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成去为的博客  
愿在文化素养和独立思维上与网友共勉  
网络日志正文
西敏寺诗人角亨德尔墓碑前的思索 2014-09-01 11:47:55

伦敦车流和人气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是泰晤士河上西敏桥的两侧,一面是西敏宫(或议会大厦),其中一个游览项目就是站立在几乎冲入云霄的西敏宫伊丽莎白钟塔的附近,聆听其大笨钟(Big Ben)的撞钟声, 有的还故意打开手机的喇叭,让远在地球他处的亲友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西敏桥的另一边则是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歌德式建筑之一的西敏寺,1050年英格兰爱德华国王为打造自己的墓地,在原来8世纪的修道院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而成的。自1065年起正式启用后,西敏寺的身价和地位便攀升到了天,并不断地被历代帝皇添砖加瓦,到了15世纪整个工程才终止。

图1,西敏寺的北侧




西敏寺不仅是英国的宗教圣地,更是与英皇室历史性庆典休戚相关。1065年,西敏寺首次为来自法国诺曼底的英王威廉一世(又称征服者威廉)举行加冕典礼。不久历代英国君主在西敏寺举行加冕仪式几乎成了惯例,最近一次是1952年6月1日当今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庆典。700多年前爱德华一世加冕时用过椅子依然原封不动地放在西敏寺教堂内,等待着下一位英王的登基。不过当年作为座垫的那块斯昆石(Stone of Scone)现已物归原主,由苏格兰保管,不过遇到加冕仪式乃需回到爱德华一世的宝座上。除了加冕,其他王室重大仪式也在西敏寺进行,如上世纪末,估计有2亿人观看的黛安娜的葬礼也在西敏寺进行。西敏寺被视为英国的圣地,不但是王室成员的最终归宿,还收留了一些英国近代史上最杰出人物,如狄更斯,牛顿,达尔文以及丘吉尔的英灵。我和太太下榻伦敦的第二天就前往西敏寺,除了观赏宏伟高大的标志性的哥德式建筑,以及其教堂内,让人眼花缭乱,璀璨夺目,镶嵌着各种描绘圣经故事的图案的彩色玻璃,更是为了瞻仰位于教堂南走道上的,那个闻名于世的诗人角(Poet of Westminster Abbey)。

诗人角实际上是西敏寺墓地的一部分,亡灵们也并非顾名思义的诗人,而是在英国历史上做出最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英国历史上有一个被誉称为诗歌之父的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除了文学上的造就之外,乔叟的天赋还在天文,哲学甚至炼金术上。1400年乔叟去世时,与其说是他的文学贡献还不如说是因其生前娶了王后寝宫女官 ,同时又在朝廷当过官而被安葬在教堂内,直到1556年,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的英国黄金时代,所谓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他的遗体移到今天的这个位置由雕刻家布里霍姆(Nicholas Brigham)树碑建坟,才找到了真正的归宿,诗人角。

人类精神世界的成就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对知识的探求,对幻觉的驾驭,如新技术创造和发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创造往往过时,仅仅成为历史和考古学家的嗜好;然而另一种精神活动的成就则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界限,这就是艺术的创造,即使远古的艺术品对现代人来说依然是不朽的珍宝,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是没有过去和将来的,任何一项艺术作品如果只适合今天,那么它就是非艺术品。古希腊和古埃及艺术家的绘画或雕塑并不属于过去,而在今天可能更具有生命的光辉。”当乔叟迁入诗人角那一刻起,也是英国开始重视艺术创作的那一天,这也只有贵族才能做到。

1599年,同样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46岁的英国桂冠诗人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在伦敦去世,他的棺木由其他文人抬进了西敏寺,继乔叟后也永远安息在诗人角,继往开来,在诗人角安放艺术家亡灵的传统一直维持到今天。我来西敏寺诗人角却是专门为瞻仰一个其作品几乎陪伴我多年的德国佬,浪漫歌剧的祖师爷亨德尔(Friedrich Georg Handel  1685-1759)。亨德尔在诗人角的一席之地,把西敏寺的地位跨越出了国界。

亨德尔的晚年很惨,犹如成了聋子的贝多芬,已几乎完全丧失视力。他自知来日不长,留下遗嘱,要求死后埋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并立雕塑描述他的惊世之作“弥赛亚”。英国王室竟然也首肯他的要求,并为他举行国家级荣誉的葬礼,送葬者达3000,包括皇亲国戚,社会名流。

不用说1759年正是满清的乾隆年代,戏子的地位等同妓女和奴隶,哪怕在德国,艺术家的地位也大为逊色。100多年后,乐圣贝多芬1827在维也纳去世时,虽然他的葬礼要比莫扎特隆重得多,但要为他树碑还办不到,只有皇帝和达官要人才有修建雕塑的哀荣。当时柏林的音乐教授布莱顿斯坦(Carl Heinrich Breidenstein 1796–1876)为筹建贝多芬的大型纪念碑进行全国各地集资和游说活动,不久匈牙利作曲家兼钢琴演奏家李斯特, 德国钢琴诗人舒曼和作曲家门德尔松也热身到为贝多芬树碑建雕塑的活动中。

