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個老領導有忠心無文化,有耳聽不懂,有嘴說不好,有眼不能閱,有手不能寫。怎麼辦呢?開會前需要秘書擬發言稿,代講代轉,這秘書就是那言不由衷的典型代表人物。一般說,凡被動地接受指令的人,多存在牴觸情緒,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去迎合指令是文職人員具備的基本素質。 言不由衷的意思是心口不一,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在一個信息相對封閉或言論相對限制的國度里,較易產生言不由衷的行為。言不由衷行為分主動與被動兩種。一種是環境所迫,主觀思想通不過的東西被逼說出來,不得不說,否則大禍臨頭,如文革時期為了避難幾乎人人說過假話,互相揭發問題;另一種是主動說違心話,當說假話對自己有好處時,如為了參加某些組織來當官獲利等。由此可見,言不由衷是主觀條件與客觀環境相左時產生的非正常行為。 言不由衷行為也可通過訓化的方式來建立。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為了培養辯論人才,經常舉辦辯論會比賽,從市級,省級到兩岸三地打擂台。辯論會通常由主辦方命題,指定一方為正辯,另一方為反辯,評委團打分。然後正反方調轉位置再辯,看哪方的口才好。辯才是鑑定勝負的唯一標準,不是問題的實質,理論推斷。主辦方事先通知參賽雙方命題,然後雙方兩組人馬各自搜索資料,內部排練,正辯和反辯都需熟練。最終參賽者被折騰得精神分裂,自己不認識自己。 凡是經過祖國大陸政治環境薰陶出來的人,多少都有言不由衷的行為,當然包括我在內。言不由衷行為在博客論壇中尤為常見,評論者對人不對事,只要對該作者有過節,無論對錯,大體上都要反駁的。如果作者想證實評論者是否言不由衷,只須臨時改變策略試探一下,就容易使對方露出馬腳。當然,要做到如此人格分裂的程度是不容易的,須經過嚴酷的環境鍛煉才行。我有幸曾生活在這種環境,牢記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先確定目標敵,然後行為與之每每相反。 辯才無須理論指導,力求思維混亂,渾水摸魚是辯才的慣用伎倆。如果評論者挑不出你的毛病,就會從字眼裡着手,什麼不懂,主觀,用詞不當,無基本常識等帽子來給你戴,似乎他什麼都懂,永遠客觀,絕對詞佳,無限常識等。都說無知才無畏,井底蛙的天就那麼點大。可那麼點兒,對青蛙來說,夠大了。 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主觀意指單個,片面,不完整;客觀意指多個,全面,完整。主觀與客觀不是對立的,彼此相輔相成。主觀思維不是憑空而來的,無不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正是這些無數的主觀意識的總匯才形成了所謂的客觀理論。好似一點水,本微不足道,但沒有滴水的匯聚,哪來的汪洋大海? 正因個人見解帶主觀因素,故各網站都有這樣的免責條款:“網頁而鏈接及得到之資訊、產品及服務,本網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網內所有內容並不反映任何本網站之意見及觀點。”等警示。文章作者所說的每句話,發表的每個觀點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見解,不代表所有人的意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文章存在存有瑕疵是必然的。評論者的意見也一樣,只代表個人的主觀意見,不能自封為客觀的。既然各自都代表自己片面的見解,那麼,以片面之詞去駁片面之語又有什麼意義呢? 據我觀察,大多數評論者並不具備評委的水平,或低於作者的文筆。他們無非是找個地方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緒,這種情緒也許被壓抑過久,越久爆發起來就越猛烈,時常伴隨着謾罵和恐嚇。言不由衷行為雖然人人有之,但量比相差甚遠,要把言不由衷行為壓制到最低點。只有惡的東西少了,善的東西才會多起來。
休里 October 12th,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