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道还的博客
  纪念李宗吾
网络日志正文
思维的本质 2020-09-28 05:48:28

思维的本质


杨道还 9/28/2020


《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介绍之二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人一提到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对其它思维嗤之以鼻。这种无知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那些主张人皆应该且只应该有逻辑思维的人,因为不清楚逻辑思维和其局限,自己互相间攻讦不休。另一方面,这些人对其他思维不屑一顾,也就完全无知。

从应用来讲,现实世界里,至少有几种思维,是在逻辑之外的。例如直觉、灵感、信仰等。

直觉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在数据缺乏时,作出“正确”判断。汤川秀树对这一点有清楚的认识。(汤川秀树《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於东西方的考察》)直觉与任何计算机,人工智能都不同。直觉在“未定义”情形下,能够工作。而任何计算机,人工智能在这种情形下,都只会停摆(stall)或崩溃。阿西莫夫的小说,很多处描述了设想中的机器人的这种停摆或崩溃的情形。科学发现往往是科学家将思维伸入数据晦暗不明的领域,经过若干曲折和跳跃,而达到的。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的开始,就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作例子,讨论了其中直觉的角色,他说,物理学史中对这个发现的逻辑描述是臆造的,并请爱因斯坦做了证实。

科学家直觉的发现,会在数据不断充实后,得到实证,因而直觉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这种思维,不是逻辑思维,也很明显。

诗人、作家、艺术家等的灵感,是另一类逻辑思维之外的思维。灵感不同于直觉对外界数据或刺激的依赖,或者说,依赖性更小,以至于无。灵感更多是创造性,主动的创造性,是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发出(effluence);而不是被动地被外界刺激引发的,或者有意追求得到的。宋魏庆之的诗话中说,“诗之有思,猝然遇之而莫遏,……,皆欲其思之来。”(《诗人玉屑·卷十》)这里的思,即是灵感。贾岛有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灵感之来,可遇不可求的意味很明显,像大数据那样翻遍石头、逻辑思维那样孜孜以求,是得不到的。

灵感和直觉不可重复、不可拷贝、不可使之重现,因而他们的发生是不可实证的。直觉导致的结果可以,一旦得到证实,人们也就欣然接受。一般人既无灵感忽然而来的经验,也不能对别人的灵感有所感通,对他谈灵感,也就毫无意义。但还好,有例子,俞伯牙偶遇钟子期,两相交感,也就留下了千载佳话。俞伯牙因再无钟子期而终身不弹,充分说明了理解灵感的不普遍性,或者说俞伯牙对此有个悲观的推断。又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周遭故国是山围,对境方知此句奇。”“对境方知此句奇”是对理解的经典性描述。为人父母,才知自己父母的苦心,即是同一回事。

显然,通常人的理解,也是逻辑之外的,有常识和良知跨过数据残缺,而达成理解。试图用逻辑和数据说服,如“让数据说话”,因为无法提供彻底的严格定义和全部数据而只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欺骗。

信仰与灵感又不同。信仰的起点就是无,对外在是如何完全无依赖,所以有“信仰一跃”的说法。如德尔图良(Tertullian,150-230年)所讲,“我信,因在此无理。”真正的灵感尚有他人理解的可能,真正的信仰却完全是个人的。

直觉有如,春江水暖鸭先知;灵感有如,庄子在梁上知鱼之乐;而信仰却如玄奘讲,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对于无信仰能力的人来说,任何有关信仰的宣讲,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如对牛弹琴,牛至少还有耳能听。

转回来,还需对唯逻辑思维者有个批评。逻辑有两难推理的麻烦,有因果和相关的分辨的麻烦,逻辑不能处理一因两果、多果,多因多果的情形,逻辑无第一因,等等。提出这些任一问题,都可使惟逻辑思维者陷入永无终止的争辩。这些情形在《修养》第二章有彻底的讨论。《修养》的第二章也指出,三段论的先后顺序,是伪的。前提是归纳得来的,表面看起来是因,其实是后果伪装成前提。这样的思维是逆序而紊乱的,不是思维得以产生的源头,而是事后诸葛伪装成预言家。