德国人终于成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家庭一员,在1845年的8月,巨大的贝多芬雕像树立在他波恩故居前的广场上。落成典礼时据说有3000个民众参加。如今该纪念碑和贝多芬的故居已成为波恩的一大旅游和观光景点。

前一阵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谈起被誉为中华民乐大师的阿炳(真名叫华彦钧)在“解放后”,即1950年的寒冬,虽然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授却没钱就医,在破庙里饥寒交迫撒手人间。尸骨不但与八宝山无缘,后来埋在道院的坟地里,不久也被刨坟灭迹。相比之下,1949年后为建红朝的那些杀人元勋耗巨资修建了无数的雕塑,例如在湖北为土匪贺龙建的雕塑号称张家界第三千座山峰,这绝对不是文明。

诗人角里亨德尔的墓碑很显目,一则我早有见识,二则,与周围墓碑相比,它显得特别辉煌和气派。早在1737年侨居英国的法国后巴洛克雕塑家Louis Francois Roubillac,因崇拜亨德尔,就在伦敦的沃克斯霍尔公园中为亨德尔建造了雕像,诗人角的墓碑是亨德尔也是指名他塑造的。雕像的面部是用音乐家死时的石膏面型而塑,雕塑有神有形地描述了拿着【弥赛亚】乐谱的亨德尔似乎在会神地构思索新的节拍。我随着参观的人群默默地仰慕亨德尔的雕像,琢磨着为何一个外国人能受到大不列颠皇室如此优厚的款待?

图2,西敏寺诗人角内的亨德尔陵墓上的雕塑*



那还是1724年2月20日,伦敦的百姓都注视着当天晚上在国王大剧院,意大利歌剧尤里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的首演。当年伦敦的规模与巴黎相近,集中了全国20%的人口;城市街道的建设参差不齐:有的街面不但狭窄也很污秽,有时还能见到猫狗的尸体横地而趟,要是晴天时尘土飞扬,还潮时则污泥不堪;不过当时正值大英帝国崛起的盛世,又加上伦敦大火后的重建,出现了不少宽敞的街道,沿街的住宅也相当阔气,家家户户门前都树起了煤气灯,夜幕降临时把街区照得通亮。好似我们在“雾都孤儿”电影里所看到的人气和街景,人流熙熙攘攘,除了为兜售小商品摊贩的呼叫声,满脸乌黑的烟道夫,衣衫褴褛的乞丐或卖身的,还有川流不息的马车,今天出现了不少达贵,皇室的豪华四门马车前往位于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南端,查理十字口不远,干草市场上的国王大剧院。

图3. 18世纪的国王大剧院,英国艺术家卡彭(William Capon1757–1827)的作品,现收藏于维多利亚. 艾伯特博物馆*



提起国王大剧院,还颇有一段东方民族陌生的趣史可叙。英国人对戏剧艺术的钟爱可谓是世界之最。如意大利,英国也有个戏剧复兴年代,因始于伊丽莎白一世主政的时代,故又称伊丽莎白戏剧复兴。伊丽莎白(1533-1603)是英国历史最有名望的君主之一,有传奇般的人生。她精通6国文字,文学艺术的造诣非凡,出生不久,她的母亲,就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皇后,死于伦敦塔里的铡刀之下的那个安妮•博林。作为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君王,她38岁登基,在其历时42年的统治期间,英国文艺戏剧的复兴达到了顶峰, 并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崛起奠定的基础,故这一时期有被称为英国的“黄金年代”。可见人类文明在于文化和艺术的先行。

自文艺复兴始英国以人文主义的戏剧获得高度的发展,首先在大学里开设了专门研究古代戏剧理论的课程,培养出经院派的戏剧创作人才。被誉为英国现代戏剧创始人的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就是于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才子。他仅29年的仓 促一生里写出6本以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为题的悲剧,这些现代戏剧的锥形给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564-1616)悲剧创作模式以及思想体系带来莫大的启示。虽然马娄的尸骨无存,但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剧作家,如今保存下来的就有三十六部之多。他的剧本大都是悲剧,揭露贵族皇室中的邪恶势力,他们为争取夺利彼此耍弄阴谋诡计甚至不惜杀戮。悲剧中也有一些值得敬畏的英雄人物,如哈姆雷特,沙翁有意让他与罪恶的敌人同归于尽。莎士比亚对英国的权贵们毫不留情的批评获得了马克思和恩克思的极高评价。但两位万万没有想到,用他们思想体系建立的政权,如二十世纪中期的红朝,不但同样是残酷的宫廷杀戮,而且为了内讧,更不惜把数亿百姓也拖入万丈深渊。

