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经济学可用三个不字解读:不再大规模刺激经济(政府不推出新的大规模经济项目),不再增加信贷(减少货币流通量或去杠杆化),不再延续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改革)。这三不政策的主体都是政府,它明确告知业界,上届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已告一段落。
有人因此推断,中国政府将逐渐减少干预经济活动,再来一次私有化,把经济推向自由市场,甚至开放资本市场,让国际资本在中国长驱直入。当然,如果真是如了国际大资本的意,中国的未来确实未卜,值得担心。
但是,克强经济学的大幕刚刚拉开,真相有待检验,今后一段时间内,李氏新的替代经济政策将逐渐出台。
银行贷款利率开放是半拉子政策
李氏出台的第一项主要经济政策是开放银行贷款利率。客观地讲,这只是一个半拉子政策,后续各项配套措施和政策更值得关注。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李氏经济政策的重点和取向。
银行是现代发达国家经济的心脏,主要通过信贷,起到分配经济资源的功能。银行今天放出的信贷,在明天或今后能够形成新的,有效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力,借款人按期归还本金和利息,就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反之,经济会出现停滞或危机。
中国经济同样需要一个机构,主导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这个经济资源分派机构是政府,不是银行。政府官员主导经济资源分配,因此可以利用权力受贿,造成政府形象受损。但问题的关键不止于此,而是这种资源分配方式一旦出现失误,最后买单的是政府。
西方其实面对着同样的难题,它声称私人金融机构可以最合理有效地分配经济资源,事实并未如此。西方不断出现经济或金融危机,每次都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并且,在经济危机出现时,如果私人机构顶不住,最后买单的还是政府。
同中国现行资源分配体制相比,在西方,经济判断失误的损失由众多私人机构分担,包括业主,银行,国际资本,担保,保险机构等,最后才是政府。而在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皆为国有,如果借款人再是国营企业,所有的损失和风险皆得由政府承担。这个负担有可能是颗定时炸弹,李氏的意图,是想通过银行体制改革,拆除这个炸弹。
那么,中国的银行是否能够替代政府,有效合理地分配资源?这确实涉及到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和评估水准,银行之间的竞争,央行的调控能力,金融市场的建立和监管,也许还有金融机构的私有化等。这是一个长期大工程,西方一套成熟的金融市场体制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否有新的革新和创造?都值得观察。
金融改革的技术难度
利率是资本资源的价格。开放利率类似当初中国商品的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在西方,理论上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实际上,央行可以通过银行最低储备金制度,央行贷款贴现利率,和货币发行量等措施来操纵。在这一点上,笔者感觉中国现有的人才和制度可能与西方旗鼓相当,已为金融市场化做好了准备。
另一个难点是良性的银行竞争制度。中国的金融主要受四大银行控制,具有垄断地位,尤其歧视小企业和小额贷款,因为费时费力利润低。西方的做法是将大银行拆散,或限制大银行的经营活动范围,支持社区小银行等。中国会拆散大国有银行吗?有待观察。
再一个是政府项目的融资。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河北某市搞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官员逼迫某银行贷款,声称银行不出资金将取缔该行在该地区的营业执照。这类似一个笑话,但凸显一个问题,政府项目在市场经济下如何融资。应该说,大多数地方项目属于地方市政基础及配套设施,有必要建,多数为长期项目。在西方,这类长期项目多由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解决,所以时有所闻,地方政府会破产。
中国基本禁止地方政府发放债券,主要问题是既怕地方政府无节制,也担心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风险评估能力。但是,中央默许地方融资平台的搞项目,向银行借款,地方债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潜在大问题。李氏任内,地方债券也许是个突破口,最可能开放地方债券,用债券替代银行短期贷款。
综合起来看,李氏经济学的第一暗语是:固本强身,分散中央政府的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