这就提出了在半开半闭系统里,思维如何得到动力,和如何实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修养》第二章的主要部分。

显然,直觉、灵感、信仰等都超出了人工智能能够触及的领域,因而对一般人来讲,上述问题也极为重要,理解力总还是需要有一点儿。另外,至少人须知道自己不是低于(inferior to)人工智能的一种存在,或者说,人有可能、有的人可能不是低于人工智能的一种存在。而“人低于人工智能”,因为“机器不犯错”、“机器是完全理性的”、“人会犯错”、“人的思维不可靠”、“人不可靠”等,正是当前人们每天被灌输、洗脑的观念:在强大的人工智能面前,你什么都不是。

通俗地讲,这个重要性在于:哲学家善意地警告,“人死了”;而这一章的讨论则是个安慰,“还能抢救一下”。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本质是概念的联系

对思维的讨论,很容易使人厌烦。这是因为思维多种多样,无法定义,你总不能说胡思乱想、跳跃式、幻想等不是思维。而且即便罗列出上节提到的几种思维,仍然只是一种表象上的讨论。甚至上述几种思维也只是盲人摸象,知道这几种,并不使我们知道还有些什么别的思维在那里,缺了哪些、哪些是重叠的、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辨别比较的标准等等。

那么思维到底为何?《修养》第一章,提出了封闭和半开半闭系统下的概念问题。为什么要重新思考这个概念问题?这个问题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修养》第二章对此给出了回答。

思维的本质是概念的联系。对这个观点的提炼和解释,以及将这个观点应用于对诸子经典、现实社会的分析,和个人如此认识并应用,以我所读,是前人从没完整阐述过的。所以我自认为这一章是对思维问题的“新”的见解。

直觉、灵感、信仰等,都是人“作出”的联系。认识也是。庄子和墨子解释认识,说“接也”。所以这些题目都是这两章讨论所指向的对象。以概念联系来看这些思维以及相关过程,就脱离了肤浅地唯象层次。

以封闭系统为例,在封闭系统里,世界被分割成一个个严格的概念,一切存在可以被一个个标签,“名”,完全取代。世界因此被简化为“名的世界”。逻辑的本质是将封闭系统下的名联系起来,逻辑作用于名与名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旦将所有逻辑联系达成,世界就在人的掌握中了。显然,这是一种幻想。这样的联系因为名实的关系,与实联系;因为体用的关系,与人联系。从思维看去,这两种联系是次生的,因而物和人都可以被忽略掉。人工智能需不需要人?对这个问题,封闭系统的回答只能是,暂时有必要,将来没必要。

下面的引文出自第二章:

【这个世界被各种各样的存在所挤满。中国人称这样的存在为“有”,“有”是与“无”相对的方面。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是从“有”开始的。因此思维一开始面对的问题就是,“何为有”,以及“有”与“新有”的关系。古希腊人提出的原子论、理型即是对“何为有”这一问题的回应。

这样的“有”又需要运动,燃烧,变化等思想配合,以跨过“有”与“有”之间的隔断。大体上,无论原子论、燃素,还是“万物生于水”,“新有”总是从旧的“有”得到的,新的“体”是从旧的“体”分拆而又组合得到的。先秦诸子的设想要复杂一些,他们认为任何存在的“有”,都不能脱离“无”。这里面又有“有无相生”和“无不必待有”两种情形。】

从这个对思维本质的认识,很容易知道,任何两个概念间的“联系”都是思维。这就将所有思维都可摆在一起对比。世界的所有的“有”,即存在,有普遍的联系,可以立足于思维,将其穿起来,即其中有个道路。

理解这一点,对老子提出的“道”就会有更深的认识:道即是让人可以遍及一切的联系通路,行之而成。由“可道的道”的定势思维可以一时适用于所有人之用,也可以永远适用于一部分人之用,但不能永远适用于所有人之用,因此不是“常道”。这需要“常道”下的思维“执大象,天下往”,而“大象无形”,以开放性概括所有联系。