英国的戏剧在欧洲独占鳌头,然而在莎翁戏剧的盛演达到顶峰时,16,17世纪交接时,也就是所谓文艺复兴向巴洛克时代过渡期,以古希腊悲剧为主题的歌剧开始在意大利悄悄兴起。据记载,第一个歌剧Dafne是由贝利(Jacopo Peri, 1561-1633)创作的,曾在佛罗伦萨的小皇宫为亨利四世和玛丽.美第奇的婚典上演出。Dafne属于现代歌剧的雏形,不久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的作品使现代歌剧脱胎而出。有人把他比作歌曲中的莎士比亚。他最著名的一部歌剧,奥菲欧(L’Orfeo),至今还经演不息。

当意大利的歌剧走出国门登上几乎整个欧洲舞台时,英国似乎还无动于衷。这种窘态到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巴洛克音乐家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的诞生才改观。他为古希腊狄多与埃涅阿斯的悲剧爱情故事谱写了音乐,成了英国第一部戏剧音乐或室内歌剧。可能英国人接受歌剧的时机还没有到来,珀塞尔的歌剧仅在女子住读学校演出,而从未登陆上公众的舞台。然而英国人对歌剧的青睐要等到一位德国佬的到来,他就是亨德尔。

人类音乐史上,称得上乐圣寥寥无几,一位巴赫,另一位就是亨德尔,歌剧的鼻祖。他们几乎同时出生,巴赫生于艾森纳赫,亨德尔在萨克森的哈雷,两处都位于德国的中部,可   能是历史的因缘,两个音乐巨人虽彼此熟悉,但从未见过面。不像巴赫来自音乐世家,亨德尔的父亲是个理发师和宫廷医生,瞧不起以音乐为生,希望儿子能上法学院当法律师。当亨德尔8岁那年,有一次父亲带他去魏森费尔斯公爵府,他溜进庭院内的小教堂独自摆弄管风琴。公爵闻声而出惊喜亨德尔的天赋,竟然当场要求亨德尔留在府内请专职琴师培养他。在老父的恳求下,公爵同意小亨德尔回家,交换的条件是,必须为他请个家庭音乐老师。亨德尔如何学的琴,至今还是个谜,但自从公爵府回家后则“名正言顺”地投入他的音乐世界里。

4年后老头突然去世,亨德尔才12岁,几年后他的音乐天赋已让人刮目相看,但18岁时还是遵照父亲的遗愿去哈雷大学读法学,然而校园生活已留不住一颗早已属于歌剧的心。19岁的亨德尔开始走向世界,第一步是德国大城市,汉堡。出世告捷,亨德尔写下了一生中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Almira)。 阿尔米拉的首演非常圆满,观众对这位未来的作曲家报以极为热烈的掌声。阿尔米拉连续上演20多场,为此还解救了濒临破产的汉堡歌剧院。亨德尔的名声传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亲王,在他的推荐下,前往梦寐已久的歌剧王国意大利。

亨德尔有超凡的语言能力,他仅在佛罗伦萨住了几个月,却用意大利文写出了歌剧罗德里戈(Rodrigo)。德国佬到意大利像意大利人,以后到了英国又像英国人。不难理解,在欧洲视听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来自贵族,贵族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而且热衷于发掘和培养富有艺术造诣。亨德尔所到之处都得到贵族的赞赏,在贵族圈子里可谓如鱼得水,其中罗马梵蒂冈的教皇也是他的粉丝。

前一阵我在【温故】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随解放军“解放”济南后转业行政工作,当那帮行伍出身的军官进驻空无一人的前国民政府办公大楼时简直是不知所措,电扇不会开,到了洗手间更是无所适从,后来不得不请了一位传教士才总算摆脱困境。不难想象如果当年的亨德尔遇上这帮来自延安窑洞的家伙,歌剧之父的美誉将绝对不属于他了。

这个德国佬在意大利才三年,不仅是出入上流社会的座上宾,而且还赢得歌剧王国市民阶层的钟爱,这又是一个奇迹。他的歌剧阿格里皮娜(Agrippina)在威尼斯,可别忘了威尼斯是维瓦尔第的家乡,也掀起了一股狂热,当歌剧落幕时,观众竟然会情不自禁地高呼“亨德尔万岁”的口号。在当年的东方,“万岁”仅属于皇帝的专用称号。

才三十岁不到的亨德尔几乎是众星捧月的艺术家,他更受皇室的青睐,德国汉诺威选帝候路德维希,愿出厚禄聘请他当宫廷乐长。亨德尔虽接受邀请,但他却始终向往另一个欧洲最发达和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城市,伦敦。于是上任不久,在路德维希的首肯之下,他首次出访伦敦。

当时的英国正值女皇安妮(1665-1714)当政,她虽平庸却贤明,深受百姓的爱戴,她放权于议会,世界上最早的两党政治就是安妮在位时形成雏型。由于安妮热爱音乐,礼遇有加地接见了刚到伦敦不久的亨德尔,如此荣誉实在是让这个德国佬受宠若惊。2个月不到的时间,亨德尔为伦敦的观众创作了第一部意大利歌剧里纳尔多(Rinaldo),如此神速可能只有后来的乐圣莫扎特才能与其媲美。歌剧里纳尔多顷刻让高傲的盎格鲁萨克森人大为倾倒和着迷。

