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观点看鲁迅
老几
用巴门尼德的观点评论鲁迅,先得了解巴门尼德的哲学方法。
围绕巴门尼德的哲学循环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思辨哲学,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是巴门尼德首先提出的“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今天说就是“概念”,我们中国先祖称之为“名”。
有哲学家称,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对帕拉图的理念哲学的诠释史。其实帕拉图的“形式”理念来源于巴门尼德“存在”的概念。而“
理念”作为一种绝对意识原则,在黑格尔那里演化为“绝对精神”。至此,巴门尼德的理念哲学大厦得以完整构建,西方的思辨哲学循环往复达到了一个顶点。 (请注意,我们这样说,很可能因为看到的巴门尼德只是个残篇。罗素在评论巴门尼德时,也不敢加以妄断。)以后的西方哲学的衰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转从中国的老子那里汲取营养。这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很容易理解,任何一个封闭系统可用能一定是减小的。文化封闭一定导致死亡。
巴门尼德哲学的认识论
巴门尼德认为真理有三条道路:
第一,被探求的东西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一条完满不变的道路,因为它遵循真理。
第二,被探求的东西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这是一条被人的感官和经验所支配的道路。“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
第三,被探求的东西即存在又不存在。这条路明显是自相矛盾的,是一条容易使人迷惑的道路。
巴门尼德这第三条即存在又不存在的路,相当于太极图描述的情景(附波尔的哥本哈根徽章)。只有到了量子力学发现了不死不活的谢定谔猫,我们才知道这位先哲所说的是什么。而量子即使波有是离子的现象到现在也没有人明白,这难道不是一条容易使人迷惑的道路?
巴门尼德的第一条路,翻译一下就是理念之路,只有理念才是完满的存在。套用黑格尔的话说:“凡是合乎理念的,就是必然的(不可能不存在)。”比如自由的理念,这是人类理性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它遵循真理。再比如上帝,因为它是个真善美的概念,所以它一定是真理。
巴门尼德的第二条路,是受感官和经验所迷惑的道路,是“意见之路”,是“什么都学不到的”路。而不幸的是,这条路走的人最多,还经常有人称这样的人为“老师”。请问每个人都有个意见,“意见”你学得完吗?
从巴门尼德哲学来认识鲁迅
在巴门尼德看来,现实中的个人是个非存在,因为人是会变的。比如一定条件下行善的好人,换一个环境可能会作恶。况且恩怨纠纷,好恶美善是因人而异的,讨论这些不确定的非存在,只能产生“意见”,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有益的讨论,只能是讨论关于鲁迅确定不变的“存在”,也就是鲁迅的著作。广义的说,这种讨论才是通向“真理”之路。
那么鲁迅这个“存在”有什么“概念”?比如鲁迅的“人血馒头”扩展开来说,就是概念,因为他挖出了人这个物体背后麻木不仁的存在。这就是真理,与实际中的个人尖酸刻薄无关。斯宾诺莎认为直观的知识最可靠。鲁迅的“人血馒头”就是直观的知识。
真理往往需要尖刻激烈的语言。这就是要“直面惨淡的人生”。这里“为人”和“为礼”不能够两全的矛盾,孔夫子早就指出来了:“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
又比如对治国者,不看其业绩,罚之于私德,其结果必然遍地是“道德”庸才。这才是本末倒置。
鲁迅的杂文里“意见”也很多,比如他迁怒于儒家特别是孔夫子的荒谬之词甚多,一目了然。但是瑕不掩瑜,在六四的人血馒头还在滴血的时候,我无法否定鲁迅。况且西方文艺复兴对上帝也有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
这个世界上分裂人格很多,评论思想要从思想本身来看,评论政治人物要看政绩,“思不出其位”,否则就成了比人品。这就是道德的误用。中国自古以来,本来是道德文化,因为滥用道德,结果逆反,造成了全民族整体失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