在半开半闭系统里,名的联系不是名自身就完备具有的、不被名的定义所定义。以机器人为例,机器人的结构定义了它的功能,它所能作出的联系和动作,也就是被自身定义的。只有条件反射的人也是如此。

但在实际中,人作出的联系是不同的。因为半开的关系,所有的联系都可能是“理型的”、崭新的、和人创造性作出的。封闭系统只能解释其中第一种“理型的”。

人在定义世界的同时,也定义了自身。这就像房间里家具摆好了,人的行动范围就被定义了。“理型的”系统将人定义为机器人或不如机器人的东西。后两种联系重新定义了人,也就还给人以本来面目:主动性和自我定义性。人的本来面目这一部分,是《修养》第三章要讨论的。人和人类社会的自我定义性,在第五章有讨论。

第二章是从表象层次,即诸子如何处理半开半闭问题的表现,对此进行讨论。诸子的思维,笔者称之为“象思维”,这个名字是从“执大象”而来。这一章解释象思维是什么样的。至于象思维如何可能、人与之对应的结构和功能,则是下一章的主题。

(三)问题的解决:表象层次的解答,象思维

《修养》的第二章“象思维概述”,从人如何在半开半闭情形下思考入手,提出了诸子思考方式是“象思维”,并讨论了思维的层次,分析了想象、信仰等能被容纳在其中的原因和地位。(对直觉的讨论见于杨道还《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

这一章第一节是对逻辑思维的局限的分析,指出,逻辑思维应“知止而不殆”。

巴什拉说:“对于原始人来说,思想是一种聚精会神的遐想,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来说,遐想是一种松弛的思想;这两者之间,‘有生气’的含意是相反的”。(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火的精神分析》)“有生气”即是活跃遒劲。思想如驯顺的拉磨的马或脱缰野马,哪个更有生气呢?这个“生气”是思想力的来源,拉磨的马或脱缰野马表现出的力,从这源泉而来。拉磨的马对墨守成规的联系可以做到很好,然而不离转圈圈,而脱缰野马则是无拘束的联系。

人的思考,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但人的思考并不是只按照语言来,而有个意象层次。先秦诸子的经典,是按照意象思考,然后以形象、语言的形式外化。诸子的文章,多用寓言、比喻来说明和议论,其原因就在于此。李宗吾说:“庄子寓言,是他胸中有一种见解,特借鲲鹏野马、渔父盗蹠以写之,只求将胸中所见达出。至鲲鹏野马,果否有此物,渔父盗蹠,是否有此人,皆非所问。胸中所见者,主人也。鲲鹏野马,渔父盗蹠,皆寓舍也。”(李宗吾《厚黑丛话》成都《华西日报》1935年)对象思维的意象、形象、和语言三个层次讨论,是本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第三节讨论了想象力的由来。象思维与想象力同源,想象力是一种超越性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中,人“作出”的性质特别明显。想象力在现实中以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方式呈现,就表现出创造力。显然,这两者只能来自有开放性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没有想象、创造空间的。

想象是一种“理”想,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错误的迷思。想象能够有所达,有新的创造,必须有某种信作为支撑。信是思维里,比真更为基本的一个基本层次。不信的人,不可能去寻求和得到真。只有相信可以得到某种真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真。也就是说,在思维过程中,信的产生和存在,必先于真的认识的产生和存在。(详细讨论,请参见杨道还《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第十一章第二节)这就涉及到了信仰的问题,一并在此节中进行了讨论。

本章第四节讨论了语言之外的思维层次所用的材料和方法,是在语言之前的。记忆是思维的材料,“显然,在未有文字之前,人类已经能记忆。所以记忆能力的本质不在语言、文字、或符号的层面。人对这些东西的记忆能力是人类史晚近时代才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可以想见,只有当语言、文字、或符号能够被人脑转化为形象时,人才能记得住。现代的研究已经发现,对语言、文字、或符号的记忆在转化为形象时,人能记忆得更好。这个结论是可想而知的,只是通过实验得到了确凿的验证。”

