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唐.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也曾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李商隐的律诗,领起全诗的首联多别开生面,先占足气势,下笔即挥艳墨,一幅生动的画面顿时令读者醒目,却不告诉读者这画面意味着什么。此诗的首联亦如此: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夜里,女主人公正用心地做针线活:绣满凤凰的香罗,薄薄的几层折叠起来,再把悬挂时用的碧纹圆顶缝到上面。这类罗帐的圆顶古时多用柳圈撑成支架,若是结婚用则都要做新的。正在缝的自然是新的,如此则“深缝”二字就意味着女主人公期待的是与心上人的会合。 下面一联是颔联,按格律必须对仗: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对仗要求前后两句的句式必须相同,“扇裁月魄”和“车走雷声”的语法结构正是一样的:车行走时响若雷声,扇裁剪成圆月的形状。“雷声”和“月魄”做状语或补足语来解释都可以。所以“月魄”不是形容女孩的脸,若非要这样比喻美是美了,可字面上读不通。因为“月魄”若是女孩的脸,“裁”字就没有着落了。 这两句说:心上人乘车过来,声如轻雷,而自己欲语难通,已经娇羞得用圆扇遮面了。这次是首次相见,还是屡见中的一次呢?若与下联的“也曾寂寥”和“断无消息”合起来看的话,应是屡见中的最后一次。这次之后便是寂寥,至今仍无消息。(若是初见则不会无端地“羞难掩”,“走雷声”也应该是听惯了的声音。读者理解诗词可以有自己的联想,但读通则须字面上有据。) 颈联的“也曾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这两句与前四句一气呵成,言自从最后一次见到心上人的车路过,连话都没能答上之后,就再没了消息。多少次寂寞的夜晚,独自一人,蜡烛烧尽;苦苦地等着消息,到了石榴都开花的季节还是没能如愿。 最后的尾联初看很突兀跳跃,意境一下子脱离了前六句,到了杨柳岸上: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其实这两句是虚写,是女主人公心中的想象:心上人既然不给自己一点儿消息,他能哪儿呢? 一定是在“垂杨岸”这样的景色优美之处,什么时候老天也在俺这儿吹起(垂杨岸上那样的)好风,把他吸引来(系马)呢?西南风多在春夏,正是两情相悦的时候。 “斑骓”是带白斑的青马,有解者说这斑骓就是指那位男士的马,自然没错,但有人偏以“女子不骑马”为证,既蛇足,又大谬:“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那虢国夫人不是女的?且事情就发生在唐朝。其实与上下文连起来看,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还有人把“春风”理解为爱,从而暗喻那位男性,并得出“我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温暖的春风吹进我的怀抱呢? ”这样的译文真得很雅致,但不精确。“信达雅”是翻译古文的规范,其中的“信”也是要有字面依据,不能发挥得太远。 综上所言,这是一首很美的爱情诗,不是吗?读者大可首先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欣赏。“不幸”的是,该诗实乃李商隐借用女主人公身份来抒发自己对仕途寄托的一首诗,是写给正在当政的重臣令狐绹的。 顺便一提,男性诗人在诗词里塑造一位女性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是唐代的一个文学现象。如唐诗人王建也有一首《新嫁娘》,笔法与之类似。 笔者认为这首诗是作者对仕途的寄托,理由是这样的:李商隐是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从小抚养教育成人的,无论中科举还是入仕途,都得过令狐楚的扶持。可是后来李商隐却阴错阳差地娶了令狐楚的政敌王茂元的女儿为妻。于是 正在当政的令狐绹就认定李商隐背叛了他父亲令狐楚,从此再不想提携他,而李商隐的仕途也就走向了末路。他一再地向令狐绹表白自己,希望能冰释前嫌,则自己终能有个机会一展抱负。而这首诗就是写给令狐绹的。 看诗的前两句:“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正是用女性深夜缝制合欢的罗帐来表示对令狐家族的忠贞不二。 第三、四句:“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诉说自己一次次地给令狐绹上书,自己先都羞于再开口了;而令狐楚车走雷声,侯门似海,自己更难亲自登门告白。 第五、六句:“也曾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这一联言明自己还在苦苦等待令狐绹谅解的消息。 最后两句:“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则更进一步地表白了自己的无奈。 笔者说这首诗是以情诗的格调来寄托对仕途的期待,诗里还有两处可见端倪: 一是题目的“无题”二字。李商隐写了不少情诗,内容无须隐晦的都给出明确的题目,须隐晦的就成了“无题”。而且他的“无题”诗里但凡真写爱情的则多香艳近亵,因为看得人反正是他自己的情人;而但凡用情诗来表达仕途寄托的则都素雅悲伤,因为寄给当权的政客看,假如还写得香艳近亵,不是自找倒霉?读此诗格调淡雅,再联系李商隐的仕途背景,解释为寄托而不是情诗最为通顺。 二是“车走雷声语未通”这一句。唐代虽没有宋代的礼教严格,但老去大街上看心上人的“车走雷声”也不是一位深闺女性的通常举止,却正是找机会求见令狐绹的李商隐最通常的行迹。如果想象一下李商隐经常候在令狐府前求见,那么能看到令狐绹高车驷马地进出却不理会他的情景不会太少,而李商隐把这个适合他自己而不大适合深闺女性的生活细节拿来入诗,也可看作这是一首仕途寄托之诗的旁证。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教小姑尝。 看!婆婆,新媳妇,小姑子,画面多么温馨哪!但要真把它看成一幅美满家庭图可就大错了。其实这就是跟李商隐同时代的诗人王建,把自己比成新媳妇,三天之后就要开始给家人做饭了,不知婆婆喜欢口味儿的轻重,汤做好了先让小姑尝下子。而这首诗呢就是把他自己的诗文交给高手指正时所附的一封信。 喀什 修改于2012年10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