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铁道部长和总工因贪腐下台,中国高铁建设随之告一段落。但一个问题仍然挥之不去,那就是国营铁路企业大规模借债建高铁,是否有道理?是正确的经济决策还是失误?风头过了,也许正是我们讨论此一问题的好时机。 债务背后的秘密 现代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和债务有直接重大关系。公债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普遍问题,欧洲现在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的天文数字的巨额国债,日本的国债已接近其GDP的两倍,看起来一家比一家麻烦更大,似乎都比中国的问题严重。 那么,债务背后的深层经济学原理是什么呢? 债务的形成首先源于储蓄,源于社会的剩余经济资源。当你把收入存入银行的那个时刻起,理论上你就成为了债主;银行承诺支付你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实际上等于你同意在一段期间内他人可以借用你不使用的资源,那怕这段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小时。从这个角度看,债务的实质是借用社会的剩余经济资源。 债务的第二个特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社会关系。债务不是赠予,债务人归还时不但归还本金,还要连带利息。债权人肯将自己的经济资源让与他人使用,部分原因是债权人在特定时间内无法享用这部分经济资源,另一部分原因是债权人期望自己未来有某种经济保障。这类似于一个人不能将自己一生都喜欢的茅台酒一次喝完,留起来慢慢喝。债权人期望维持这种稳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债务是一种经济权力 债权和债务类似硬币的一体两面,社会剩余财富或资金需要一个出口,需要债务人。很多人都可以讲出一套富丽堂皇的故事,说自己拿到贷款后,可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或者达成某种高尚的目的,并能够偿还债务,抢当债务人。那么,谁有权成为债务人,掌控这部分社会剩余财富的使用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再次明确,负债或者金融专业所讲的信用实际是一种使用和支配社会经济资源的权力。 债务风险 动用社会剩余经济资源,使之形成财富或其它用途,有多种选择:比如购置自然资源,土地;建造企业,科研与新产品开发,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改善居住交通教育基础设施等条件;和用于政府主导的国防,财政二次分配,如社会福利支出等。 那么,如何选择将社会剩余资源交给谁来使用呢?这里涉及到信用风险,理论上,债务应交给信用风险最低和利率回报最高的人。 有的人借钱时就不想还,没有还款的意愿,这是最大的风险。国内限制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也正是出于此一考量。 有的人则是在借款后想还,但因为项目失败或其它原因还不起。中国政府成立主权基金之初,曾雄心勃勃,把资金回报率的目标定为10%。实际上,让大量资金取得回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情况下,能够抵御通货膨胀,保值就不错了。华尔街的许多诈骗案都是以年回报10%以上为诱饵,引诱那些聪明的投资人上钩。所以,所谓的藏富于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银行贷款发出去,无法回收引起的。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社会关系的危机。 无疑,正常情况下,国家政权有该国之内最高的信用等级,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掌握着印钞的特权,对于本币负债,不会出现无法偿还的局面。 中国是否该继续建设高铁? 高铁项目动用数万亿人民币的资金,其中一大部分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而来。这等于集全国之剩余经济资源,创造出高铁系统这一社会财富。在这一财富之下,民间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可以间接地收到利息,政府在后面做债券担保,坏账风险极小。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高铁项目创造了千万个就业机会,为制造行业开辟了许多商机。综合来讲,中国高铁建设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个较佳的选择。而未完成的后续项目,应该继续,不受政治干扰,按计划完成。 唯一的疑问也许是,政府主导的高铁项目是否能够更有效率,能否避免项目负责官员的贪污腐败。 说到这里,想起当年上大学乘火车的经历。家乡离所在的大学估计有近千公里的路程,中间至少需要转车一次,路上通常需要19个小时左右,尤其遇到没有座位的时候,很苦。而现在有了高铁,也许就是四五个小时的路程。节省下来的十几个小时,就是财富,就是社会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