本章第五节转回来,讨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很多人对中文与思维的关系认识不清,这一节也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传统上认为人的左右脑有分工:左脑处理语言,逻辑、分析、推理等智商类的对象;右脑处理形象、直觉、情感、想象等情商类的对象。现在则通常认为,左右脑不仅有分工,也有协作:大脑功能有偏侧性,上述这些功能的执行并不是左右脑泾渭分明,仍需整体上的协作才完成。

显然,只有在左右脑充分协作时,大脑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大脑的潜能难以实现,是因为在现实中,人用脑有偏重。人自觉地不自觉地倾向于逻辑分析、智商发达,或者直觉想象、情商发达,偏执而不是两者协同,均衡地工作。

汉语的听说语言部分需要左脑来处理,形象文字需右脑来处理,左右脑必须协同工作,因而学习和使用中文即是一个加强左右脑联系,使之更为协调、均衡工作的过程。表音文字,虽然需要左右脑协调,但显然,其侧重性、偏颇远过中文。现代科学认为,人类大脑的潜能远未达到,那么中文这样一个加强左右脑联系的语言工具,岂不是开发大脑潜能的利器么?除了中文,还有哪种工具或方法,有两千多年积淀和成熟,能够胜于这一工具?所以,显而易见,汉字不仅优越于表音文字,其潜在的用,更具重要的现实和未来的意义。”

本章第六节讨论了象思维独特的“生”的意象。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哲学读起来,“味道”不一样,一篇文章,用的是中式还是西式的思维,对两者略知一二的人很容易就能觉察出。这个味道,主要是“生”的意象造成的。生即是“作出”;这个不同的“味道”,是开放思维的气息。


杨道还新著《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已于近日出版:https://www.lulu.com/search/?contributor=Daohuan+Yang&sortBy=PUBLICATION_DATE_DESC


本书介绍:

之一:现实世界是半开半闭的




浏览(5460) (1) 评论(33)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道还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10-04 06:23:00

【有时有点背景音乐,噪音也许不错】,是的。但是“俗”不可耐,呵呵。认为我想拿书做敲门砖混进学术圈,这个套路很低俗。书起名《个人修养》,还想进学术圈,岂不是情、智商双低?


我要是将书起名《国学思维缺陷之分析》,估计已经畅销啦,呵呵呵。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AYA_ 留言时间:2020-10-04 05:32:46

呵呵,【还有客观真善美,有点令人发怵】,这个不是在很多人的文章里,令人发怵地反复唠叨吗?


我试图脱离【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一路对直觉,灵感的解释。我认为他们是封闭的,不能揭示直觉,灵感,信仰的来源。他们的框架本质上还是假设精神是物质的子集。很高兴,你已经突破了这个框架,不要再回去。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achedanv2 留言时间:2020-10-04 05:27:16

多谢achedanv2来访。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10-03 12:32:50

思维也许是动物的特殊发展阶段属性,也许植物也有,只是不用脑子而是脉管。。。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10-03 12:31:49

将先天性与普遍性和必然性对比,视乎缺乏没有当然的可比性,主观真善美的说法暗示还有客观真善美,有点令人发怵。我理解你所说的子集意义,认为主观比客观世界包含更多/大。这个观点在你的前边论述里都有体现,值得讨论。


直觉,灵感其实并非孤立存在,无中生有,而是人思维的一种形式,如果你查找目前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对人类(动物)思考研究基本原理就会更加清楚这一点。要弄明白啥是思维,首先要知道思维的生化过程,神经学原理,就像要知道人工智能实质就要解剖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如何产生如此奇妙(人很低级)的人工智能功能一样。

回复 | 0
作者:achedanv2 留言时间:2020-10-03 12:17:46

写的非常好,赞一个!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10-02 11:18:49

有诗为证: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AYA_ 留言时间:2020-10-02 11:04:07

【都是人的思维,哈哈!拿到还有猪的思维,羊的思维,狼的思维不成?】没有么?呵呵。还有小鬼思维等,多的是呢。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AYA_ 留言时间:2020-10-02 10:57:23

