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一群老人,在有些人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感到迷惘,对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失去信心的时候,及时敲响了晨钟,给莫言颁发了文学奖。 先知罗素的预言 英国哲学家罗素不写小说,却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是现代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学的奠始人之一,是爱因斯坦称之为伟大的人,被西方人称之为现代先知。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是近代中国最虚弱,西方最强盛的时刻。但先知就是先知,罗素在西方最强盛的时候思考西方文化的危机,并开始寻找能够与西方文化互补的内容。罗素曾向往苏联的社会主义,以为它可以纠正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于1920年前往苏联,并会见了列宁。但是,真实的苏联和社会主义使他彻底失望,他把目光转向东方。 罗素于1921年赴中国讲学一年,并于1922年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罗素看到了一个破败落后的中国,看到了当时中国人的冷漠,胆小怕事,和贪腐;看到了西化成功之后虎视眈眈的日本和日本野心对中国的巨大威胁。在罗素看来,日本只是西方的学生,从文明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计,但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威胁极大,却是值得人类关心的大问题。《中国问题》中有两章专门探讨日本的兴起和其对中国的威胁。提醒大家,这是罗素1922年对中日关系的预言。 罗素惊讶于中国在没有宗教和神权的压迫之下,发展出了一套独立的世俗道德系统。在这套系统之下,清代末代皇帝可以在下台之后得到供养,而不是受到西方式的绞死或砍头待遇;轿夫在抬轿上山之后可以乐天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而不是像其它文化一样诉苦和趁机讨价加费;省长级人物可以不露身份,谦虚地前来探讨问题。他断言,中国文明是世界的希望,这样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与西方文明比肩独立而行,并可以与西方文明互补的文明。罗素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不是一时的兴致,它至今还深深地影响到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 还好,罗素预言九十年之后,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姗姗来迟。 叔本华的信心 其实,不但普通的中国人寻求西方文明诸如诺贝尔奖的认可,西方的大师在自己迷茫的时候,也在寻求东方文明的支持。 西方大思想家中,十九世纪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先驱。叔本华与黑格尔处于同一时代,与黑格尔相比,他有更多的原创思想,他因此视黑格尔为思想脑瘫一类。但是,当时黑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叔本华的代表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发表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几乎无人问津,连大师本人也开始怀疑自己作品的价值。 最近有研究者指出,叔本华在心灰意冷之际,靠研究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增进自信。叔本华发现自己的许多概念与中国的释儒道相近相同,虽然中国当时已大大落后于西方,但他深信三亿中国人认同的哲学思想才能称得上是全人类的思想。 诺贝尔奖如果得不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可,负责任的评委们半夜会睡得安稳? 迟来的文明对话 诺贝尔文学奖首先是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可。按西方人的定义,所谓的虚构类(Fiction)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学,另一种是商业小说。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宣扬价值观,有教育和励志意义;后者则没有。历史上,从未有过商业小说作家获奖,无论他的写作技巧有多高,而非小说家如罗素却获此殊荣。诺贝尔文学奖表彰的根本是文化和价值观。 将莫言获奖与其中共党员和官方机构的身份挂钩,纠缠其曾经说过某句政治敏感的话,都是在抹杀诺贝尔文学奖的真实意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很重要,无论对西方还是对东方,它是文明的对话,是迟来的中西文明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