半年有余的伦敦之行结束以后,亨德尔回到了汉诺威,然而人在曹营,心在汉,1年半以后又向选帝候请假,但保证不久将回宫述职。不过此行伦敦,尽管路德维希几次来函催促他会宫,亨德尔却无动于衷,因为他在英国好似如鱼得水。他的新作不断地成为伦敦人的急切期待。意想不到的是三年后,女皇突然驾崩,取而代之的尽然是汉诺威的选帝候路德维希,即乔治一世。亨德尔闻讯心惊肉跳,也深感后悔。对路德维希的食言,可是欺君之罪啊,哪担当得起。

 

所幸的是亨德尔遇到的并非是嘉庆皇帝。乔治一世不仅既往不咎,而且还加倍亨德尔的年俸。1717年在乔治一世在泰晤士河上举行一个盛大庆典,为感激浩荡的皇恩,亨德尔写了至今乃脍炙人口的【水上音乐】(Water Music)。水上音乐是为室外演奏而写,载有50个成员组成的乐队,尾随皇帝的游船在泰晤士河中徐徐而过,围观的百姓一面观望龙颜,一面欣赏阵阵传来的优美,轻松活泼的旋律。此刻我想起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同样是为君王献媚,【东方红】却是如此篡改历史,肉麻,下贱,奴性十足,不用说是走向世界,就是在中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由于乔治一世向来就是一个歌剧谜,为推动意大利歌剧,1719年皇室出资买股成了商业性质的皇家歌剧院。身兼总监的亨德尔如虎添翼,多次出访欧洲大规模引进意大利歌剧人才,最让英国人刮目的是意大利阉割歌手。对于阉割中国人并不陌生,起始是犯人的一种体罚(司马迁因得罪汉武帝而受到宫刑的处罚),后来凡伺候皇帝的都必须先净身,被称作宦官或太监;在17,18世纪的意大利,为了追求特殊的,童性的,清澈,柔软而宽广的音质,对处于青春期的男童进行阉割。由于歌剧是大众的娱乐方式之一,意大利阉割歌手的身价和社会地位都不凡。虽然在东西方的历史中都有对人阉割的劣迹,但动机却大相径庭,一个是维护宫廷的尊严,另一个则是在艺术上的刻意追求。如今在中国,身体上的阉割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失,然而自1949年来,为维护红朝的江山,朝廷对百姓在精神上的阉割却从未停止过一刻。

长期与亨德尔合作的塞内西诺(真名:Francesco Bernardi, 1686 –1758) 就是历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意大利阉割歌手。亨德尔不惜血本,出重金(整个票房收入的20%)聘请,意大利歌手的引入把人们对歌剧热爱推向了新的高潮。亨德尔新歌剧朱利奥.凯撒就是在这种气氛之下于1724年2月20日在国王大戏院首演的。每逢亨德尔新歌剧的上演,乔治一世与皇后总会亲临剧场观赏,他的包厢里仅有两名皇宫的卫兵保驾,观众已习惯皇室的出现,仅在他进场时鼓掌,离场时起立表示一下敬意。

歌剧凯撒,虽然故事情节纯属虚构,但人物在历史上都有真性实名。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8年古罗马皇帝凯撒远征埃及,主要是描绘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与凯撒的爱情,其中穿插着罗马将军庞培的妻子为夫报仇细节。凯撒是由意大利阉割歌手塞内西诺演唱,女主角埃及艳后则是当时最有名的女高音库佐尼(Francesca Cuzzoni)扮演。由于对白和唱词全是意大利文,进场时观众都人手一本剧情和剧本英文翻译,但观众似乎并不关心内容和演技,是冲着两个歌剧大明星的天籁之声而来。

有个曾经聆听过塞内西诺演唱的德国笛子演奏家这样写道:“他那女中音,发挥自如,清晰均衡,舒畅,颤音优美,音调纯雅。他掌握节奏的分寸恰到好处,并知道如何控制胸腔气流速度来发声。”女高音库佐尼当时才24岁,其声誉和粉丝之广与塞内西诺不相上下,具备成功扮演埃及艳后必须的条件:美貌,精湛的演技和如痴如醉的歌喉。有一次排演时严格的亨德尔几乎要把她从窗口丢出去,但上场时还是不负众望。克里奥帕特拉既有皇后的高贵的气质,但在勾引凯撒时却要显得如痴如花的妖娆的美人儿,库佐尼的表演毫无暇疵。据当时的评论,她之所以让人痴迷,并不在于相貌和演技,而是无人能及的演唱。虽然必须遵循音符,但她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来丰富或点缀演唱效果。