AYA_好。姗姗来迟呀。



主观的真、善和美,有先天性,也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这些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与客观的逻辑,数学,几何,因果律等“所谓”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不同。那些客观的,只是个子集,特例,不足用。这与现在人认为的客观的“所谓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更根本的,是相反的。



真正的直觉、灵感超出逻辑层。你所讲的直觉、灵感可笑是逻辑层及以下的,不是真正的直觉、灵感。只有逻辑思维的人,不能理解、分辨直觉和乱猜。你若能有个框架,把直觉、灵感和信仰都有条理地摆进去,就会发现逻辑思维的笑点更多。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10-01 20:46:06

有时有点背景音乐,噪音也许不错,就像没有天地无一成空间一样。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10-01 20:44:40

常识说的认证比较缺乏哲理,世俗,毫无悬念。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20-10-01 20:42:40

两个半人的说法有点意思,其他人多少都是他们的拷贝。。。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20-10-01 20:41:12

物质是精神子集,嗯人的确活在自己躯壳世界里,外在东西如果不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显现实在没有意义:)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10-01 20:37:41

西方的一分为二,嗯。。。这也许从中西医区别看到,也许是中国歌赋诗词与精确科学里归纳的吧,我觉得是一种表象理解。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cunliren 留言时间:2020-10-01 20:32:53

这个理解是心理学上对人思维的基本定义:通过人脑主动活动对认知来源信息进行加工,认证世界对人生的意义。广义上说,存在有意识活动(常义下)和下意识(潜意识)活动之区别。至于思维种类不同学科不同学派分门别类也相差很多。你对认证的说法是核心概念,经常容易被忽视。如果没有认证,人类的思维恐怕还不如乌鸦和猪!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jingchen 留言时间:2020-10-01 19:42:47

计算机技术或广义计算技术本身问题实在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瓶颈,应当说是鸿沟:除了形式逻辑什么都不会,人们才用那种本办法试图模拟人脑思维,取名叫人工智能,其实就是trial&fail,不使用大量数据堆积就是用算法绕开,无法做到人脑思维层次关键是缺乏直觉与灵感,人可以通过感觉将近乎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无界限,快捷联系在一起,比如给煎蛋起名象征太阳光芒图案,比照鸟造出飞机一系列工程创造等。这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控制人类的根本原因,不在一个思维复杂维度上,就像二维动物无法超越平面进入立体一样困难!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cunliren 留言时间:2020-10-01 19:33:02

都是人的思维,哈哈!拿到还有猪的思维,羊的思维,狼的思维不成?

回复 | 0
作者:AYA_ 回复 AYA_ 留言时间:2020-10-01 11:42:45

在哲学上的意义犹如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实证科学与客观事实,我觉得逻辑思维仍然是基本点,没有好的逻辑思维,直觉和灵感也许很荒芜或者很可笑。

回复 | 0
作者:AYA_ 留言时间:2020-10-01 11:39:21

好文要赞一个!人类思维模式的确存在不同,除了经常使用,或者说推理使用的那个“拐棍”逻辑思维以外,直觉,灵感,信仰模式的确也存在。只是直觉与灵感思维其实有重叠性,信仰思维是完全不同的类别与其他三种毫无联系,也许是与生俱来,与家俱来,与皈依俱来?

回复 | 0
作者:道还 留言时间:2020-09-30 16:07:44

嘎博,不好意思,把你屏蔽啦。


原因有三:

一。你断章取义太明显啦,我的原句还在上面博文里摆着呢。虽然你忍耐很久了,自大你是白说了。我要不是自大,就不会写完一本又一本。摆明了,就是认为前人、特别是现代人写的不行。接不接气,不在考虑之内,这个时代只有戏子才接气。你大概也不懂啥叫接气,理解成解气了:这两个词不一样。你似乎也没理解啥叫善意。


