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想一个问题,人类尽管用同一纪元计时,却处于不同的文明期。对有些民族来说,即使是没有外族的侵犯,却也会内战烽火四起,忙于自相残杀。例如中国1949年的旨在为当今少数人无止境的权力和荣华富贵而发起的那场内战。最惊人的是,自相残杀中的胜利者至今还被这个民族用最动听,最美的歌来唱。
虽说是中立国,但瑞士也同样受到战争的威胁。瑞士人很懂得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不但有武器,而且还懂得如何使用武器,可谓“藏兵于民、精兵于民”。二次大战爆发前,瑞士几乎动用全国10%的人口,一旦战事爆发,立即奔赴前线。瑞士人还利用险峻的地理条件,自1885年起在全国建筑了26000个具有现代化生活条件的防空设施和要塞。希特勒虽然蠢蠢欲动,但始终下不了对瑞士妄动的决心。
当车驶入卢塞恩行政区时,坐在旁边的妻子想起来了童年时代就知晓的瑞士民间传奇故事威廉.退尔。因为故事就发生在卢塞恩附近,使我们颇有亲临其境之感。约公元14世纪初哈布斯堡皇朝在瑞士的行政长官为施其威孽在卢塞恩附近的小镇Altdorf集市区竖起一根木竿,并把自己的帽子放在竿顶上,每个赶集的人必须向帽子鞠躬才获准放行。当时有个粗憨的,名叫威廉.退尔的农民汉并不买账,激怒了那位长官。为了息怒,他要求那个违命的农民在百步外用箭去射放在他儿子头顶上的一个苹果,如果抗命,父子俩都被立即处死。
没料到威廉是个神射手,张弓放箭,箭发苹果落地,而孩子安然无恙。当众出丑的长官更为恼羞成怒,下令把威廉捆绑在船上并押往大牢终身囚禁。当船驶经卢塞恩湖时,突然起了风浪,摇晃不已。押送的官兵怕翻船,不得不为神射手松绑让他掌舵,威廉借此机会跳岸逃脱。威廉.退尔就此英名大振,大家拥载他当领袖。不负众望,在反抗哈布斯堡皇朝的战争中,他为瑞士谋得了独立。威廉.退尔的故事传奇又动人,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把它改写成著名的戏剧。无独有偶,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又把威廉.退尔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尤其是这部歌剧的威廉.退尔序曲(William Tell Overture)让世人百听不厌。
虽然经过疲惫的一天奔波,一觉醒来又是精力充沛。秋雨依然蒙蒙,幸亏没风,我们打着伞从下榻处直奔卢塞恩的城徽:卡佩尔木廊桥(又称教堂桥)。据记载, 卢塞恩古城,大约建于12世纪末。建城后不久,当地人在罗伊斯河河面上架起了长达200米的卡佩尔木质廊桥,号称欧洲最古老的木廊桥。虽历经多次战争,包括1653年来势凶猛的瑞士农民起义,但廊桥几乎始终完好无损。可惜的是,1993年一个乱丢的烟头引起的大火烧毁了木桥。如今所见的虽是按原样重新修复,但焦黑的斑斑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我想如此意外的损失对视历史文物为家珍卢塞恩人心灵打击一定不小,见到的每一篇文章都少不了提及这场火灾。修复的再逼真,却永远失去了原味。
图2八角水塔和跨越罗伊斯河(Reuss river)的卡佩尔木廊桥。远处隐约可见的双塔建筑即是500年历史的豪夫教堂(Hofkirche)
廊桥对我并不新鲜,但卡佩尔木廊桥确实别致和独特。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多位不知名的画家在沿着整个伞字形桥顶绘有153幅三角形油画,其中有宗教故事,还有涉及卢塞恩历史上关键人物。93年的那场大火毁了其中的大部分,我从颜色的鲜艳程度,可区分出那些是幸存的,那些是复制的。
游客们争相拍照留念的另一个卢塞恩标记,就是廊桥边上的一八角型尖塔,它要比廊桥还早建3年,曾被用作存放市政档案,金库,关押和折磨犯人的监狱。因它置于水中,人们管它叫水塔,实际塔与水不着边际。
图3中世纪穆塞格城墙(Museggmauer)和悠游自得的瑞士褐牛仔和谐共存
图4站立在城墙上眺望古城全貌
