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78級興趣的博客 |
|
77、78級是中國現代化征途中一種精神的代名,中國史上的特殊群體 |
|
|
|
|
|
|
|
|
|
77、78級的集體記憶
□周斌
在某種意義上,77、78級和老三屆新三屆之類的知青集體有着天然的交叉和重疊部分,雖然不是等同的。這一不等同之處就在於77、78級最終從窮鄉僻壤的花果山進入了學院派的如來廟門。一位年輕的教授和博導曾經不無自得地揭示出一個“學術界的1955年現象”:現今諸多學術門派、山頭的掌門人和高手,許多都是1955年左右出生的,有着一段豐富的知青經歷和一段緊隨其後的意氣風發的77級、78級驕傲的輝煌。這樣,他們擁有了辛酸和空白,可同時他們也在辛酸和空白之後獲得了重新生長的機會。就像一片山坡上,剩下一片無人照看的野山楂樹,突然受到特別的恩澤和澆灌,於是就迅速生長,成為最茂盛的一片。而其他的灌木叢卻在默默中自生自滅。他們同樣經歷了苦難,並因為苦難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成。
詩評家和教授程光煒在回憶他的1978年時,摻雜着難以掩飾的幸運感和感嘆。那一年他和眾多握慣了鋤頭的手一起拿起了筆,可是,也就在那個決定命運的窗外,卻有更多的人游離在了這一改變命運的機會之外。當他興沖沖地把那一激動千萬人心的消息告訴一位“很有天賦”的同學時,卻被漠然拒絕了:“你看我還有這個命嗎?”
命運由此分岔,記憶也從此顯得惆悵和沉重。很難想象,沒有苦難和沉重,這幸福又能有多麼珍貴和難以讓人釋懷。在77、78級或者“學術界的55年現象”今天溫文儒雅、西裝革履、海闊天空、進退自如的背後,卻隱藏着一個低低的無言的地平線。他們當年正是從那裡出發的。而在那地平線的背後,黑黢黢的、只有一個輪廓的村莊裡,又埋藏着怎樣的往事和故人?
這就是77、78級的記憶。一旦他們將它從歷史的地平線中拉出來,它又是那樣讓人久久不能平靜、不能釋懷。它是個人的,同時又是集體的,更是歷史的,同時,它又是今天的。 |
|
|
|
|
|
|
|
|
|
|
文章評論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