二。我讲中国学和术,是国学自大的问题,西方这些如果顶用,我何必讲国学,你自己都知道西方这套没用,就不用在我这儿装神弄鬼了。再说西方哪来的学术,学和术是分家的,所以兔子一开口我就把他顶回去了。牟宗三说,有人讲哲学只知道攀比,像小孩子,“我爸爸有力气,一顿吃十个包子。”我不会表演吃包子。你可以与其他作者去弄鬼,我不吃这一套。


三。这个无关你了。我的时间有限,在这里摆摊卖书,要招揽的人,没时间多讲,要批评的人也没时间去碾压。你在这两个队里还没挂上号。你多写写博文,或者我可以把你放在后一队里,那时再谈。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20-09-30 05:15:44

我们的交流是一边儿建立,一边儿打小鬼。呵呵。


半开半闭在实际中有个重要意义。很多知识分子雷锋想着为“人类”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在半开半闭系统里,这是不可能的,总有新的问题冒出来,只能让人做好准备,自己去随机应变。是困难,还是安逸,我们管不了。



回复 | 0
作者:远方的孤独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09-29 23:17:03

亲爱的道兄,撒旦和共产主义都是用半虚来诱惑人的,我知道和赞赏你的努力,因此我一直说你也会很艰难的。

回复 | 0
作者:远方的孤独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09-29 22:32:43

物质是精神的子集,或者是by product,是presentation。

回复 | 0
作者:远方的孤独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09-29 18:22:16

Only you understand me. I should continue holding on being indifferen t.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cunliren 留言时间:2020-09-29 09:35:21

是的,我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只有“认证”才行。或者如老子说的有精之后,还要有信。钱穆说,中国人神圣连言,圣体神用。用有效验,才是完满。老子讲道,是最高的足用,大完满,不是一般的用。


我认为,向内和向外的认识不是一维的两个方向,不须转身或对比。精神不是物质的子集或者并列的东西。我的书里以克莱因瓶为比喻,讲向精神之内去,却转出于世界之外。虚和实这样合二为一。所以,这样的“认证”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证。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cunliren 留言时间:2020-09-29 09:13:30

是的,我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只有“认证”才行。或者如老子说的有精之后,还要有信。钱穆说,中国人神圣连言,圣体神用。用有效验,才是完满。老子讲道,是最高的足用,大完满,不是一般的用。


我认为,向内和向外的认识不是一维的两个方向,不须转身或对比。精神不是物质的子集或者并列的东西。我的书里以克莱因瓶为比喻,讲向精神之内去,却转出于世界之外。虚和实这样合二为一。所以,这样的“认证”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证。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20-09-29 07:51:17

呵呵,你又冒出来个说法。你爱玩游戏,我说个比喻,游戏任务,打倒boss就完了,不用没事去打那些小鬼:打了很多,又会有别的小鬼冒出来,而且回头还需要打boss。“两个半人”这种小鬼多的是。一个人还要自我冲突,华夏有两个半人,如何是好?呵呵。


无之以为用。没有虚无,是不行的。全虚了也不行。这就像杯子,实心的不行,没有杯体也不行。问题是,杯子好好放在那里,你去分个虚实,然后问,杯子是虚的还是实的。这个问题不成立,是西方一分为二的思维格局,自带的defect。



回复 | 0
作者:cunliren 回复 道还 留言时间:2020-09-29 00:06:03

在我看来,灵感也好,直觉也好,想象也好,都必须向外求“认证”,才能升华。

譬如苯的化学结构的发明者,据说是在梦里梦到蛇咬自己的尾巴而得出苯是个环型结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而不是通过各种实验来反复验证这个灵感,那这个灵感只能停留在“梦见”这个阶段,而不可能升华为人的认知。

至于如何在灵感直觉想象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内省察再省察,期待道还兄的博文。

回复 | 0
作者:远方的孤独 留言时间:2020-09-28 20:20:44

道兄听说过国人的一句所谓华夏只有两个半人的说法。孔子,王阳明,另外半个曾国藩。神创,进化科学理性,虚无,三种思维,其实在我看来只有两种,神创和虚无, 进化科学理性逻辑是一种虚无的美化包装。我觉得道兄最终也会是不自觉走进虚无的。两个半人都是针对人,外管和内控,格局问题,人是被设计出来就回答了所有,才不会是虚无,否则我看悬。