在欧洲中世纪的古城墙均保留较完好,卢塞恩也是如此。走出廊桥我们即直奔建于14世纪末的穆塞格城墙。现今保留的城墙高9米,蜿蜒约1公里长,9个城楼间隔其中。在城楼上能眺望到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卢塞恩湖,可惜仅夏季对游客开放。不过城墙的高度足够把整个古城的全景美貌尽收在眼帘底下。
图5穆塞格城墙脚下如诗如画般的羊径小道上的漫步
图6,优雅别致的农舍,不同类别和造型的窗户巧妙地配置在双色外墙上,再加上精巧的阳台和屋檐下的方块装饰,不难看出房主不凡的审美观
我们从内城上城墙,然后走下城墙出城,虽然乃有蒙蒙细雨却没有丝毫阴郁感,朦胧给郊外的宁静和如画般的景观更给人带来按奈不住的诱惑力。难怪最有影响力的旅游指南(www.tripadvisor.com)把卢塞恩选为2010年全球5大旅游热点之一。古城卢塞恩的独特风貌百年前就吸引不少文人骚客,除了本文的关键角色瓦格纳之外,还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雨果、歌德,连美国的作家和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也不远万里到此一游。
那还是1867年的事,纽约时报当年6月9日有一篇短讯,题为“夸克城号(Quaker City)蒸汽邮船启航前往欧洲列国和巴勒斯坦等地游乐和游览”。文章大意是,船长是DUNCAN的夸克城号将周游列国十余个,历时为5个月,4个月前开始订票,每位游客收费$1200。游客中有不少社会名流,马克·吐温就是其中一位。
下车伊始,马克·吐温感叹道,卢塞恩之美,名不虚传!马克·吐温当过水手,酷爱旅游,曾两次周游世界,为此还写过三本书。他有句名言“旅游能消除偏见、顽固以及狭隘思维。”我想见多识广还可消除愚昧。
年前我曾回故国,也到过南方数个大城市。感觉是城建千篇一律,毫无文化特色,除了待拆迁的破烂,就是造型单调乏味的高楼。为显示“崛起”,市中心只要有河滨,无论节日与否,都张灯结彩,激光喷射。相反与百姓休戚相关的,如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的厕所污秽之极,几乎让人没站脚之处。为避开“世博”,我的日程选在深秋,但街上那种煞风景的口号和宣传画时时可见,实在是文明人无法接受的见缝插针般的政治宣传和洗脑。
有人说“文化建设求于百年之功”。 这是千真万确的。在卢塞恩,无论是整体城市布局或是单一的民宅,都蕴涵了丰富地方传统文化,其朴素,自然,净洁和高雅交融在一块,让游人羡慕和钦佩。这源自于他们的审美观和对民间精神财富的珍惜,当然也离不开历来统治者的较高文化和艺术造诣。
才区区7万人口的卢塞恩人不仅好美学,音乐欣赏能力也不凡。自1938年起,这里每年仲夏都要举行卢塞恩音乐节,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音乐家都争相前来献艺,如当年的帕克尼尼,瓦尔特(Bruno Walter),后来的卡拉扬,伯恩斯坦和索尔蒂;当今的大师莱文和阿巴多(Claudio Abbado)。相比之下,在地球另一端的一个人口千万的超大城却属于另一种文明,那里也频频举行音乐会,不但全体市民,男女老少,据说包括尼姑和和尚都登台演唱,歌是红色的,内容大都贬己媚上,肉麻,低俗,或带有杀气。如此音乐会不仅登不了大雅之堂,对精神发育正常的人也是无法理喻的。在文明社会,人是自由的,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在野蛮社会,人如猴子,活着就是被其管辖者耍弄。
卢塞恩古城可谓弹丸之地,但吸引游客的地方却不少。可惜我们仅计划逗留一天时间,有些著名景点只能忍痛割爱,如曾被马克吐温称为“世界上最悲伤和动人的石头狮子”。这个“狮子纪念碑”据说是由丹麦的雕刻家特尔巴尔森设计。为了纪念18世纪末为保护法国国王路易16世家族的安全,而牺牲的786名瑞士雇佣兵。瑞士虽是中立国,但瑞士兵作战勇敢。教廷最信赖的竟是瑞士雇佣军,至今为梵蒂冈站岗和教皇的御前侍卫依然从瑞士各地招募而来,穿着曾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军装。瑞士早在100多年前已禁止其公民为外国军队服务,梵蒂冈的瑞士兵乃是破例。 当然我没忘却前来卢塞恩的初衷,那就是前往瓦格纳的于特里布森的故居。下午太太逛市,我只身前往瓦格纳博物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