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国学热”,同时掀起了一场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国粹为目标的"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似乎在最近达到了高潮,其显著标志是一座九五之尊的孔子青铜雕像突然矗立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遥对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的毛泽东巨幅画像。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若干年前,90 多岁高龄的“国宝”级“大师”季羡林先生就曾信心满满地预言,21 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可是他并没有具体谈到这种预言的理论根据,只是简单地根据中国传统的朴素的轮回说便下断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自从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官方的统治思想,从未遇到过麻烦。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儒学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最严峻的挑战。儒家经世之学在“夷狄”的坚船利炮面前被证明毫无用处。为解救民族沦亡危机,中国人不得不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一开始国人抱着完全实用主义态度,幻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只从硬件上学西方,炼钢铁,修铁路,造枪炮,开始了所谓的自强新政,结果是一败涂地;随后,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维新,鼓吹“孔子改制”,结果是以义士洒血、流亡而终结。张之洞等人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废科举兴学校的改革也随着清廷的覆亡而归于失败。 从那以后,孔子在中国便命途多桀,苦不堪言。废科举,兴学校,加上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运动,彻底动摇了儒学赖以生存和传承的基础,摧毁了儒学在学术、思想的文化以及社会伦理领域的统治地位。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更把孔子打进了十八层地狱。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最彻底的是对儒学传统思想和传统道德的批判和清洗。从此,儒家在自己的家园彻底“被放逐”了,孔子在中国臭名昭著了,什么时候需要就拎出来批斗一番,嘲弄一番。中国知识分子愿意被称为革命家,而不愿意被称为儒家,甚至不敢公开正面谈论儒家思想和学说。 列文森在《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指出: “⋯⋯正统儒者,已经被淡忘了。开始时, 他们的思想是一股势力,是活生生的社会产物和思想支柱。结果,在产生它并需要它的社会开始瓦解之后,它成为一片阴影,只栖息在一些人的心底,无所为地只在心底象古玩般地被珍爱着。”的确,这“一片阴影”一直在一些人的心底还被珍藏着。 1949年以后被迫背井离乡,流亡港、台以及海外的知识分子心里珍藏着那“一片阴影”。他们深深感受到失去文化之根的飘零之苦,因此心中不时涌起文化寻根的冲动。他们把海峡分治描述为“天崩地圯, 断潢绝港”,描写自己的感受,“前路茫茫,天昏地暗”,“以浪迹天涯之心境, 逃难于海隅”。 “而我的亲友、家园、山河、大地, 也都在一夜之间,永成隔世”。他们哀叹,儒学的 “本根” 在大陆正在被连根拔起, “如一园中大树之崩倒,而花果飘零,遂随风吹散”,“不只中国文化之枝叶正离披,花果正飘零,而抑亦本根将斩”。因此,新儒家以“返本开新”为旗帜,开始了艰难的文化寻根之旅,希望保留中国文化之余脉。 但是,新儒家的文化寻根并不是基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也不是基于对民族未来的深远考虑,而是因传统价值的失落而萌生的一种急于恢复价值的冲动。新儒家并不主张全部恢复传统文化,而主张选取中国文化中的某一组文化理念加以发扬光大,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更认同于宋明理学。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价值观的失落、道德沦丧使许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于是,在经历了多年灰头土脸的沉寂以后,孔子突然在大陆被尊崇,被奉为上宾。孔子被拍成了电影,专家学者开讲座,出书,为所谓的“儒学复兴”造势。 那么,“儒学复兴”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复兴”?是一场简单的研究儒家学说的学术运动呢?还是把儒学作为一种哲学指导思想的“复兴”运动呢?说得明白点儿,“儒学复兴”与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协调呢?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能否让位于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意识形态呢? 从儒学发展历史来看,儒学的发展并进而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从来离不开国家政权的支持和保护。儒学只有争取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才可能获得话语权,成为国家的核心价值。封建王朝君主定期要举行祭孔仪式,同时也要举行祭天仪式,这是儒家思想要求的。那么,如今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有哪些是和儒家思想和谐统一的呢?把孔子矗在天安门广场是要和老毛对话呢?还是对立呢?我有点儿不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