回复 | 0
作者:道还 回复 jingchen 留言时间:2020-09-28 19:04:43

陈兄好,你读得好快。我希望像你这样的有足够学和识来共鸣的读者能多一点儿,呵呵,妄想了。

回复 | 0
我的名片
道还
注册日期: 2016-01-10
访问总量: 194,53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中国传统学术之结构:从道德到厚黑学》近日开始发行
杨道还的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最新发布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不”与“弗”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 善
友好链接
· 老几:老几的博客
· jingchen:陈京的博客
分类目录
【书海偶识】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两个版本
【新书简介】
· 御梦人
· 杨道还的“吾”“我”之辨
· 黄鹤升:古人“吾”与“我”之义不同
· 善
· 体用
· 灵感非直觉小议
· 思维的本质
· 现实世界是半开半闭的
· 哲学家的工厂
· 传统学术与个人修养
【得支离】
· “不”与“弗”
· “有教无类”的英文翻译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杂谈《老子》与老子
· 《老子》中道的“常”与“恒”
【随感】
· 去中国化,内卷也
· 也说木心:千里之行,始于竹下
· 玉帝遣神 等(二则)
· 敝帚自珍(二) 2019-11
· 无题
· 金庸及其他
· “封建二字不可滥用”一文读后
· 2017岁末感怀
· 读“越狱:徐洪慈——中国版肖申克
· 文化差异之一斑:中国绘画有没有
【诸子偶拾】
· 君子不器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三十而立
· 庄子与理工男
【杂谈】
· 贼
· 不轮回,也成佛
· 金庸及其他
· 在魏中军博文章后的回复
· 关于“有”的哲学
· 中国传统学术是必由之路--对嘎拉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下)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中)
· 中国人的性格:风气篇(上)
· 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篇
【中国学术视角】
· 经济的两重性
· 《中国哲学之结构》内容简介
· 人之德,人生目的,论命——略论老
· 道与德的关系--略论老庄异同(之
· 老庄与西方--略论老庄异同(之三)
· 通老必先通庄--略论老庄异同(之
· 略论老庄异同(之一)
· 道德谈略
· 在老几,润涛阎,慕容博主的文章
· 人道的完整循环
【中国学术泛论】
· “不”与“弗”
· “听专家的”,有毛病么?
·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五
· 识与见——读罗素的《如何避免愚蠢
· 无字天书虽好,可人读得懂吗?——
· 谈谈无字天书
·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四
· 丸之走盘(三)
· 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一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二
存档目录
2021-06-11 - 2021-06-11
2021-03-07 - 2021-03-12
2021-02-15 - 2021-02-15
2021-01-11 - 2021-01-11
2020-12-13 - 2020-12-29
2020-11-05 - 2020-11-05
2020-10-08 - 2020-10-08
2020-09-05 - 2020-09-30
2020-05-06 - 2020-05-06
2020-04-12 - 2020-04-12
2019-11-10 - 2019-11-10
2019-08-14 - 2019-08-14
2019-05-27 - 2019-05-27
2019-04-20 - 2019-04-20
2019-03-20 - 2019-03-20
2019-01-27 - 2019-01-27
2018-12-12 - 2018-12-30
2018-11-03 - 2018-11-03
2018-02-28 - 2018-02-28
2017-12-24 - 2017-12-24
2017-11-30 - 2017-11-30
2017-07-05 - 2017-07-05
2017-06-09 - 2017-06-09
2017-05-13 - 2017-05-13
2017-04-04 - 2017-04-28
2017-02-08 - 2017-02-08
2017-01-01 - 2017-01-01
2016-12-10 - 2016-12-29
2016-09-04 - 2016-09-19
2016-08-14 - 2016-08-14
2016-07-06 - 2016-07-30
2016-05-06 - 2016-05-21
2016-04-05 - 2016-04-23
2016-03-01 - 2016-03-26
2016-02-07 - 2016-02-14
2016-01-17 - 2016-01-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