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保留的最完善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故宫建筑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思想,哲学美学观念,儒道宗教文明,星相学,风水学, 还有皇家的极度奢侈的生活状况。 故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不可能用几千个字说得清楚,我只能画龙点睛,整理归纳到下面三个方面:
一. 故宫的历史
故宫,原名“紫禁城”。元朝的王宫建立在现在故宫的位置。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新王朝,他把首都定在了南京,一把大火,把原来元朝建立的王宮烧毁了。朱元璋死后,他的儿子,朱棣,即永乐皇帝,把首都又从南京迁回到了北京。1406 年,在原来王宫的地址上,破土动工,开始建造紫禁城。
紫禁城的建造一共用了将近 15 年的时间。一共有 24 个 皇帝曾经住在紫禁城,明朝,从 1420年 到 1644年,14个皇帝;清朝,从1644年 到 1912 年,10个皇帝,溥仪是最后一个住在紫禁城的皇帝。
1924 年以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紫禁城的大量艺术珍品被运往安全地带保护起来,一部分在战争结束后归还回来了,另一部分至今还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到了 1949 年,人民政府接管,紫禁城被用作博物馆,紫禁城正式改名为“故宫”。 二. 故宫的内平面图 故宫的平面布局是个群体组合,这是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点。 故宫的平面图呈长方形,横向,从东到西 750米,纵向,从南到北 960 米,总面积达 72 万平方米。 故宫建筑体现了中国皇家建筑的规则:1. 单个建筑组成一个庭院; 2. 若干庭院组成建筑群; 3. “进数”(庭院纵深的层次)判别建筑群的等级; 4. 以纵轴线上发展建筑为主 ; 5. 以横轴线上发展建筑为副 。整个布局,纵横取直,左右对称,符合中庸之道。
故宫的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取直走向的中轴线 排列, 三大宝殿,三大后宫,直至御花园,依次位立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蔓延展开,楼亭仓舍,左右相望。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北京城,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的东,南,西,北,分别有四个门。正门在南,叫“午门”,后门在北,叫“神武门”,东边有“东华门”,西边有“西华门”。
故宫的平面图,大致分成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外朝是行政区,内廷是皇家寝宫和工作人员的住宅区。
现在大家准备好,跟着我从正门 - 午门 进入故宫。
进入午门,你会看到五座精致的汉白玉五拱桥,沿着南北纵轴线,我们将进入三大宝殿,按顺序,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就是平面图上的前半部分 —— 外朝。
太和殿,原名奉天殿。该殿是明清两朝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紫禁城内级别最高最大,装饰工艺最精华的建筑,堪居中国古代建筑之首。太和殿是皇帝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不同。
中和殿,原名华盖殿,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始改称“中和殿”,“中和”两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和也者,天下之道也”;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各种典礼之前,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保和殿,原名谨身殿,改朝换代时改了几次名字,直到清朝顺治二年改称“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专一,以保宇宙间万物和谐。保和殿在明朝,清朝的用途不同。明朝,举行大礼前,皇帝在此更衣。清朝,保和殿成为科举殿试的固定场所,皇帝亲自批阅考卷。
在外朝的中轴线两旁,左翼是武英殿,此乃军事博物馆,右翼是文化殿,此乃图书馆,文武两殿,对称,平衡。
平面图的后半部分为内廷,即皇家的寝宮,皇帝,皇后,妃子们,太监们,都居住在内廷,也就是俗话中的三宫六院。内廷以乾清宫,交太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沿着中轴线,东西六宫为两翼, 后宫的左侧有慈宁宫,右侧有宁寿宫,一道九龙壁,把宁寿宫和外宫的行政区隔离开来。中轴线的最北端,便是御花园了,从御花园的后门,也就是“神武门”,走出紫禁城。
三. 故宫的建筑特征
故宫四周围绕着有高10 米,宽 7.5米,周长 约为3400 米的朱红宫墙;四个城角建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城外有 52 米宽的护城河。据说,建造护城河时挖掘出来的泥土,堆成了一座景山。
故宫的建筑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一个中字,大殿建立在中轴线,一个国字,方方正正,四周包围着家园,这就形成了四合院。中轴线上的宫殿,坐南朝北,采光,通风,进出,皆合乎逻辑,顺理成章,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学,有科学原理(不是民间的那种迷信)。故宫建筑很有特色,不妨挑几个亮点:
(1)故宫的正门叫“午门”,东西北三面以 12 米高的城墙相连,形成H 形,环抱一个方形广场。这类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大门中属于最高级形式,当然也是故宫宫殿中的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的地方。午门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才可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的壮元,榜眼,探花,此三人可以从午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还有,判刑砍头的地方也在午门执行。
(2)故宫的四个城角楼不仅是用来作为瞭望台,也起着美观作用。角楼高 27.5 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每个角楼有 9 根主 梁,18 根横梁,72 根立柱。你看,这 3 个 数字不是 9 就是 9 的倍数,总数是 9+18+72 = 999,是不是很奇妙?9, 谐音 久,即永久,万寿无疆的意思,只有紫禁城才能担当这样的福气。
(3)太和殿铺有“金砖”。何为“金砖”之说?原来这“金砖”也实在来之不易,据说这些特制的砖是从遥远的南方苏州运来的,因为只有那里的泥土才能符合制“金砖”的要求。经过千锤百炼的提炼烧烤,加上那精湛的铺砖技术,太和殿的地板不仅像金子那样闪烁发光,而且走在上面还会发出那叮叮当当,银铃般的悦耳之声呐!