图4.歌剧朱利奥.凯撒1724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海报*



歌剧凯撒的成功使亨德尔的名望和收入达到了高峰,也就是在1724年他购置了自己的住宅,布鲁克大街25号,一住就是35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今天亨德尔的故居已改成他的博物馆,从西敏寺出来我们就直奔那里。寻找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番有趣的经历,哪怕站在25号门口,也没有人知晓巴洛克时代伟人的故居,当时心中确实有股寒流和失落感(后来才发现博物馆的网站为了方便参观者寻找,有一段长达2分钟的视频指南)。然而当走进博物馆遇到从世界各地专门来访的亨德尔音乐爱好者时,才领悟到,亨德尔不光是征服了英国人,更是征服了全世界的人。贝多芬曾如此评价亨德尔,称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音乐家。

图5,这是世界各地印的纪念亨德尔的邮票,其中有非洲的刚果,一贫如洗,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亨德尔是属于全人类的*

 

亨德尔于1723年以年租60英镑住进布鲁克大街25号,一年后入英国籍后才正式买下。楼下主要是会客,楼上是卧室和书房,以及3个佣人和管家的房间。亨德尔死后,没有后裔继承遗产,房产留给他的管家, 以后陆续换了不少房主,有军人,有文人,也有外交家。 早在20世纪初民间就有人提出把亨德尔的故居改成博物馆以对他的永久纪念,到了1959年,即亨德尔逝世200周年之际,一个为其集资的基金会正式成立,经过41年的努力,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图6,照片居中的那栋楼是布鲁克大街25号,亨德尔的故居(1723-1759),而美国黑人传奇吉他摇滚音乐家亨德里克斯20世纪60年代末就住在23号,如今也成了他的专门博物馆。亨德尔与亨德里克斯成了从未打过照面的隔壁邻居。

 

博物馆内所有的家具,甚至墙壁都非原装,所见到的一切都是以考古或有关文件的记载精心重建的。唯有楼梯是当年的,几百年的磨损,原先的花纹依然依稀可见,踩上去的感觉还也挺结实稳固。据说亨德尔还热衷收集艺术品,去世时留下近百幅的名画,其中还包括他花了38英镑买的一张伦勃朗风景画,如今已不知去向。博物馆虽然没有想象的那样能见识到不少珍贵的文物,但也有所收获,在礼品部内买了一本英国历史学家赖丁写的有关亨德尔致力于伦敦第一家弃儿医院的小册子,我全然不知那个专写歌剧的德国佬还有慈善家的身份。

亨德尔在英国几乎生活了半个世纪(1710-1759),要始终占领英国音乐舞台并非易事,一则要面对残酷的竞争,二则英国人逐步开始厌倦满口意大利语的歌剧。乔治一世1727年中风驾崩,亨德尔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粉丝,歌剧院的财政收不敷出,濒临破产,雪上加霜的是,伦敦上演了一出由佩普(Johann Christoph Pepusch,1667-1752)谱曲的歌剧,【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震动了伦敦,其受欢迎前所未有,竟然连演146场。18初的伦敦人口约50-60万,再好的歌剧一般演上10场可谓盛演,146场相当于一个天文数字了。

【乞丐歌剧】是一部用母语创作的近似民谣的讽刺歌剧。歌剧的内容并非是古罗马,埃及之类远古时代,却在对上流社会,狡讦的政客进行抨击,同时对社会不公的呐喊,因此深得社会底层贱民欢迎。【乞丐歌剧】的出现对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亨德尔曾试图迎合英国人的口味写了几出幽默,风趣的歌剧,如赛尔斯(Serse)等,然而意大利歌剧再也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了。此刻的亨德尔正是无论在事业和经济上,几乎处于绝境,圣经与基督又让的音乐“起死回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图7,要不是故居左侧小巷墙上这块招牌,几乎没有可能早到亨德尔博物馆

图8,近300年前那个憨厚高大的德国佬也站立在这窗前沉思过。

极为虔诚的亨德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收到朋友寄来一组英语神曲剧本,其中叙述耶稣诞生、生活、受难、死难以及复活的弥赛亚使他最感慨,顿时心里冒出一个强烈的愿望,创作一部英语清唱剧,把自己对上帝的恩情融汇在《弥赛亚》的每个音符中。亨德尔仅用了24天的时间超神速地完成了这部长达2个半小时的大型清唱剧。1742年的4月13日《弥赛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首演,获得极为轰动的效应。不久《弥赛亚》在伦敦公演,国王乔治二世亲自到场,当听到剧中《哈利路亚》时,竟然感动得离席而起,在场的所有观众也不得不随之起立。《弥赛亚》在全世界一直盛演至今,当观众听到《哈利路亚》时,依然自觉站立起来,已成了传统。

图9,大不列颠图书馆珍宝文献馆内展览的亨德尔【弥赛亚】原始乐谱。 原由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收藏,在1957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捐献给了图书馆*

