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为啥是大家闺秀?因为律诗必须对仗,就像头上梳双髻、插双凤、耳摇双珰、腕舒双钏的淑女那般高贵,所以才是诗城里的“大”家闺秀。而不须对仗的“杨柳枝、竹枝词”等就是小家碧玉了。恰似梳一个歪抓髻、插一支琥珀簪、右腰悬玉佩、左腕藏玉钏的蛮媚俏婴宁,自然是“小”家碧玉啦。小家碧玉常经摔打,性子蛮烈,偷春之人反不敢等闲近之。大家闺秀就不然了,留得清白的身还不行,还须留得清白的名。所以她最怕这象征春色的丹凤钗、明月珰什么的被人偷走而当作口实。这个中情形,还是就律诗言春色最为明了。请看: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篇四联,每一联都对仗,真是双髻修整,钗环皆在,一丝春光都未被偷走,堪称“尽藏春色”。无独有偶,“尽藏春色”的还有李商隐和黄庭坚这两首:
李商隐的《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黄庭坚的《罢姑熟寄元明用觞字韵》 追随富贵劳牵尾,准拟田园略滥觞。 本与江鸥成保社,聊随海燕度炎凉。 未栽姑熟桃李径,却入江西鸿雁行。 别后常同千里月,书来莫寄九回肠。
下面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就遭遇到“偷春人”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唯首联不对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发现没有?这大家闺秀的凤钗被偷走了:首联不对仗,其它三联都采用对仗。可戏称为“失钗格”。
再看下面这首啥被偷了?
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 唯尾联不对仗
天啦!闺秀滴绣履被窃啦!哈哈。前三联都对仗,唯有尾联不对。介可给它个起个啥名涅?就叫“窃履格”吧。
下面这首却属于“名声在外”的“偷春格”,它居然颔联不对仗,偏跑到上面首联里来对仗。介不是红杏出墙,自找被偷吗?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不须对仗而对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须对仗而不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须对仗而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不须对仗而不对
介偷春人越来越猖獗了,看下面这首诗,钗啦、耳环啦、绣履啦好像都被偷了:
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唯颈联对仗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全篇仅颈联对仗,就像只有腰上的玉佩没被偷一样,被人称为“蜂腰格”。个见以为戏称为“小蛮腰”应该更好。
大家闺秀的故事就要结尾了,结局不难想象出来: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全篇无一联对仗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看吧,她头上凤钗、耳上明珰、腕上金钏、腰上玉佩都被偷走了,“春光尽失”!李白呀,汝作得太过分了,汝介个贪心的“偷春人”,你给她腰上留个玉佩,让俺们看到个小蛮腰也行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