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老几
“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苏格拉底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广为人知,而老子的治国方略却少有人直接地的指出来,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觉得《道德经》是空谈。其实无为而治的理念下面,有着明确具体的实施办法,“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老子的治国方略。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更白话一点就是:“天下人都认为我说的道大而无物,看似没有具体的内容。正是因为道之大无所不包,所以才不能具体地加以描述。如果具体了,时间久了就发现其不足了!我的道有三件护身之宝。第一件叫做“慈”,第二件叫做“俭”,第三件叫做“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所以能勇;因为俭,所以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就万事万物使之长久。现在人们舍慈而勇,舍检而广,舍后而先,这是取死之道!因为慈(能勇),以慈战则胜,以慈守则固。上天要救助谁,就用慈来护他。”
这第六十七章是老子的实践论。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万事“慈”为先,“身”为后。“慈”为“慈爱”,“身”是“非常名”,指自身的利益名位。“道生之,德蓄之”,因为道无形,所以要以慈德显现。道广大,所以要节俭以待;道久远,所以要想“成器长”,江山永固,就要持身后待。通俗点说就是,为人要以慈爱为本,节俭为事,低调为要,不要追逐名利;为君要爱民,戒贪,以天下为重,个人的利益名位为轻。也就是说,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是自创的,是来自老子的!这其实都是无为理念的自然逻辑延伸,一脉相称。老子说我的话甚易知甚易行,可是千百年来无人理睬,还说老子避世消极。老子冤啊!易中天老师,看来还是浅薄了点!
本章从讲“道”的久远广大的特点开始,重点是讲为什么和怎样做事才能合乎道的这些特点,条理清楚严逻辑密。老子提出有三条法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用弱”的“实践论”。所以看一个人,一个君主的行为合不合乎道,只要看这“三个代表”就行了。
我们以前讨论第四十章时说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於无”。 这是老子的认识论。“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个实践论是以老子的认识论为基础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错会老子的意思。
首先,“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不是并列的,是有优先顺序的,也就是说万事“慈”为先。为什么?因为“弱者道之用”,道是要用到弱的地方,用弱必得用慈。“慈”乃慈爱,含有柔和、爱惜之意。慈爱的对象必然是针对弱者,这是自然之道。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七十七章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足”就是弱者。
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孟子的仁义,杨朱的“一毛不拔”,佛陀的慈,都是近道之心使然。其中以耶稣最猛,更是喊叫“要爱你们的仇敌”。说明什么?耶稣的道强大到了这么个程度,所有的人,都是弱者,都是慈爱的对象。事实上强到了这个地步,也就没有了敌人。所以从老子的角度看,一个不能摆脱仇恨之人,是没有智慧可言的。
“弱者道之用”,这也是道的物质基础决定的。我们前面论证过,“道之为物,是为量子”,量子何物?微粒与波,你能对它用强吗?不能。所以我们为什么对老子的道有这么多的兴趣,是因为它有实证科学的基础,是可以印证的,不是虚无的。孔孟之道说得再好听,共产主义蓝图,公平正义,普世价值看起来再怎么漂亮,都是空想,没有基础,空中楼阁,实现不了。
再回到护道之头号大宝,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用。其实其用处只有一条:“慈故能勇”。护道首先得勇;不勇,见事就躲还护什么道?有不少人认为老子是消极避世,看看这里哪里有消极的成分?!老子不但不消极,相反是个头号积极分子,消极之说是不懂老子!
