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有大伪
老几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译成白话就是:“大道被废弃的地方,看到的是人们在讲仁义。崇尚智慧的地方,看到的是人们想有大作为。亲戚家人不和,看到的是人讲孝慈。国家治理的昏乱不堪,看到的是表忠心之臣。”
这段话词语非常简单,但也经常被误解。原因是将每一句的前后作为因果逻辑关系,而这理解显然是不对的。老子在讲因果关系时,用词是很清楚的,都有“故”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在里面。可能与没有标点符号有关,老子对这一点是很严格的。因此这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老子是观察到“大道废,有仁义”等等现象,并不认为“大道废”是“有仁义”的必然结果,或者“有仁义”是造成“大道废”的必然结果。老子说“大道废”,人们开始讲“仁义”,是讲现象,不是因果;强调的是讲“仁义”不符合“道”,对解决“大道废”没有作用。这里老子一句话六个字,就把儒家的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彻底否定了。在今天这就是批“左”。
“智慧出,有大伪”,是同样道理。“伪”字古义与现在不同,现在“伪”字是“虚假”;古人大概比较质朴,不会作假,“伪”字古时是“人为”的意思,这也是“伪”字的造词法。老子这句话说的是人类“崇尚智慧,想有大作为”,都是废“道”之举,“智慧”再高,都是“人为”不是“道”为。老子上一句否定了“仁人”,这句话是将崇尚智慧,想有大作为的“志士”也否定了。在今天这就是批“右”。
“六亲不和,有孝慈。”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为贵”,父慈子孝。在老子看来,“六亲”尚且不和,你表现出来的“孝慈”有什么意义哪?真正的孝子没有人会说自己是孝顺的,开口闭口都会是“孩儿不孝”,内心使然。哪里会在六亲不和时,自我标榜孝顺,而把责任推给父母呢?
同样道理,“国家昏乱,有忠臣”,真正的忠臣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不计会个人得失。国家治理的昏乱不堪,你标榜自己的“赤胆忠心”,为了什么?狼子野心嘛!
“仁义”,“智慧”,“孝慈”,“忠臣”,这些都是历来人们所推崇的。这里老子却说这些都与“大道废”有关,是废大道的表现。老子到底什么意思?难道老子是真的反对“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吗?当然不是。老子是提醒人们不要为表象所迷惑,要看事物的“大道”,也就是事物的那个“本源”,事物的“实质”。
举个例子,比如说薄熙来在重庆“唱红打黑”分蛋糕,名誉上是为了广大人民。是不是呢?老子说别着急,看看薄熙来所在“党”的“道”是什么,即本源是什么?这样一看就明白了:“党”历来都是为了“广大人民”,最后人民广为遭难。薄侯为了当“忠臣”,逼得手下逃到别的国家领事馆,导致“国家昏乱”,老子这里反对的就是这样的“忠臣”。
再看看官场的“道”是什么?是权位。这样我们就知道薄大人做什么,都不过是出于上位的政治目的。人在江湖,这当然没有什么对与不对。但是草民要是把薄侯当成救世主,那可就大伪了。
联系到薄熙来受审事件,它的实质就是权力斗争,而“有智慧的人们(当权者)”却要通过这个过程呈现出法律的公正。拥薄反薄的人们为此大谈有罪无罪,追求公平正义。这本身就偏离了“道”,不相干的事,人为地扯在一起,能不“大伪”吗?所以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伪”已经是今日的伪,是伪装,是虚假。
那么怎么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老子说了,要“塞其兑闭其门”,拒绝感官拒绝欺骗,用心求“道”,细究根源。假如没有人去捧场,审薄大戏也就没有了作用。
“不出门,知天下”。老几听老子的,欣赏“好声音”,漠视审薄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