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有点儿才女任性的病态: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字面意思是:每年雪时,她都举酒赏梅,不由酒酣,起身到梅下,折取梅花插到鬓边,美人立在漫天的飘雪里,鬓插一枝红梅,就像千里的白璧上镶嵌着一粒红豆... 很快这傲雪的美人就醉了,是内心如痴如醉,还是因梅有感,痛饮而醉呢?作者没有说明,尽由着读者自己去想象,反正是醉了。求醉的人往往都是为了忘记什么,可偏又忘不了,于是就有了第二行的惦念: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这里要提醒读者们注意了,“挼尽梅花”并非是醉了拿梅花赌气,胡乱地把梅花都捋下来往地上一扔了事。李清照是诗人,怎会拿自己心爱的梅花出气呢?这个“捋”是一朵朵地把梅花捋下用来“算命”,估计采用的是最后若只剩双数如何,若只剩单数又如何的规则。(西洋电影里常见个青涩少女捏个树枝子往下揪叶子,还一边揪一边说:He loves me. He loves me not. He...)宋代的女性究竟如何用捋花朵来算命迄未查到具体的资料,只好暂付阙如了。总之,词里的女主角把花朵都捋尽了,而算出来的命还是一点不如意。捋尽的“尽”字很传神,按理说只捋一次才灵,她却不甘心,一次不灵,接着再捋,结果还是不灵,每一次都“无好意”,于是她伤心地哭了,居然哭得满衣清泪。作者没有干瘪地写她哭啊哭,直哭得风云变色,天地动容,而是用了捋梅花这个生活细节来作铺垫,让读者感受到女主角的悲伤是如此的真实。是什么伤心事儿竟让她近乎病态地痛哭发泄呢?这件事作者从头到尾给读者卖了个关子。估计细心的读者现在已经读出她伤心的缘由了。 下片的画面就更凄惨了,举目海角天涯,人也老了。这就是第三行的描述: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萧萧两鬓”和上片的“插梅”呼应,满头堆鸦和两鬓染霜对照,今日的她即使鬓边再插满梅花,情景又能如何? 紧接着是第四行进一步加深凄惨的情绪:“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又是早梅时候了,可今年今日,偏偏刮起了大风,连到野外寻梅的机会也没有,更不用说捋梅花算算命以侥幸给自己获得一点点儿安慰了。 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大意。您说,它好在哪里?絮絮叨叨,“梅花”二字居然重复了三次!同时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就不大在乎词里的重字,也不在乎字面整洁与否,为此李清照还对此二人蔑视不已,可她这首不是重复得更厉害? 其实笔者读诗词,总觉得立意最重要,只要作者在诗词里要向读者表达的内涵余韵无穷,这首诗词就从根本上成功了,例如下面这首唐代布袋和尚写的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诗句朴素得简直有点儿原始,可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对争名夺利的世人不亚于一声棒喝。 李清照的这首词,字面上是一位失意的才女醉酒后的絮叨,但字里行间隐隐地泛出了一个“苦”字,愈读愈苦,怎一个苦字了得!端得是一首好词!应该是李清照后半生经历的写照,十分感人。 后代诗人从明清乃至今人,按照古人的诗词,给古典诗词创作定出了很多清规戒律,上面说的不能重字,即是其一,还有成语不入诗词,也是另一个忌讳,比如李清照这首词了“海角天涯”,即是成语,估计宋代还没有成语的概念。对此笔者的陋见是:既然复古,就就索性远点儿穿越,穿越到唐宋,学习那个时代诗词大家的豪放不忌:内涵回味无穷,艺术技巧新奇,一切后人自己束缚自己的舞文弄墨规矩大可不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