“慈故能勇”,是说勇以慈为根,真正的勇敢是从慈爱中来的。为什么这样说?人能舍身喂鹰吗?佛陀能,因为他大慈大悲。人明知道要被钉上十字架,能躲而不躲吗?耶稣能,因为他有大爱。
有人说这些都是大人物,没有代表性。那好,我们就拿小女子来说事。一般女人相对男人来说胆小怕事,这谁都知道。但是你在一个弱女子面前欺负她的孩子看一看,有胆你就试试!别来怪老几没有警告你:母亲的勇天下第一!为什么?没有什么能超过母亲对孩子的爱,勇从爱中来。
所以老子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因为慈能勇,以慈战则必胜,以慈守则稳固;上天要保佑谁,就使他变得慈爱,这样以来就等于保护了他。反过来引申一下,在老子看来,天要灭谁,就用仇恨来充满他;耶稣说的“心里刚硬”之人,不能承恩蒙救;古人说得若要人灭亡,就使其疯狂,都是一个意思。
强盗貌似凶恶刚猛,因为根于仇恨,其实骨子缝里充满害怕,不足为惧。以强盗逻辑治理国家,如中国政府,处处维稳,不是恐惧又是为了什么?同样美国以强盗逻辑对待其它国家,结果而来的反恐战争难道不是出于害怕?可见慈是和平的钥匙,恨是世界的乱源。(管理一个网站是同样道理。一个网站纵容煽动仇恨,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损害自己,损害不了网客,大不了一走了之。因有无聊之人,多说几句无聊废话。)
下面该说护道的第二号法宝:俭。它的作用是“能广”。因为道大无所不包,所以必须得能广播,这就是俭的作用,“万里长征的播种机”,必不可少。俭是慈的延伸,是个效率,资源的概念,对君主来说,就是要重视效率,珍惜资源。“俭故能广”,另一方面,是说要检点,节俭,不能贪腐浪费,这就是对下的慈;否则就不能广得人心,地域不广,江山不固。这个可以延伸到各个方面,比较简单,限于篇幅,不多谈。
比较难理解的是护道的第三号法宝:“不敢为天下先”,容易误解;其实它的原理还是“弱者道之用”,更深里说是无为的作用。
“不敢为天下先”经常容易被理解为消极,不思进取,这是用单向思维的结果。其实老子看问题是全方位的或者是多方位的,至少是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以功利角度谈论什么切入点来理解老子,是彻底走偏了。“不敢为天下先”与六十六章中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七十章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善于指挥之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之人不动怒气,善于胜敌之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善于用人之人总是甘于居人之下来为人服务;这些就是所谓的不争的品德,就是所谓的善于用人,就是所谓的能与天道配合--这才是自古以来的极高境界),等等都是一样的思想。
这里面有几个方面:我们以前讲过,“先”以“后”为本,贵以贱为根,没有后就不能有先。具体点说,就是只有当过士兵的人,才能当军官,不能做“直升飞机”;只有服务过别人的人,才配接受别人的服务;只有愿为人民服务的人,才配人民为其服务等等。用王弼的比喻就是,树叶长得再高再好,都是底下根的功劳。“不敢为天下先”的另一层意思比较明显,那就是“功成不居”,这个以后要专门讨论,此处不多谈。只是提醒大家从第三条看,对比一下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先”进性,就知道是完全背道而行的。胡温十年很多问题,都是这个”先”造成的。
可以看出来,“不敢为天下先”是个有效性原则,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有效的进取;只有有效,才能节俭;而节俭是慈的延伸;所以“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递进一二三实际上都是归于慈,归于一。而慈又是德,“道生之,德蓄之”,也就是说慈是展现道的存在。有人问什么叫一元逻辑,一以贯之,这就是一元逻辑。
值得重视的是老子这句话:“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用王弼的话说是“舍本逐末”。可见从老子那个时代起,人类都在“舍本逐末”,宁给树叶喷绿漆,不去给树根浇水。在老子看来,人类这样做,是取死之道。
常听人家说人类要毁坏地球如何如何,在老子看来,那是在做梦。这个世界是“人法地” 不是“地法人”,是人要遵守地的法则,人要跟在地球后面,“不敢为地球先”。现在人类高高在上,藐视地球,索取无度。在老子看来,人类这样做,也是取死之道。人类在毁坏地球以前,早就自己灭亡了。如果人类还不改邪归道,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早晚是要完蛋的。看不到这一点的,是不懂科学即将带来的危险。随便举个例子,咱也不说现有的生化核武器毁灭人类多少遍的事,就说说“高雅”一点的,有一天你面前站着一个外表声音跟你一模一样,而里面全是金属橡胶和芯片的人你怎么办?笑?“他”要占你老婆强你房取完你银行里的存款看你还笑得出来?!好,就算你能像那位女星找到开关,对付克隆的你怎么办?好了,说多了晚上做恶梦就不慈了。
