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争,表面看是政治立场之争,实质是文化之争。 从历史看,各地区和各时代的文化,尤其是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动态的,在不断地更新和变迁。尽管每朝都有人渲染道德今不如昔,每代都有人以克己复X为己任,但文化一直在发展进步。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需求,二是投资。 文化需求与投入 上台伊始,每个领袖人物都需要一套理论为自己保驾护航。习近平有中国梦,奥巴马搞共同富裕,普金期望建立诚实高效透明的政府,甚至北韩也有一个主体思想。围绕这些需求,必然产生许多理论。中国梦不是理论,但很多人将投入时间和精力,把它理论化。如果某一部分理论取得社会共识,就形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有理论需求,百姓有和平需求。多层次的需求产生多层次的理论和文化,于是,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发展进入一个高峰期。 英国历史学家 Paul Johnson 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实体诞生于1815-1830短短的15年期间。在其之前的200年间,不稳定的新商业社会形态需要新文化的支持。因此出现了霍布斯,笛卡尔,斯比诺莎,洛克,休谟,亚当斯密,康德等大思想家。他们不断地寻找新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埋葬旧观念,为新社会提供理论和文化依据,形成现代西方文化的核心。 中国古代诗歌辞赋文化发达,犹如今日的流行歌曲,需求旺盛,才有洛阳纸贵之说。好诗词并非被古人写完了,今日诗坛才子的天份并不逊于昔日的辞赋大家,但今日诗词没落,连上次万维导读都难得,实是因为需求萎缩而致。 显然,文化需要先于文化内容而存在。文化需求是大势,有了文化需求,只要你顺势而为,肯投入就是了。 文化之争的解决 当某一问题引发争论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的论点都是建立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的。这样,由个人看法不同,很容易演变成文化之争。那么,文化之争有解吗?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有多解,还是仅有唯一解。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代表当代最先先进的社会形式,创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想赶超西方,西方文化是唯一解;引进西方技术,必须同时引进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现实是,中国能否建立起与西方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即使是西方社会,它也有不同的社会形态,你要建造哪个类型的社会?其实,第一步不是要建什么类型的社会,而是要清楚了解社会现实。从这一点讲,我们长时间身在海外的人必须承认,虽然身处资讯发达的网络社会,我们还是没有国内做实际工作的人更了解那里的现实。古人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道理就在这里。离现实越近,对问题和答案看得越清;离开现实,任何文化都是空中楼阁。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否必须由国外引进?中国传统文化能否继承,更新升级,或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内容?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首当其冲的是汉字。当时大家普遍认同,与西文比较,汉字难记难写,外加文言文与白话不一致,确实是中国教育普及的一大障碍。但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汉字标准化和简化,计算机输入法的发明等等,尽管有争议,但现在没人说,汉字是中国融入现代社会的主要障碍。 现代语言研究认为,每种语言的基本构件类似,因此各语种是平等的,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之间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每种语言的优缺点不是天生的,是环境造成的;比如英文是商人语言,德语是军队语言,意大利语是交朋友语言,法语适合与女士聊天,西班牙语适合用来与上帝对话,希伯来语在欧洲曾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语言,是上帝用的语言,而依本人经验,汉语简洁而语义丰富。 既然各类语言是平等的,那么,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可以是平等的吗? 环境变化,语言文化也跟着变化。有研究者注意到,公元500年至1150年期间的古英文,曾以德国方言为主,它与现代英文完全不同。1150年法国占领英国,接下来统治英国长达250年,古英文被法国诺曼方言侵入,称为中古英语,它是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的过渡。现代英文是一千五百多年来不断进化的结果,没有古英文和中古英文,它现在将是另外一种语言。 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可以进化。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否可以像语言一样进化升级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不过升级的方式不能是简单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兑接,而应该是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抽象出中国应有的本土文化,包括不断地吸收和扬弃西方文化内容。 当然,如果你自己不在乎传统文化,搞文化自残甚至自我了断,没人能救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