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一大特点是对仗,它要求一联前后两句字词声韵要平仄相反,而句式和词性却要相同,以形成对偶。请看李商隐下面这首无题诗: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一首律诗,按格律除了顶联(第一、二句),还有尾联(第七、八句),中间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都要对仗。先看颔联: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前两个字“神女/小姑”都是名词,且都属于人物类;第三、四字“生涯/居处”也都是名词,字面上可扩展为“生之涯”“居之处”,属于人生类;第五字“原/本”都是副词,第六字“是/无”是表示存在和判断的词;最后第七字“梦/郎”则是名词。 其中最抢眼,最赋予句子节奏感的是“原是”和“本无”这四个字,尤其那个“是”就全诗的意境来看,是不可替换的,换什么字都会使整首诗褪色。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未妨惆怅是清狂”中也有一个“是”字,也就是说,和上面的“是”重复了。而律诗却忌讳相同的字用相同的含义在同一首诗里重复,最后一句的“是”显然也是做判断词来用。能不能改呢?前面说过,第三句对仗里的“是”字自然改不得,只好改最后一句的“是”字:“未妨惆怅似清狂”不知如何?细究字义,“惆怅”并不等于“清狂”,二者大约是因果关系。用个“似”字岂不更能体现作者在情感和理智之间难以做出的抉择? 围观的群众不满了:“汝何人也?敢枉改义山诗句?” 俺答曰:“俺喀什浪子也。常笑李白滥剑,断水何如断颈?更笑杜甫不懂买房,茅屋怎比砖屋?哈哈” 俺就改他一个字了,律诗里重复就是重复,谁重复了也不行。 再看颈联: 风波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风波/月露”是名词,都属自然现象类;“不信/谁教”是副词+动词;“菱枝/桂叶”是名词,属植物类;而“弱/香”是形容词。这里还要再提一次:对仗中前后两句字词的声韵都是平仄相对的,如上句的“菱枝”是平声(一二声),那么下句的“桂叶”就是仄声(三四声),余可类推。颈联这前后两句的对仗很细很工整,怎么说细呢,看前一句: “风波”可分成 风 + 波,菱枝是水生植物,不光风吹,还有波打,多贴切啊! 那么后一句也得用这个句式: “月露”可分成 月 + 露,桂树生在月中,有露水的滋润才茂盛,也很贴切。 再细看后面的“菱枝弱”对“桂叶香”好像有问题了:“香”究竟来自“桂花”还是来自“桂叶”?估计答案大多数是“桂花”。老年月有卖桂花油的,女性搽头发上,既光溜又有香气,所以红楼梦里的湘云行酒令取笑丫鬟们就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怎得那桂花油?”哪为何李商隐偏说“桂叶”呢?因为“花”读平声,而这个位置的字须读仄声才与前句应读平声的“枝”相反,否则就不符合格律。 从这里可以看出律诗对仗的重要和“艰难”。要么舍去这两句重写,要么改字。可是这两句的意境多美呀!风波不管菱枝的脆弱,还是肆意摧残它,而月露却钟情于桂树,滋润它发出清香惹人嫉妒。这么美的句子李商隐是舍不得重写的,所以只能改成“叶”来委屈那“花”了。能不能换别的字,使之不脱开“花”这个事实?可以改,但都会留下很明显的雕琢痕迹,而“雕琢痕”也是为诗极为忌讳的。比如还可以改成“月露谁教桂蕊(瓣蓓蕾)香”啥的,可读者会问了:为什么不直接用“花”字?再一看,原来用了“花”平仄就不对了。这下反而露馅了:你原来在雕琢! 相对而言,“叶”字更雅,因为很多树的叶子也有清香。“桂叶”给人的感受是一种淡雅,而“桂花”大约是一种俗艳。有个电视连续剧叫《东北一家人》,每集的开篇都有个笑料道白:“翠花!拿酸菜来!” 知道“花”有多俗了吧。 喀什 改写于 2013年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