里发生过的不少事儿都和中国现当代史密切相关。有的已经写进历史,有的还没有。站在广场上,我仿佛听到了五四时期爱国学生的呐喊:“内惩国贼,外争国权!”;仿佛听到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 楼上用带湖南腔的普通话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仿佛看到文革时期百万红卫兵接受老毛接见的“宏大”场面。我又仿佛看到了四五运动时纪念碑前人头攒动,都在抄写纪念周总理的诗词。“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 突然,首钢工人大棒子队来镇压了,打得人群四散奔逃。最后,我才看到六四时占领广场的黑压压的学生人群,各式各样的帐篷星罗棋布,那个“自由女神像”就矗 立在广场东北角。那天晚上,随着坦克车的轰鸣,轰隆一声巨响,雕像倒了,摔成了碎块。为时五十六天的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嘎然而止,青年学子民主梦碎广场。 从那时至今二十年过去了,这天安门广场小事出过一些,但大事没有,还算消停了一阵。今年建国六十周年,这里将有盛大的阅兵式。
毛主席纪念堂依然挺立在广场南端,这位曾经的“神”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但是不想进去看他了。很多年前,还是托一位在大会堂做警卫的老乡走后门,曾经瞻仰过他老人家的遗容。那时纪念堂还没有对公众开放。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去吧,老人家是管不了那么多了,先睡了,爱谁谁去。他老人家要是能活着看到今天的中国,不知当作何感想:喜耶?忧耶?亦喜亦忧耶?
前门还在修缮,而我的目的地是前门大栅栏,这里经过大规模的彻底翻修,完全改变了模样。
前门变得更宽敞了,更整齐了,更干净了,可是我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种亲切的感觉了。那时,骑个自行车从海淀来买东西,哪个店卖什么一清二楚。可是现在,这些卖东西的更像是些演员。也许我这人太怀旧,我在几条街道走了几遭,怎么也欣赏不了这种造作的风格和气氛。我更喜欢以前的那种天然的古朴的大栅栏。不知道老北京人到这里该有何种感受。我不反对复古建筑,但是,我希望这种复古建立在对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全面认识基础之上,而不能是完全为了商业目的的复古。
逛了这么多地方,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买几条棉毛裤带回加拿大,可是竟没有一家商店有货。很失望,季节不对?还是去的地方不对?我不清楚。记得十年前也是夏天回去,就买到了几条。
在北京四处走走逛逛,看了那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深深感到,北京变了!变得更繁华了,更热闹了,更漂亮了,也变得让我快认不得了,因此心里也是感到既亲切又陌生。但是,北京毕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在这里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那份感情是真挚的,无论走到哪里也消解不了的。我爱北京。祝福北京!
大部分建筑都极具现代感,显然是专为旅游而修建的。瞧一瞧看一看啦!
牌楼
这是在哪个朝代?清朝?弄个宫女来站街?俺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
大栅栏,老北京发卷舌音“Dashilaer”,非“Dashanlan”也。 最近这地方好像不太平。9月19日中午一个江西南昌的上访者挟持并刺伤一名82岁的法国女游客。 谁家的公子哥儿?在这儿吆喝什么?“瞧一瞧,看一看嘞!老北京动态民俗文化城嘞!”
同仁堂从崇文门搬到这儿凑热闹来了。9月17日晚,一名吉林男子在这儿酒后持刀伤人,酿成2死14伤的血案。好可怕! 呵!“狗不理”也挪这儿了。“老爷,您请!”这是在哪个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