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二十三首馬詩賞析 李賀(790-816),字長吉,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三鄉)人,是唐代中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以樂府詩見長,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藝術手法上敢於創新,別開生面,不拘成式。無論在立意、意境、鍊字上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語句十分講究,詞藻豐富,修辭手法多變,極有研究價值。可惜他一生困頓,只活了27歲,留下二百四十多篇詩歌,輯為《昌谷集》。 李賀詩集裡有二十三首詠馬詩,極為著名,其中頗多膾炙人口之作,至今為文人們熟誦。在這些詩中,李賀以馬自喻,深興世無伯樂之嘆。筆者這篇小文試對他這二十三首詠馬詩作一番探討性的賞析。由於起初是一首一首地在微博上發表,受字數所限,大多點到主題為止,未作更詳盡鋪陳。希望對初次讀李賀馬詩的詩友有所幫助。賞析如下: 一: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連錢:相連的銅錢,代指障泥的圖案,也可以想象為龍背上的鱗甲本身就像馬背上披着的障泥,以形容馬的高貴;韂(chàn)是墊在馬鞍下的小障泥;金鞭乃王者所用,全詩以馬自喻,感嘆報國無門,故有“無人、誰為”之嘆。 二: 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 此詩着力地體現馬能忍受磨難的毅力:草根雖甜,但沾着鹽一般硬硬的雪粒,不知馬嘴能適應啥樣兒的馬嚼子,就讓它先用雪鹽作蒺藜來試試吧。以鹽擬雪描述的是凍雪,而飄飛的雪還是以謝道韞的‘莫如柳絮當空舞’為當。李賀這句是有意誇張。 三: 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 騶(zōu),御馬之人。周天子就是傳說中的周穆王,正要坐着八馬寶車奔向玉山去會西王母。 (從這兒也看出西王母跟天上的玉帝根本不是一對兒。)御馬人吹起號角,馬開始奔馳,赤兔馬最快,所以捨不得鞭打,故說“承恩”。 四: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李賀不大喜歡在詩里自傲,可這首好像還是因不平而發聲了。二十八宿中的房星正是天馬所在,星隕落而為馬,故近敲而有銅聲。當詩句讀到“帶銅聲”時令人浮想萬千,一種不屈的意志在隱約的神秘感中滲透出來。 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很多文人年輕時都自以為是文功武治的材料,如郭沫若,其實論打仗十個郭也抵不上一個許世友。年輕的李賀也是如此,渴望馳驟沙場建功立業。大漠燕山都是唐代征戰的地方,鈎是吳鈎,就是寶刀,金絡腦是高貴的馬具,那麼馬也應是王者之馬了。 六: 飢臥骨查牙,粗毛刺破花。鬣焦朱色落,發斷鋸長麻。 查牙,錯差的樣子。飢臥在地的馬骨頭都凸出來了,毛粗糙得沒了紋理,鬃毛色彩黯淡,麻繩做的籠頭把額毛都勒斷了。唉,這匹飢餓的馬,其實就是貧困中的李賀。 七: 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干。君王若燕去,誰為拽車轅。 “東王”是誰?《太平廣記》裡稱“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東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陰陽之父母...” 等於把“東王公”解釋為“木公”,筆者覺得還是解釋為周穆王更合乎詩意。“君王若燕去”比喻他的馬車快得像燕子飛一樣,頗讓人聯想近代出土的“馬踏飛燕”那件青銅器,構思如出一轍。 八: 赤兔無人用,當須呂布騎。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果下馬”是供人遊樂的馬,小孩子都可以騎着戲耍。《魏志》裡提到:“濊(huì)國出果下馬。漢時獻之,可乘於果樹下行。”赤兔馬才是戰馬,所以只有猛將呂布才能駕馭它。這首詩把自己喻為赤兔,絕不會供“蠻兒”戲耍。 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龍。夜來霜壓棧,駿骨折西風。 “飂(liù)叔”是還能熟記舜時養龍事跡的人。這首詩里的龍亦馬亦人,說這年月誰還認得好馬?夜來霜雪壓倒了馬棚,在蕭瑟的西風裡,馬砸斷了骨頭也沒有人問。 十: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這首詩還是渴望遇到“伯樂”。“榜”是船棹。