最后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老子“用弱”的“实践论”跟毛泽东的“用弱” 的“实践论”做一下比较,看看他们的异同。老子“用弱”,老毛“用弱”,甚至连薄熙来也知道“用弱”,所以在弱势人群里面他们有或者曾经有许多拥护者,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是,老子主张的是对待量子的方式,“一弱到底”,全面是弱,知强守弱。“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用弱力(慈爱)对弱者,并不将强者弄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仅仅是“损有余”的富人,用于救助贫穷的弱者而已。老子不主张用强,也是由他的认识论“反者道之动”决定的。物极必反,用强必然有强力反弹,结果是损了“有余”的富人,并不能补了不足的穷人。
老毛也“用弱”,是“用弱灭强”,是利用“不足”的弱者贫民的力量来灭“有余”富人的强,结果固然是强者变弱灭亡,同时弱者更弱,大家同弱。既然没有了“有余”,哪里还能有什么东西来补“不足”呢?共产主义的问题,从老子这里看得是清清楚楚。老毛“用弱灭强”能一时成功,也是他在“灭强”时,“用弱力”,借力打力的道行高深的结果。什么联系群众,统一战线,红卫兵等等,都是“用弱”的手段,这是其合道的一面。毛成功后由弱转强由慈转恶,也就没有了“用弱”的可能,“舍慈且勇”,坑害同事,“舍俭且广”,粮食用来输出革命,饿死民众无数;“舍后且先”,将自身置于国家和他自己的党之上。所以老子说:“死矣! “独夫民贼 ”!
至于薄熙来那一套比起老毛,更是差的远,方向上“用弱”,力度上一味用强,“反者道之动”,“舍后且先”,造成反弹。更不用说他把自己的弱当强,放纵老婆和孩子胡闹,被人家给用了弱,如此背道,不死才怪!所以今日的左派,把希望寄托在毛薄那一套所谓的理想上面,注定是空想,感情用事,一厢情愿,不智如此,吾复何言?
再用老子的眼光看今日美国的兴衰,岂不是一目了然?学通老子,看世事,洞若观火。”不出户,知天下“,不是吹的。限于篇幅,另谈。
有人会说依你看怎么办?老几没招,老子有:就是“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一慈要扶弱,不要总把眼睛盯在上面,不要随党起舞,慈能勇,自然知道合理抗争,为谁抗争。要为毒食品抗争,为无理拆迁抗争,为井下矿工的生命抗争,不为滥用职权不为体制内失宠的权贵抗争。这样才会让社会抛弃不平等的精英概念,重视每一个生命,这就是俭,俭了就没人敢多吃多占,何必反贪?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承担自己公民的责任,服务社会,不要想着抢在别人前面等天上掉馅饼。老子是这样说的,听不听在后人。
说到这里老几应该是为老子彻底翻了案。与本章有关的非常重要的话要先说一下。这一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天下皆谓”或者白话的“天下人都说”。如果认为老子不是顺嘴胡说的话,那么这里说明一个事实:老子说的道,在《道德经》“正式出版”以前,已经是广为人知,已经是广为人谈,甚至可以猜想在当时是一门显学。事实上《道德经》与《黄帝内经》的思想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人把两者并称为“黄老之学”。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这里的愚有讲究,另说)。说明老子“强名”的道,古已有之;老子的思想不是凭空自己想出来的,是传承的结果;老子对远古之“为道者”的看法是,“深不可識”,认为自己较之远为不如。这里的比喻非常类似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不排除有自谦的可能,但至少说明老子认为自己较之远古之人是有局限的。(难道古人真都是神人不成?!惭愧啊惭愧!)
上面这几点非常重要,笔者孤陋寡闻,没有见到有任何地方提到过。所以总结列出来,再次强调一下:
-
《道德经》不是老子凭空想出来的,是有传承的,是古代中国先贤长期积累的结果。
-
《道德经》是针对当时人们对“道”的不解,而做出的系统解释;换句话说,不是片言只语拼凑而成的,是有特定思想文化背景的,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
-
老子并不认为自己的道是终极真理,这或许是其“相对论”的潜在来历。
”三个代表“,”三点发现“全是老几自己的干货,是本篇之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