《弥赛亚》的成功又让亨德尔的地位和形象在英国人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来,老头开始富裕了,从而开始他人生的第二个追求目标,慈善事业。亨德尔把《弥赛亚》几乎所有的收入用于救济孤儿,为此他还被聘为伦敦最大的,也是第一个慈善机构的弃儿医院的院长。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也有一席之地的英国著名音乐历史学家伯尼(Charles Burney,1726-1814)曾写道:“无论英国或地球上哪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没有像《弥赛亚》那么伟大,不但给神剧带来了生机,而且为饥饿的穷人带来了食物,受冻的带来衣着,让孤儿找到了归宿”。

大英图书馆的底楼有个稀贵文物展览室,在音乐乐谱原稿类里,我见到了亨德尔的真迹,《弥赛亚》原谱,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的手稿真迹并放一起。此刻我不难悟出出生德国的亨德尔为何选择在英国度过他一生的道理。他的故居得到保存,尸骨享有帝王的哀荣,文稿被当作至宝让公众瞻仰,可见艺术家在英国帝皇,贵族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英国皇室对艺术家的器重,又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恩师,交响乐之父,海顿的故事。在奥地利爱斯特哈泽宫当了近三十年宫廷乐师的海顿曾受到多国皇室的邀请,其中包括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国王,最后英语目不识丁的海顿,深信他的音符语言足以与英国人沟通,还是横跨汹涌的英吉利海峡选择了伦敦。他带去了12首“伦敦交响乐“,疯狂般地风靡整个伦敦。海顿是如此受到欢迎,在民间他被授予牛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在皇室,国王和皇后亲自恳请海顿在英国为家,虽然海顿婉言拒绝,似乎有点不识抬举,但在他死后,英国皇室还是为海顿在西敏寺树碑立传。

法国的君王和贵族也是非常爱惜艺术家的,不管其政治和立场的取向如何,当海顿回到奥地利,正遇拿破仑的侵略。为了鼓动士气,他写了”愿上帝保佑国王“的奥地利国歌,愤然抗击拿破仑。因寡不敌众维也纳还是被法军占领,出于对艺术家的敬仰,拿破仑不计前嫌,专门派一队卫兵替海顿的寓所站岗。

所有这些故事均发生在200多年前的一部分人类的文明生活中,而今天,已经是21世纪了,有个以拜金为唯一信仰的民族竟然还把残害艺术家(上海交响乐团的指挥陆宏恩被押上刑场枪毙,上海音乐学院几乎没有一个音乐家能幸免,光系主任级的教授就有5个含冤自尽),同时又是自残民族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祸首的那具烂尸陈列在象征首都的神圣广场之中,使整个民族继续停留在中世纪的野蛮状态,这才是真正国耻!可悲的是,那里的人不仅没有为此羞耻,反而近来又热衷于歌颂另一个屠夫的电视连续剧,怪不得该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数年前无奈而又绝望地流露出”300年殖民“的哀叹。

写于亨德尔逝世255周年

*因西敏寺,亨德尔故居内和大英图书馆展览室内严禁摄影,有关照片从他处转载

 

浏览(2628) (2) 评论(10)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成去为 留言时间:2014-09-03 19:39:49
康乐园小夜曲:谢谢鼓励,我在文中的观点如今在物质第一的国人面前可能并不时髦,尤其是奥运和世博以后。如今能在此获得不少共鸣纯属意料之外。我猜想,你也是对音乐或艺术很感兴趣,无疑更无法容忍对共产党几十年来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糟蹋。
回复 | 0
作者:康乐园小夜曲 留言时间:2014-09-03 18:21:41
大顶成去为兄雄文,您的历史介绍和音乐评论太棒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不单可以了解过去,也大概能折射出不远的将来,英国从音乐沙漠进化到今天的进程,成兄清楚地道出了其起点。

相对之下,这几十年在我们故国土地上所发生的惨剧是天理不容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小提琴家马思聪逃亡几个月苦海余生、钢琴诗人顾圣婴不甘受辱被迫自尽,假如聂耳冼星海的生命能延续到文革,他们的命运肯定比马思聪更糟糕。

