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说:极喜地者,初获圣性,具证二空,发菩提心,能益自他,生大喜故。 什么是地?大乘教以此类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什么是圣性?即圣人的性质,即佛性,即灭谛第一节讲的正等明,即毕竟空。众生平等的原因就是此毕竟空。菩萨十地都是佛地。佛地的平等性是绝对的,凡是有两条腿的都平等,平等于有四条腿的,平等于有六条腿的,平等于有多条腿的,平等于没有腿的,平等于鬼神佛,平等于鸟兽鱼虫;平等于花草树木,平等于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 具证二空是什么意思?人无我即人空,法无我则法空,合称为我法二空。成为初地菩萨的必要条件是懂得四圣谛,其中必须懂得转移身见(即我见,参见11.4.4.1.4节)和法性(即是15.1节的毕竟空)。 一、施渡 菩萨初地是修习施渡的圆满位。渡,梵语波罗蜜多,圣经方舟(Ark),有六渡和十渡之说。六渡为施渡、戒渡、忍渡、精进渡(或勤渡)、禅渡、慧渡(即般若)。十渡是将慧渡再展开为五:六慧渡、七方便渡、八愿渡、九力渡、十智渡。这十渡是有顺序的,前者能引发后者。此极喜地,但讲十渡之首,施渡,余渡在后面诸地中逐个解说。 修习十渡从布施开始;施有三种:财施、无畏施、法施。财施,即以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施舍给需要的人。无畏施是以爱语鼓励他人,勇敢地面对困难和窘境。法施是对他人宣说生命之树、四圣谛等生活的道理,人生的艺术。 布施和消除烦恼,打败魔军有什么关系?施舍时的心态平等正直,即等持。因为舍受与无意识相应,施舍可以归正本心。本心是净识;净识害有,所以布施能消业、驱逐烦恼、修心养性,是积福。等持心发展壮大了,就是正等明壮大了。正等明能驱逐无明黑暗、消除烦恼、杀死魔军,就如同太阳出来了,黑暗就没了,烦恼如地上的霜露一样消失了。 二、断异生性障 初地菩萨斩断了异生性障。什么是异生性障?佛教依凡夫的种子,烦恼和所知建立异生性。异生为凡夫俗子的异名。又因烦恼和所知能障碍异生出离本性,所以烦恼和所知又被称为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也作思惑,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如贪、嗔、痴、慢、身见(参见11.4.4.1.4节)等。所知障也作见惑,是观念,是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所起,如身见、邪见、贪、嗔、痴等 。烦恼障和所知障是一对儿,相互依存,所以名目和头数相同。烦恼障碍清净,障涅槃;所知障障智,障碍菩提觉悟。 一地菩萨体证了人空和法空,见道破除了无明黑暗。无明黑暗即根本烦恼中的痴,即愚蠢无知,即当知未知。菩萨懂得身见、边见、和邪见后,这些所知障就被消灭了。所知障和烦恼障相互依存,当112位根本见惑(参见集谛的13.3.2节)被消灭后,烦恼障亦被消灭或削弱。由此说一地菩萨断异生性障,获得了真人或圣人的性质。 道谛十地中的十重烦恼障就是人的十种愚痴。虽然菩萨见道,亦断诸恶趣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的是根本烦恼,故此说初地菩萨断了如下二愚及彼粗重。 (一)执着我法愚,即此中异生性障。所知障中的转移身见最有害,是一切见惑的根基和所依。 (二)恶趣杂染愚,即诸恶趣业果等。 读者当知,所有的痴或无明总说为愚。见道后,愚痴被斩了头,但其根或种子犹在,无堪任性,非现行种,却仍然引起身心沉重,故名其为粗重。例如,入二禅(参见12.2节)断了苦根,所断苦根不现行,非现种而名粗重。 三、遍行真如 初地菩萨证得遍行真如。什么是遍行真如?玄奘说,遍行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 先说遍行,什么东西即通行于全宇宙又同时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答:本心,从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都是无意识的投射来理解。由此,正等明(即本心、无意识、神识)是无所不在的。 再说无法不在的法都是什么?首先说第11章生命之树中的百法存在;读者可能都会认可。但对第13章苦谛中大千世界里的地狱和夜摩天之上的说法,读者可能认为是假的。那些天确实是人造的,但那些描述基于现量(现量,参见11.4.5.1-3节),从现量而得,其体现的心理机制原理和因果理都真实不虚的,故苦谛被称为安立真如,即传说中上帝所造的世界。 四、菩提心诵 一、譬如大地,能生长万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 二、譬如净金,色质不坏;菩提心亦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永无退坏故。 三、譬如新月,渐增圆明;菩提心亦如是,与勤相应,于一切善法渐渐增长故。 四、譬如增火,火势炽盛;菩提心亦如是,以智火烧诸烦恼,愈修智力愈胜故。 五、譬如大藏,取物无尽;菩提心亦如是,修行而施波罗蜜多,周济有情亦无尽故。 六、譬如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菩提心亦如是,修持净戒波罗蜜多,出生种种功德故。 七、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蜜多,虽遭遇违逆众缘,皆能忍受,心不动故。 八、譬如金刚,坚不可坏;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精进波罗蜜多,勇猛坚牢,他不能坏故。 九、譬如山王,无物能动;菩提心亦如是,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境相,心不散乱故。 十、譬如药王,能治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能对治烦恼所知二种障故。 十一、譬如善友,不舍友人;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四无量心,一切时候不舍众生故。 十二、譬如如意珠,随所欲求皆能满足;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四摄法成熟众生故。 十三、譬如盛日,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白熟谷,成熟众生故。 十四、譬如美乐,能吸引听者;菩提心亦如是,与四无碍辩相应,说法教化,能摄引众生故。 十五、譬如国王,能制定国法;菩提心亦如是,演说正量,能为正道不坏因故。 十六、譬如仓库,是财物聚积处;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福智二种资粮,能聚积无量财法故。 十七、譬如王路,王者先行,余人随行;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菩提分法,是大圣世尊先所行道,余人随行故。 十八、譬如车乘,二轮具足,能到处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观相应,能往安乐处故。 十九、譬如涌泉,取水无尽;菩提心亦如是,总持门相应,闻法者虽多,说法无尽故。 二十、譬如喜声,众生爱乐听闻;菩提心亦如是,说佛法印,希求解脱的众生爱乐听闻故。 二十一、譬如河流,其水自然;菩提心亦如是,自性相应,不起作意,无生法忍智自然流出。 二十二、譬如大云,能变现多种形相,注雨润泽万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八相成道,化度众生故。 ↪️返回第16章《道谛》的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