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空公司没有直接飞往布拉格的航班,我和妻子只能在伦敦转机。飞机抵达希思罗机场时已近半夜。为安全的原因,机场在次日第一班飞机起飞前关闭候机厅,我们只能卷缩在机场内的某个角落,“有幸”地与几个神色呆滞,衣衫邋遢的城市流浪者,分享一个屋檐下。就在我们脚跟前,还有几个背包族男女青年,他们倒挺潇洒,把睡袋在地上一铺,先是盘腿而坐嬉闹玩扑克,过了一会儿,若无旁人地往袋里一钻,把头蒙住,片刻后即进入了梦乡。 周围已是一片沉寂,但我无法入睡。想起数小时后将漫步在伏尔塔瓦河边,在梦幻已久的布拉格街道上,挤身与串流不息的人群中,感受到他们的脉息,让我兴奋不已。如今虽入萧素晚秋,布拉格还是焕发出春天的气息。因为布拉格的春天已成为20世纪 来人类不畏强暴,渴望和争取自由的代名词和象征。 捷克有两部分组成,即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传说赛特人中的一个叫波伊( Boii)的部落最早在公元前100年首先移居那里。为此波西米亚也就取名于波伊,。不久,塞特人被一些日耳曼部落击败,与此同时,捷克人也开始移居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大约到了5世纪后匈奴和蒙古人交替奴役这块土地直至9或10世纪,亚洲人才被圣罗马帝国的军队赶走。 近千年来,这个弱小的民族历经怆桑,其间有圣罗马帝国铁蹄的踩踏;长达400年之久沦为奥地利哈布斯王朝附庸国的耻辱。捷克人1918年10月28日才第一次尝到了独立自由的甜头,但好景不长,20年后又因慕尼黑协定被英法出卖而再遭希特勒法西斯的蹂躏。好不容易,等到二战结束,捷克人民不但没获自由却又被关入铁幕。又等了40年,天鹅绒革命才为捷克带来了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捷克总人口才一千余万,它的文学,艺术和音乐却为世人所酷爱和仰慕。首都布拉格更犹如一颗光艳四射的珍珠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穿梭不息的游客。它是欧洲唯一没有被二战战火摧残的千年古城,誉称欧洲建筑博物馆。它的城堡,每一座教堂,无论是哥德式的,巴洛克式的,洛可可艺术或巴黎新艺术派的,还有它的剧院,甚至是街坊或由石块精致堆砌的街道(图3)都印刻着把布拉格孕育成伟大城市的历史遗迹。 按计划我们只在布拉格停留短暂的四天,仅仅是走马观花或浮光掠影将有愧于这座久仰的既古老又前卫的城市。为此,“家庭作业”当然不可不做,其中有雷蒙和马丁(Raymond and Martin)合著的东欧列国史,英国史学家和著名记者阿什(Garton Ash)对1989年东欧人民从专制中获得彻底解放的那场不流血革命的切身经历,还有英国出版的卡多根布拉格指南(Cadogan Guides),我比较偏爱卡多根的导游书,史实丰富,内容扎实,而美国的,除了史蒂夫(Rick Steve)的,大 都注重照片的色彩,对景点和名胜的介绍也过于死板,若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当然我也浏览了一些中国大陆出的有关东欧题材的旅游书,仅有一本可值得一读,即渠岩的“布拉格艺术之旅”,在其余的书中,东欧给人留下的印象好比是被抽调了灵魂的空荡荡躯体,因为那些东欧人民令当局恐惧的不愿屈从强权的精神和灵魂从文字 中被和谐掉了。 天亮了,同一个屋檐下的过客,包括那些流浪士,似乎各有所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伦敦到布拉格仅2小时的航程,当飞机徐徐下降,准备着落时,机舱里开始喧闹起来,我想也有不少乘客第一次亲临布拉格,惊叹眼帘下的黄金城。伏尔塔瓦河(图2)犹如兰色的玉带把古城隔开,西边坐落着王宫和城堡(图1),它修建于公元9世纪,一千多年来历经风风雨雨,朝代交替,频繁易主。它 陈设简洁,但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东边是旧城和新城。一眼望去,面积为490平方公里的布拉格几乎没有高楼大厦的影踪,一片金黄色的瓦砺在初秋的柔和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夺目。还有,代表不同建筑和风格,始终与布拉格命运休戚相共的各类教堂星如棋布,有人数了一下,共有503个塔和尖顶画龙点睛般地使布拉格的城貌更有魅力和傲气。 飞机很准点,取行李却不顺利。工人卸下部分行李,正值午饭休息,因此另一半行李要等他们吃完饭后再卸。好不容易取了行装,租了车,这才兴致勃勃地挤身与布拉格窄小街面上串流的车水马龙中,体验古城的脉动。 图1: 布拉格城堡与布拉格城名的来历还有一段姻缘。布拉格(Prah)在捷克文中的意思是“门槛”。据传说,王室侍从在寻找城堡建址时,发现有一个农夫在修建门槛。