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有兩大奇事:男性被閹割,女性被纏足。稱之為“古”稍有點過分,也不過是百十年前的事,咱爺輩們遇到的事,算不上古老,說古只是留老祖宗點面子。閹割和纏足是國恥,是傳統觀念的糟粕。可那時人們並不這麼認為,能淨身入宮或擁有一雙金蓮般的三寸小腳是祖上修來的福。世事往往就是這樣反覆無常,善惡顛倒的,全憑觀念作怪。 (一)男性閹割。 閹人不是華夏特產,國外也有閹人,公元前古希臘和古印度就有過閹人的記載,不過中國使用閹人的年代早過其他國家。據甲骨文記載,在奴隸制的商代中國已經使用閹人了,國外的閹人技術是否從中國傳去,已無法考證。 大家熟知的閹人典型代表人物是皇宮裡的太監。由於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等傳統觀念,生活在皇宮內的男性的主子通常須同性的奴才來服侍,其中不乏有隱私和通情的成分。再者,宮內的一些重活也要男傭來操辦,太監這個職業就這樣產生了。又因宮內嬪妃宮女無數,青春期的男女易性衝動,難免會做出些越軌之事,故男傭須閹後才可入宮,意在禁慾。太監這個職業隨着帝制的崩潰而消失,目前中國已無活着的太監。不過現代醫學有變性手術,變性之人也算是古閹人的繼續吧。 早期使用閹人並非以禁慾為目的,而是去勢。人們從動物的閹割中得到的啟發,最顯而易見的是從公雞和公豬的閹割上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被閹割之物生長快,肉質鬆軟,味道可口,這是其一;其二是優勝劣汰,將體質弱的雄性動物閹割,阻止它繁衍後代;其三,雄性動物的特點是好鬥,特別是在爭奪性資源方面。鬥雞在影片中常見到,斗至亡的也有。早年務農時我曾見過兩雄性水牛生死斗,場景很恐怖,上噸重的黑水牛奔跑起來連地都震了,社員們四散奔逃。雄激素亢進往往會誘發戰鬥,是戰爭的禍源之一。大體上說,男人熱衷打仗,女人偏愛和平。另一種觀點認為閹割的意義是解決男多女少的社會問題,閹割可以達到性別平衡,避免騷亂。我認為這個觀點有點牽強,在弱肉強食的野蠻社會裡,怎可能有一夫一妻制?所以早期對人的閹割主要目的是去勢,失去鬥志的閹人對主子較為忠誠,也易於駕馭,符合“君為臣綱”。也許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東漢末年不是有五候十常侍等閹人集團亂政,導致漢朝滅亡的事嗎?這得看主子的強弱了,如幼主登基,後宮主政等特殊情況時,太監犯上作亂的現象也有,但自始至終都處於附庸的位置,為主子充當鷹犬的角色。 以公雞的閹割為例,我們可以看出被閹的公雞呈雌性特徵:雞冠與母雞一般大小,羽毛也像母雞一樣的垂着,但個頭比母雞高大健壯,樣子也漂亮。通常閹雞的售價比母雞高出幾倍,母雞次之,公雞最廉。閹人會不會像閹雞一樣?不知道。我只是在宮廷影視劇中見到太監公公個個都是女人腔,估計一半一半吧。 (二)女性纏足。 女子纏足是中國的專利,國外沒有女人裹腳的記載。對女子纏足的起始年代也有爭議,明代已盛行女子裹腳,大概是從宋開始吧。本人有幸在農村見過纏足的女人,是庚興的媳婦,那婆娘約五十有餘,一雙三寸小腳,行路顛簸如殘疾,她經常來我們知青院子曬衣服。由於腳太小無法務農,生產隊給不起她工分,也不要她出工。不禁記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句,傷殘可避禍啊。順便說一趣事,那年我在赤日炎炎的“雙搶”戰鬥中割破了手指,因不能沾水足足歇了十天左右,那些同學們累得趴下了,感嘆要是他也割破了手該多好啊!嘴上雖這麼說,只是缺乏自殘的勇氣。 對於男人來說,希望女人在家相夫教子,有個溫馨的家比什麼都強,享天倫之樂嘛。纏足可限制女人自立,使她必須依靠男人而活着,這就是裹腳的意義,意在去勢。對於女人來說,不受風吹雨打,不必砍柴挑水,將自己弄殘不見得是壞事,何況在一個以腳小為美的年代。那時不是每個女子都有條件纏足的,只有富家閨女才會纏足,窮苦人家的閨女連飯也吃不上,不勞動誰養你?想自殘也不行啊。 纏足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身心修煉的進程,類似苦行僧行徑,一旦修成正果,便苦盡甘來。讀過《女兒經》的人都知道封建禮教對女人的約束有多嚴厲,現在還有些國人將它作為衡量女子賢淑的標準,不信你看那些政府官員,或節目主持人大讚某某女難得,某某男有福之內的話,鑑別的標準仍來自《女兒經》,可見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已深入骨髓,非一日所致。所以纏足意義也是去勢,是削去女人的鬥志,使她無法自立,終身依附男人,符合“夫為妻綱”。 (三)去勢教育。 綜上所述,男閹女纏是對人的生理上的摧殘來達到對人的心理上的改變,令其頹廢至喪失鬥志,從而對主子忠誠俯首,易於駕馭,這才是閹和裹的真正意義。現代文明社會已沒男人被閹女人被纏的事情發生,但統治者奴役平民百姓的思想從未改變,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必須給平民百姓從精神上去勢,最明顯的方式是奴化教育。要取功名首先必須被去勢,成為一個可以被統治者利用的工具。 我們所熟悉的四書五經被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儒學的精髓。內含政治、經濟、歷史和地理等學術知識,是為官之道,為人之道的啟蒙書,堪稱東方聖經。帝制時期的科舉應試憑的是它,考題必出於它,是學子們的必讀必修之物。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教育,造反者們稱四書五經為封建專制社會腐蝕人民的毒書,反對教育體制採用強制灌輸的去勢方式奴役人民。我們一直主張弘揚中華文明,那中華文明包含什麼內容?無疑是那些張口三綱五常,閉口忠孝仁義的孔孟之道,中國的傳統思想基本上來自儒家哲學。令人不解的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傳統文化卻在屢次大革命中遭到批判,過後又撿起來再用,並視之為治國之寶。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統治者愛孔孟,造反者恨孔孟,其中的奧秘不言而喻。 我認為,不僅是中國的儒教,世上任何教派或哲學流派都不該採取強制性的方式來灌輸它的思想理念,要有推崇,有批判、有揚有棄,選擇性地接受。很遺憾,去勢教育從未停止,不是嗎?
休里 April 22,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