虽然历尽浩劫,但中国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写出一部血泪的控告反思历史。

刚才我在另一个院子聊起海洋文明,如果成兄不介意我拿过来放一下:
---------------

【地缘因素让位于海洋文化,幸运地缘之大河文明让位于后来居上的西洋海洋文明,这似乎是人类过去几千年历史的倒影。】

【海洋文化还具有超人的生命力吗?古老的大河文化地区能后来居上吗?以经济地位和军事实力来比较,似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有很多变数,但从文明的方位去看,大概不容易发生什么巨变,起码在不远的将来如此(指两三百年以内)】
回复 | 0
作者:成去为 留言时间:2014-09-03 11:58:38
莉莉88:却如你所说,1949年后中国是处于逆向文明状态。
回复 | 0
作者:莉莉88 留言时间:2014-09-03 08:09:48
耄 最信奉馬列的兩個“徹底決裂”,所以中國知識分子要下五七幹校;“知青”要“上山下鄉”,“不呆在城裡吃閒飯”;耄 的好學生波爾布特 乾脆把城裡的寄生蟲統統趕到鄉下去,一舉消滅了城鄉差別,貨幣…… 在馬列主義“宇宙真理”的指引下,中國的“進步”與世界文明發展幾乎是逆向而行。其他國家是提升貧窮愚昧跟富裕文明看齊;而耄 則是降低已有的知識教育水平向“大老粗”看齊。 現在的 垬 殘民以逞,不禁讓人想起沐猴而冠這句成語。
回复 | 0
作者:成去为 留言时间:2014-09-02 18:57:11
比较政策:谢谢评论。人类的活动分两类:Discovery 和 Creation。无疑莱布尼茨的贡献是一种Creation. 至于乔治一世,他根本没有心思当英国国王,由于他不懂英语,与英国大臣的交谈只能用并不熟练的法语和非常蹩脚的拉丁语,因此经常居住汉诺威,这可能是他不带莱布尼茨去伦敦上任的原因。歪打正着,同样也是由于上述原因,英国在乔治一世时基本上是议会主政,反而加速了民主制度的成熟。英国基本没有(暴力)革命,却保持社会的持续进步。
回复 | 0
作者:比较政策 留言时间:2014-09-02 15:50:47
图文并茂,谢谢分享。
“人类精神世界的成就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对知识的探求,对幻觉的驾驭,如新技术创造和发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创造往往过时,仅仅成为历史和考古学家的嗜好;然而另一种精神活动的成就则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界限,这就是艺术的创造。”
其实,精神创造在真善美三方面的成就都可以是永恒的。如《纯粹理性批判》(求真)、《实践理性批判》(求善)和《判断力批判》(求美)。
而汉诺威选帝候路德维希(即英王乔治一世)虽然可能有音乐鉴赏能力,但却不肯把他的集法律、外交、历史等职务于一身的“大管家”莱布尼茨带到伦敦就职。人类稀有的通才(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师、心理学、逻辑等)莱布尼茨去世时,正好在汉诺威的英王也不屑悼念一下。如果没有Descartes, Spinoza, Leibniz和Kant用Reason“创新”God、启蒙人类精神,我们今天可能还进入不了modern society.
回复 | 0
作者:成去为 留言时间:2014-09-02 14:49:58
fangbin:对我们的民族来讲,首要的是摆脱中世纪的野蛮,懂得什么是现代文明,其他的大道理可能还是次要的。谢谢鼓励。
回复 | 0
作者:fangbin 留言时间:2014-09-02 12:16:19
一个没有艺术灵魂的民族,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还是陈寅恪的那句话,中国若想超越西方必须在文学、音乐、美术及其他人文科学胜出才有可能。陈寅恪的话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说的,至今在天朝毫无踪影。但是给我的欣慰是,中国毕竟有了一批像作者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总的人口比例中还算少数,但这是中国的希望,因为你不能想象,文化大革命中会出现这样一批年青一代的中国人。
感谢作者的辛劳!
回复 | 0
作者:成去为 留言时间:2014-09-01 17:29:28
谢谢你的理解。我花了这些笔墨,讲了一大推故事,目的就是为了点出文章结尾的那一段。
回复 | 0
作者:和谈 留言时间:2014-09-01 14:29:54
好文,太好了,是我一直想要读到的文章。