结果此地正合圣意,即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城堡。然而城堡所在的城市就诞生了,它就是今天的布拉格。 图2:如诗如画的伏尔塔瓦河畔,戏水的天鹅, 宫廷的瓦砾,教堂的尖塔园顶,还有那令人联想翩翩的千年桥,实在是如痴如醉 图3:布拉格比比皆是的,脚踩石块的小巷窄弄为古城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气氛。在欧洲常听到如此玩笑,要是中世纪幽灵还魂,用不着张口问路,也可找到家门。怀古和尊古是欧洲人对自己文化和传统充满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下榻处在市中心,不少热门景点可谓举步之劳。我们首选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桥,犹如维琪奥桥代表了佛罗伦萨,查理桥(Karluv Most)就是布拉格的象征。几个世纪来,500余米长的查理桥始终是跨越伏尔塔瓦河的唯一过道,因此也被称为布拉格的经脉,无论是外来的侵略者或是溃败的军队都在这卵石铺设的桥面上留下了足迹;历代君王进行加冕仪仗队也选此桥吹吹打打,浩荡而过。如今布拉格虽已成了百桥之都,查理桥依然人流如潮,是布拉格每年数百万游客的必经之地。当然对喜欢摄影的游客必须“起早摸黑”,否则只能回家珍数人头去吧! 图4:查理桥临老城区的桥堍居高临下,以往共产党秘密警察曾躲藏在里面窥视和 窃 听桥面上可疑的活动和谈话。如今市民们心境再无约束,查理桥更是充满了生活的 气息 实际上1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伏尔塔瓦河岸上屡屡架桥,因为木桥不断被毁于洪水和激流。到了1342年捷克正遇上一位圣罗马帝国的明君,查理四世。他誓言要建一座和伏尔塔瓦河一样与世长存大桥。担任建桥的建筑师是德国人派勒(Peter Parler, 布拉格城徽圣维特教堂也是他的杰作),当时仅27岁,聪明地用葡萄酒和鸡蛋搀调灰泥来加固桥墩。据记载,查理四世亲自把桥的奠基仪式定于1357年7月9日早上5点31分。如把这一时辰排列为数字恰巧成旋转对称:123597531。查理四世的用意何在呢?这始终是个难解的谜。 此谜终于十八世纪后期,才被一位业余天文学家揭开。查理生于布拉格,31岁成为波西米亚国王,1355年被推选为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四世是中世纪少见的学者君皇,推崇教育,在位期间建立了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布拉格大学(后改名查理大学)。 基于他在数学和星象学上的专研,查理桥的第一根石桩选在这个时辰入土,是因为土星和地球之间正处在最佳的位置上。后来人们又发现查理四世在圣维特教堂内的坟墓,查理桥的一端和夏至的落日丝毫不差地连成一线,更证实了查理四世在天文学上的造诣。 人们开始把查理桥叫作石桥,到了19世纪为了纪念这位明君才用他的名字命名。查理桥至今已近7百年,它彻底降伏了伏尔塔瓦河。2002年8月布拉格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伏尔塔瓦河泛滥,河水曾没过桥身2米,查理桥却安然无恙。当我挤身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 油然想起,如今也有当政者为大事件选时辰讨吉利,诸如8888之类的,相比700年前的查理四世,他们的是何等俗不可医,愚昧和弱智到极点。 图5,查理桥的另一端接马拉斯特拉纳区 (图6),它的桥堍是双体的。矮的取名犹 太塔楼,属于查理桥的前身,建于12世纪,后来桥身被洪水破坏,就与查理桥的塔楼连在一起,桥道居中。查理桥的桥面原来是空荡荡的,近300百年来布拉格的艺术家们逐步在桥沿上创作了30个以宗教和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雕塑,给查理桥增添了艺术和宗教色彩。 图6:马拉.斯特拉纳(Mala Strana),也称布拉格小城区,布拉格最富裕的居民区。历代君王加冕时的盛大庆典游行就在这里的街道上举行。 查理桥沿有30个故雕塑,原件已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内,展出的均是复制品。我们特意想瞻仰的是圣约翰.内波姆克(St. John Nepomuk). 内波姆克神父是14世纪的一个毕业于布拉格大学的普通知识分子。有一次皇后在他面前忏悔了自己所有的罪过,皇帝(梵西施拉四世)想知真情,但内波姆克神父无惧淫威,守口如瓶。皇帝对内波姆克神父使尽酷刑,最后绑住他的手脚推入伏尔塔瓦河。据说,当内波姆克神父堕入何水时,神明显灵,顿时飞沾出5颗耀眼的金星。在雕塑的座基有两块金属的刻图匾,描述当时内波姆克神父遇害的情景。 