(4)故宫建筑的级别,以殿脊檐角上的神兽的个数来判别。太和殿级别最高,有十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岬鱼,獬豸,斗牛,行什。其它的宫殿,以级别的高底,依次从九个逐个降到五个。
(5) 故宫厚重的朱红漆门,带着九排九路黄铜钉。门钉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起加固作用,一个是装饰,再一个是代表等级。故宫门钉至今还有个迷有待解开:在南,北,西三门都设九排九路门钉,唯独东门是八行九列,为何东门用偶数不用奇数呢?传说东华门主丧,所以用阴数门钉,理由是,先皇的殡宫停放在景山寿皇殿时,是从东华门走的。但也有考证说,西华门也曾有抬灵柩的事记,且说,皇帝出巡也走东华门的,谁能解开这个迷呢? 传说中故宫有 9999 间房间,有些记载更是精确到了 9999.5 间房间。那半间是什么名堂?是间厕所?或是间阁楼?我猜什么都不是,只不过讨个好口彩,凑个吉利数字而已。故宫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摧残和多次的大火焚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扩建和修复,怎么可能停止在一个固定的数字上呢?最近的一次调查得出 9687 保存下来的房间,仅限于 150,000 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之内。
故宫在建筑设计上采取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手法,其一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中和门,保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当人们去朝见天子,经过漫长的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徊行渐进,你会紧张,你会害怕,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当抬头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汉白玉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了顶点,正常人的意志再坚强,在这种气氛中,必定崩溃, 跪倒在皇权之下。设想,如果在这些庭院内种上了花草树木,绿荫宜人,鸟语花香,轻松愉快,你还以为是请你去赴宴呐,朝廷的威严气氛岂不就破坏了?
尾语
故宫的建筑,从平面布局上看,规模庞大,错综复杂,峰回路转,却是井然有序,纹丝不乱;从立体效果上看,琼殿玉宇,鳞次栉比, 楚楚有致;雕梁画栋,流金溢彩;从形式上看,陵厉雄建,赫斯之威,景仰膜拜。 如此巧夺天工,文明沉淀,实在是空前绝后,故宫堪称为无与伦比的举世杰作,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什么都不缺,缺的是自信。
进入故宫,四周那种威严神秘的氛围,得以神化皇权的效果。遙想当年帝王将相,身穿衮服,头带冕旒,在礼乐中拱手进朝的情景;仿佛看到他们在庄严中流露出来对于天命的畏惧;仿佛看到芸芸众生慑服在帝王之下的恐惧。几千年的专制独裁,变本加厉。中国原本是礼仪之帮,善良的百姓被忽悠得麻木不仁,精英以克己复礼为仁,醉心于官宦之术,使之成为行尸走肉。故宫的墙风壁耳泄露了宫廷的天机,故宫的一草一木议论着朝廷的诡秘,故宫,你是历史的见证人。
今天的故宫,每天迎接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游人,每人游玩的目的不一样,有走马观花的,有慕名而来的。我每次来到北京,对其它地方兴趣不大,京城的文化古迹,摧毁廓清,仿古赝品,鲁斤燕削,哗众取宠,看了令人哭笑不得,不知道让我说什么才好。唯独故宫,搬不走,烧不掉,淹不倒,失败者由此逃奔,胜利者由此进入,历史在这里留下笔痕,古迹只有在消除了火气之后才有了真正的参考价值。 站在景山的最高处,鸟瞰故宫全景,层层叠叠的黄琉玻璃瓦铺展得那么辽阔,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闪闪烁烁,宛若一片金色的海洋。 我站立在那里,瞭望了很久,很久。。。故宫,预支了我那么多的虔诚,归还了我那么多的情感,挑起了我那么多的惊奇,留给了我那么多的惆怅,痛心和迷茫。今后,我大概很难再被一个什么古建筑震撼感动,就像一顿饱餐后,不会再对饥渴有什么敏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