”大英图书馆的底楼有个稀贵文物展览室,在音乐乐谱原稿类里,我见到了亨德尔的真迹,《弥赛亚》原谱,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的手稿真迹并放一起。此刻我不难悟出出生德国的亨德尔为何选择在英国度过他一生的道理。他的故居得到保存,尸骨享有帝王的哀荣,文稿被当作至宝让公众瞻仰,可见艺术家在英国帝皇,贵族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成去为
来自: 美国,middle of nowhere
注册日期: 2009-04-17
访问总量: 432,28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梅西安的【時間終結四重奏】和不
· 有圖書館的房子就有靈魂---柏拉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下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中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上
· 芭蕾舞【胡桃夾子】也難免政治正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友好链接
· 天婴:时间就是爱
· 特有理:特有理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珞珈山:珞珈山的摄影园地
· 自由鸟:自由鸟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白黑分芳:白黑分芳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求真知:求真知的博客
· 瑾子:瑾子的博客
· 沐岚:沐岚的博客
· 芹泥:芹泥
· 何岸泉:驾着时间来看你
· 休里:休里的博客
· 芬兰唐夫:芬兰唐夫的博客
· 蔡詠梅:蔡詠梅的博客
分类目录
【游记与杂谈】
· 二戰的德軍和越戰的美軍 -2
· 二戰的德軍和越戰的美軍-1
· 冰海沉船和讓領導先走,英倫三島
· 黑命貴與紅偉兵,英倫三島的觀感
· 我對英國農村的觀感
· 從伊士曼博物館的展覽看美國政治
· 從建築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俄克拉荷馬城國家紀念舘參觀記
· 拱門公園奇石面面觀及隨想
· 公主奥黛特和阿肯色的小號天鵝
【家庭与回忆】
· 從建築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圣诞忆难友,我的农场生活回忆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时评与随想】
· 有圖書館的房子就有靈魂---柏拉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下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中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上
· 從魯本斯【戰爭的恐怖】評美國參
· 烏俄戰爭看西方的擇愛傳統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上
· 近百年的西方自殘史 (一)
· 淺談爲何孫中山縂是反共和擁共國
· 从阵亡将士忌日看人性与兽性
【音乐与思想杂谈】
· 芭蕾舞【胡桃夾子】也難免政治正
· 用音樂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中国人有灵魂吗?电影【立场】之
· 海顿【拜拜】交响乐的联想
· 霍金逝世及其联想
· 匈牙利见闻(五)从李斯特看西方
· 声音中不能忍受之轻: 听交响乐【
· 为瓦格纳去卢塞恩(下)
【欧洲列国杂谈】
· 西方的道德淪喪始於一戰和二戰
· 西方的道德淪喪始於一戰和二戰
· 西方的道德淪喪始於一戰和二戰
· 黑命貴與紅偉兵,英倫三島的觀感
· 我對英國農村的觀感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下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上
· 近百年的西方自殘史 (一)
· 个性是零的社会
· 匈牙利见闻(四)一个不愿忘却的
【古典歌剧杂谈】
· 疫情閉門譚歌劇 (一)
· 为瓦格纳去卢塞恩(上)
· 普契尼的故乡卢卡之游及其随想 (
· 看歌剧卡门的随想
【名人名胜杂谈】
· 梅西安的【時間終結四重奏】和不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 用音樂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下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上
· 提香6幅詩畫400余年后的大團圓及
· 孙中山与中国现状之必然 七
· 孙中山与中国现状之必然 六
【古典名画杂谈】
· 提香6幅詩畫400余年后的大團圓及
· 孙中山与中国现状之必然 一
· 人与动物同舟共济,日本随想之六
· 从两张画看人类社会两种文明,伦
· 穿裤衩的画家和遮丑的明星们
【古典音乐杂谈】
· 西敏寺诗人角亨德尔墓碑前的思索
· 屠夫,乡巴佬和民族主义作曲家,
· 也论中国人音乐才能之缺乏
· 普契尼的故乡卢卡之游及其随想 (
· 威尔第故居前思感恩
· 歌剧弄臣及其随想
· 看歌剧卡门的随想
存档目录
2024-09-24 - 2024-09-24
2024-08-08 - 2024-08-18
2024-01-25 - 2024-01-25
2023-09-07 - 2023-09-14
2023-08-31 - 2023-08-31
2023-05-30 - 2023-05-31
2023-02-27 - 2023-02-28
2022-12-02 - 2022-12-30
2022-11-20 - 2022-11-20
2022-07-04 - 2022-07-24
2022-06-07 - 2022-06-07
2022-05-11 - 2022-05-11
2022-03-02 - 2022-03-02
2022-02-14 - 2022-02-15
2021-11-24 - 2021-11-24
2021-10-26 - 2021-10-26
2021-09-24 - 2021-09-24
2021-06-07 - 2021-06-07
2021-05-12 - 2021-05-12
2021-01-10 - 2021-01-10
2020-12-24 - 2020-12-30
2020-10-27 - 2020-10-27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6-09 - 2020-06-15
2020-05-24 - 2020-05-24
2020-03-22 - 2020-03-22
2020-01-26 - 2020-01-26
2019-12-25 - 2019-12-25
2019-11-13 - 2019-11-13
2019-08-15 - 2019-08-15
2019-06-03 - 2019-06-03
2019-04-21 - 2019-04-22
2019-01-14 - 2019-01-14
2018-12-27 - 2018-12-27
2018-11-30 - 2018-11-30
2018-10-22 - 2018-10-22
2018-09-04 - 2018-09-04
2018-07-16 - 2018-07-16
2018-06-13 - 2018-06-13
2018-04-21 - 2018-04-21
2018-03-14 - 2018-03-14
2017-12-13 - 2017-12-13
2017-08-12 - 2017-08-12
2017-06-03 - 2017-06-25
2017-05-02 - 2017-05-02
2017-02-21 - 2017-02-27
2016-09-02 - 2016-09-28
2016-06-03 - 2016-06-04
2014-09-01 - 2014-09-01
2012-09-02 - 2012-09-19
2012-03-09 - 2012-03-15
2011-09-18 - 2011-09-18
2011-07-16 - 2011-07-16
2011-06-14 - 2011-06-28
2011-05-01 - 2011-05-24
2010-08-08 - 2010-08-08
2010-06-04 - 2010-06-04
2010-05-19 - 2010-05-23
2010-03-01 - 2010-03-29
2010-02-05 - 2010-02-05
2009-11-26 - 2009-11-26
2009-09-28 - 2009-09-28
2009-05-18 - 2009-05-18
2009-04-17 - 2009-04-17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