世界各地的天主教虔诚教徒,有的远自墨西哥前来朝圣。据说大家都想在金匾上摸一下,可获人生唯一的许愿。不巧我们那天运气欠佳,圣约翰.内波姆克神父雕塑所在部位被遮挡。原来自2007年来查理桥正值大维修,为了不认游客望“桥”兴叹,扫兴而归,市政府采取不封桥,进行局部分点施工的两全其美之策。还好,要是查理桥关闭,那可悔及终身了。 多少年来圣约翰.内波姆克神父被捷克人民视作最敬仰的圣人。查理桥众多青铜雕塑第一个就是他的,有三位艺术家在1683于桥沿中央铸成(图7)。一个民族选择最心爱的英雄当然跟他们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休戚相关。他们视人格和荣誉高于权势,这种优秀的品质为这个弱小民族无论是面对外夷入侵或强加于他们头上的专制中维持了自己的尊严。 所谓人的尊严,在任何社会里都应该是双向的,或称给予和自身内在的尊严。尤其是在专制制度里,虽然社会不给予尊严,但作为个人,依然可以活得有尊严。同样,专制制度很难在崇尚自身人格和尊严的民族中找到它的生存空间。此刻不禁想起1949年来,尤其是在政治运动中,中国的读书人大都屈于权势,放弃自尊,或为了在骨头上啃上一点残肉曾不惜出卖挚友,同事甚至父母,夫婿和妻室,这可能也是中国的识字人能比西方更能忍受奴役的原因吧。 图7: 圣约翰.内波姆克神父的雕塑 (从谷歌下载)。在雕塑不远处的桥璧上还镶坎一个黄铜双十字架。据说,内波姆克神父就是该处被残害。当今还流传着一段现代趣闻,1990年被世人(可惜其中不包括把共产党比作母亲的汉人)敬仰的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曾观光查理桥,站立在黄铜双十字旁,说他这里似乎见到了宇宙的中心。为此寻找黄铜双十字架被称是观光客们游布拉格不能疏忽的浪漫之举。 此刻已是夕阳旁照,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查理桥,穿过桥的老城桥堍口来到了布拉格的老城区。附近有两个游览名胜,一个是犹太区,尤其是那里的犹太公墓,可在任何记载布拉格的文字中找到对它的描述。犹太公墓建于15世纪,据说数百年来有近10万犹太幽魂拥挤在这凌乱,荒芜,仅1公顷的寸土之中。现有石碑1万余块,碑文大都因雨淋风蚀不留痕迹。墓地不久就“无葬身之地”,后来者只能“居上”,层层相叠,据推测,有十层之多。二次大战,布拉格落入魔掌7年之久,但犹太人的墓地却仍然是死寂般的宁静。曾记得在中国,死人不让安宁,也被革了“命”,在60年代,几乎所有的城市公墓当作“四旧”被毁,就连如今又被捧为圣明的孔丘之墓也不能幸免。现在中国大陆开始有不少人把毛泽东比作希特勒,我认为并不妥,并非是毛泽东杀人不够多,而是拔高了他的个人素养。 有点遗憾,此行布拉格免去参观犹太区。因为我们将专程去奥斯维辛集中营,见证纳粹骇然的暴孽和追怀120万被残害的犹太人, 另一个就是圣克立门廷学院(Kementinum),它是除布拉格城堡外,第二大综合建筑群。从查理桥出来沿着卡洛瓦(Karlova)大街,转眼就到。整个建筑群仅三处(明镜小教堂,天文塔和国立图书馆)向游客开放,门票440捷克法郎(约20美元)一张。明镜小教堂装饰别致,四壁明镜习习生辉,天花板上的壁画是出自18世纪捷克画家赫贝尔(Jan Hiebl)之手。真正使教堂驰名于世的是它祭坛上的那台古风琴,因为在它的琴键上留下了莫扎特在此表演时的痕迹。 天文塔上有一段外人鲜知的布拉格趣闻。自1842年起天文塔向全城正午报时,届时有一面小旗从塔窗冒出,当守候在河对岸城堡内的炮手,一旦见到那面旗帜立即放炮,向市民报告正午12点正。天文塔的报时服务一直延续到1926年。1866年普鲁士军队围攻布拉格报,报时被迫中断,否则布拉格要面临“午时泛滥”之灾了。 图8:登上天文塔还会给你一个惊喜,黄金色的布拉格全景就全收入你的眼帘底下 圣克立门廷学院内的图书馆(图9)建于1727年,据说它的室内巴洛克式的装潢之精致和华贵居布拉格之冠。总藏书500多万册书,其中古代手稿有6000件,珍贵的维斯哈德法典,还有20000余册的16世纪古书籍,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重点文献保护单位(UNESCO’s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图书馆始终对外开放,历经多次朝代更替,藏书丝毫无损。据馆工作人员对我说,二战后期德国占领军溃退时,他们有点紧张,害怕古书被劫或被毁。后来证明,这种惊骇是多余的。 图9:位于圣克立门廷学院的巴洛克图书馆厅(照片从“布拉格”一书中复制)。贯串大厅的地球仪群已有数百年之久。天花板和书架上的名画使得整个环境更艳丽和华贵。 走出圣克立门廷学院,已是暮色。我们也饥肠辘辘,该好好吃上一顿,酣睡一宿,养足体力,因为布拉格之旅才刚拉开序幕呢! 注:文章中图片除特殊注明,均笔者所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