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成去为的博客  
愿在文化素养和独立思维上与网友共勉  
我的名片
成去为
来自: 美国,middle of nowhere
注册日期: 2009-04-17
访问总量: 429,15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梅西安的【時間終結四重奏】和不
· 有圖書館的房子就有靈魂---柏拉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下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中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上
· 芭蕾舞【胡桃夾子】也難免政治正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友好链接
· 天婴:时间就是爱
· 特有理:特有理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珞珈山:珞珈山的摄影园地
· 自由鸟:自由鸟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白黑分芳:白黑分芳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求真知:求真知的博客
· 瑾子:瑾子的博客
· 沐岚:沐岚的博客
· 芹泥:芹泥
· 何岸泉:驾着时间来看你
· 休里:休里的博客
· 芬兰唐夫:芬兰唐夫的博客
· 蔡詠梅:蔡詠梅的博客
分类目录
【游记与杂谈】
· 二戰的德軍和越戰的美軍 -2
· 二戰的德軍和越戰的美軍-1
· 冰海沉船和讓領導先走,英倫三島
· 黑命貴與紅偉兵,英倫三島的觀感
· 我對英國農村的觀感
· 從伊士曼博物館的展覽看美國政治
· 從建築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俄克拉荷馬城國家紀念舘參觀記
· 拱門公園奇石面面觀及隨想
· 公主奥黛特和阿肯色的小號天鵝
【家庭与回忆】
· 從建築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圣诞忆难友,我的农场生活回忆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 祖父的足迹: 时代悲剧的缩影 (
【时评与随想】
· 有圖書館的房子就有靈魂---柏拉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下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中
· 美國對日本國格和民族的摧殘(上
· 從魯本斯【戰爭的恐怖】評美國參
· 烏俄戰爭看西方的擇愛傳統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上
· 近百年的西方自殘史 (一)
· 淺談爲何孫中山縂是反共和擁共國
· 从阵亡将士忌日看人性与兽性
【音乐与思想杂谈】
· 芭蕾舞【胡桃夾子】也難免政治正
· 用音樂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中国人有灵魂吗?电影【立场】之
· 海顿【拜拜】交响乐的联想
· 霍金逝世及其联想
· 匈牙利见闻(五)从李斯特看西方
· 声音中不能忍受之轻: 听交响乐【
· 为瓦格纳去卢塞恩(下)
【欧洲列国杂谈】
· 西方的道德淪喪始於一戰和二戰
· 西方的道德淪喪始於一戰和二戰
· 西方的道德淪喪始於一戰和二戰
· 黑命貴與紅偉兵,英倫三島的觀感
· 我對英國農村的觀感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下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上
· 近百年的西方自殘史 (一)
· 个性是零的社会
· 匈牙利见闻(四)一个不愿忘却的
【古典歌剧杂谈】
· 疫情閉門譚歌劇 (一)
· 为瓦格纳去卢塞恩(上)
· 普契尼的故乡卢卡之游及其随想 (
· 看歌剧卡门的随想
【名人名胜杂谈】
· 梅西安的【時間終結四重奏】和不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 三個真正美國人的故事,夏季内地
· 用音樂看中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下
· 近百年來西方的自殘 (二)上
· 提香6幅詩畫400余年后的大團圓及
· 孙中山与中国现状之必然 七
· 孙中山与中国现状之必然 六
【古典名画杂谈】
· 提香6幅詩畫400余年后的大團圓及
· 孙中山与中国现状之必然 一
· 人与动物同舟共济,日本随想之六
· 从两张画看人类社会两种文明,伦
· 穿裤衩的画家和遮丑的明星们
【古典音乐杂谈】
· 西敏寺诗人角亨德尔墓碑前的思索
· 屠夫,乡巴佬和民族主义作曲家,
· 也论中国人音乐才能之缺乏
· 普契尼的故乡卢卡之游及其随想 (
· 威尔第故居前思感恩
· 歌剧弄臣及其随想
· 看歌剧卡门的随想
存档目录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1/01/2024 - 01/31/2024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9/01/2016 - 09/30/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9/01/2014 - 09/30/2014
09/01/2012 - 09/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9/01/2011 - 09/30/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8/01/2010 - 08/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11/01/2009 - 11/30/2009
09/01/2009 - 09/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04/01/2009 - 04/30/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有圖書館的房子就有靈魂---柏拉圖
   

       有圖書館的房子就有靈魂---柏拉圖

華爾街日報是我訂閲的唯一報紙。平時無暇統報閲讀,但周末的新書介紹,我是必讀的,就好似虔诚教徒周末上教堂一樣。

華爾街日報的周末有個新書評述專欄,介紹十來本各種題材的最新英語書籍。推薦新書的都是名流,專家和作者,因此在短短數千字的書評中,不僅概括新書的内容,更有畫龍點睛之妙,給與讀者有回味和思考的空間。