詩里說那艄公正等着項羽渡江,項羽卻把烏騅馬賜給他要自刎,這馬就哭啊,心說:你今天拔劍自刎了,可我呢,我到哪兒才能再找到珍惜我的英雄? 十一: 內馬賜宮人,銀韉刺騏驎。午時鹽坂上,蹭蹬溘風塵。 銀韉(jiān),馬鞍下面鑲着銀飾的墊子。李賀在詩里不平地說:“內廷的駑(nú)馬,根本跑不快,就因為是供宮人們享樂的,就能披上刺有麒麟的銀韉。而在坂坡上拉鹽車的千里馬卻累倒在風塵之中。”“蹭蹬”是失蹄而倒的意思。 十二: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這是一匹年輕的馬:耳朵似削尖的竹管兒緊貼馬頭,身上沒一點兒桃花斑紋,這兩句喻馬的神態好,毛色純。接下來說:將來上陣的話一定會被將軍看上當坐騎的。詩句里充滿了對前途的期待。 十三: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寶玦(jué)是環狀有缺口的玉。這首其實在詠伯樂:戴寶玦的公子有俠義之風,拋出重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贈給楚襄王。見“千金買馬骨”典。李賀的詩神話情結常常很濃,詩意還是期盼伯樂。 十四: 香襆赭羅新,盤龍蹙鐙鱗。回看南陌上,誰道不逢春。 香襆(fú)同袱,赭(zhě)羅,紅褐色的綾羅,此處代指罩馬鞍子的羅袱;“盤龍蹙鐙鱗”代指鐫有盤龍圖案的馬鐙。詩里說:若是這樣一匹受寵的馬跑在城南的大道上,那才叫春風得意呢。什麼叫憧憬?這首詩體現的應該就是憧憬的性情。 十五: 不從桓公獵,何能伏虎威。一朝溝隴出,看取拂雲飛。 前兩句是個典故:齊桓公正騎着匹雜色馬面對着太陽盤桓,有隻老虎見到了,以為是專吃虎豹的猛獸“駁象”呢,於是嚇得伏了下來。詩接着說道:這樣一匹寶馬一旦出了溝坎,會凌雲飛起的。李賀在勸誡自己等待時機。 十六: 唐劍斬隋公,拳毛屬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旋風。 唐太宗的六駿之五是拳毛騧(guā),曾陪着唐太宗滅隋興唐,何等威風?李賀用字總有點兒“鬼意”,他不說“追”旋風,偏說“捉”。想象一下伸手抓住旋風,非鬼神之力不可。這首詩是李賀對自己將來施展才能的想象或憧憬。 十七: 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世人憐小頸,金埒畏長牙。 這首詩感嘆世人不識好馬,竟然用春天的禾苗切碎了餵養劣馬(“小頸”的馬是劣馬),而在騎射場上只有長牙的千里馬才能獲勝。懂馬的人認為牙長的馬是良駒,“金埒(liè)”代指唐代豪華的騎射場。 十八: 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 這首詩對貪吏深惡痛絕。伯樂雖出現了,也看到了腹部有“旋毛”的千里馬。可貪吏早把草料銀子都剋扣了,這裡“掊(pǒu/póu)”有搜括意,千里馬吃不飽,怎能躍過高山呢?“驀”,跨越。 十九: 蕭寺馱經馬,元從竺國來。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是中國第一個信佛的皇帝,所以“蕭寺”常用來比喻佛寺。北魏孝明帝也信佛,曾派人到天竺學佛禮,這就是“馱經馬”的由來。詩接下來說:可惜這匹馱經的千里馬空有誠心,卻不懂得討人喜歡。章台,漢代官宦常去的紅燈區是也,“走章台”暗喻討好當勢者。 二十: 重圍如燕尾,寶劍似魚腸。欲求千里腳,先採眼中光。 “重圍”是古代雙重圍繞的腰帶,兩端的交叉處像燕尾。“眼中光”指好馬要眼大且有光彩。詩里說:將軍寶帶上佩戴着魚腸劍,來找千里馬,首先要看馬眼睛是否有淨勝。暗喻當勢者不知如何衡量人的才能。 二十一: 暫系騰黃馬,仙人上彩樓。須鞭玉勒吏,何事謫高州。 這首詩對伯樂也給予同情,實質上也是對最高當權者的不滿。“須鞭”意為“待鞭,備鞭以待”,“玉勒”是玉制的馬嚼子,“須鞭玉勒吏”即“御馬人”。詩里說,如今“騰黃”寶馬被拴到一邊,美人們卻登樓獻唱,而能訓養良馬的人卻被貶去了高州。 二十二: 汗血到王家,隨鸞撼玉珂。少君騎海上,人見是青騾。 “鸞”通“鑾”,玉珂(kē)是馬籠頭上的裝飾。詩里說:汗血寶馬進了漢廷,就該隨着鑾駕才當其用。可偏偏讓漢武帝寵信的方士李少君騎出去閒逛,在老百姓也不過就像匹青騾子一樣。李賀心中對最高統治者不滿哪。 二十三: 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 寫到最後這首時李賀氣更大了,乾脆直接拿漢武帝說事了:你丫煉丹不成,也就是能看到幾縷紫煙。你馬棚的馬又都是凡胎,誰也不能馱你上天! 賞析完李賀這二十三首馬詩,筆者也有了絲絲的感慨: 智高者得千里馬,德高者得伯樂,這是封建社會的完美; 千里馬得擇伯樂,伯樂擇德高者,這是現代社會的完美。 比較而言,前者固難,而後者則更難。 喀什 寫於2011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