柏拉圖在公元400多年前就留給世人一句名言:有圖書館的房子就有靈魂”。 不知當時古希臘出版業情景,但柏拉圖深知文字記載或著書的艱難,不僅需要靈感,更是博聞強志。柏拉圖從師蘇格拉底,老師的諄諄教導,人類共享的哲學精髓,完全是通過他的筆字字句句留給世人。後人能讀他的書,柏拉圖一定感到欣慰,或許也是他把讀書當作人靈魂的緣故。

以誠相待,凡是人都喜歡耳聞目睹是真實的,可惜歷史都是勝者寫的,往往真實歷史的重現只有等到編造歷史的勝利者被新陳代謝后。然而在短短人生中應有自己的靈魂,抵制被騙的凌辱也唯有讀書。可惜大多數人只在乎肉體上的凌辱!

最近寫了分上中下的長文【美国对日本国格和民族的摧残】,實際上是讀了十來本有關著作的體會。好萊塢拍攝了無數有關珍珠港事件為題材的電影,真實性就如渲染娼妓鼓吹婦道一樣。

時間和功夫的限制,無暇讀整本的新書,因此華爾街日報周末版新書介紹成了解渴之甘露。我把挑選的書評打印成冊,每月一本,約200頁,匯總30本新書的介紹。

今天介紹書評中印象較深刻的兩本新書,【爲什麽要殺戮】(簡稱殺戮)(Why War?) 和【這是一本反對死亡的書】(簡稱死亡)(The Book Against Death)。

新書1, 【爲什麽要殺戮}

81zrZ6pHUYL._SL1500_.jpg

新書2【這是一本反對死亡的書】

716yBv36SdL._SL1200_.jpg

在【殺戮】一書中,愛因斯坦在1931年曾向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請教,“有沒有辦法把人類從戰爭中拯救出來?”佛洛伊德回答說,“暴力並非人類獨有的,而是動物王國中普遍存在的。”可以更赤裸裸地說,人獸之別何其多,唯一相同的就是彼此殺戮。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經典理論中,人獸均有【死亡驅動力】(即德語:Todestrieb),是走向死亡和毀滅的驅力,通常透過攻擊、強迫性重複和自我毀滅等行為來表達。

另一本新書【死亡】的作者是諾貝爾獎得主卡內蒂(1905-1994)。卡內蒂是個猶太人,他一生都宣稱自己是死亡“不共戴天的敵人”。這本書可謂里程碑式的著作,匯總了他有關死亡的所有著作。

1948 卡內蒂目睹了二戰期間超過7000 萬人的死亡,約佔世界人口的3%,他在筆記本中寫道:“對我來說,沒有能與此強度和不可動搖相比較的任何感覺。 所有死去的人對我來說仍然真實地活著,不是因為他們對我有要求,不是因為我害怕他們,不是因為我覺得他們中的某些人仍然活著,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該死。迄今為止所有死亡都是數千種形形色色的司法謀殺,但我不認為這是合法的。”

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的問答和卡內蒂對二戰殺戮的感嘆快近百年了,我也回想起自己在參觀諾曼底美軍公墓前曾經的單純和無知。今年秋天我還會路過諾曼底,但絕不會再光顧那公墓,花時間去瞻仰殺戮他人又被不相識所殺的死者。

2023年我參觀曾經戰亂紛飛,死傷無數的,前南斯拉夫所解體的幾個國家,如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黑山,我不顧忌諱與當地居民聊起以往的戰亂。他們的回答完全出乎我所料,戰爭中表現最可怕的是那些平民百姓。他們受害于洗腦,有直接參與殺戮的,更有吆喝的旁觀者。然而給他們帶來的是家破人亡和殘垣斷壁,真正獲利的是那些混蛋政客和戰後重建的商人。

在歐洲旅行時,我們時常會發現羅馬競技場遺跡比比皆是,有的比較完整,也有的已成廢墟。然而古羅馬時代,那些觀衆的狂熱似乎十分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他們為自己下賭注的鬥士,因殺了對方而拼命歡呼。眼前的俄烏戰爭,以巴殺戮儘管與己風馬牛不相及,但社會中的烏合之衆對廝殺雙方的選邊幾乎與古羅馬競技場的觀衆心態可謂一脈相承。正如卡內蒂所說的,人間彼此殺戮是道義和司法的謀殺,而對百姓來説,這種道義和司法完全來自政客們的洗腦!

無法體驗政客們的喜怒哀樂,因爲此生離從政太遙遠了,但希望普通的百姓們消除與動物共同點:暴力。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