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许多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
拿破仑·希尔有一次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却被教授的秘书拦住了。拿破仑·希尔觉得很奇怪:“像我这样有名望的人来见教授,也要挡驾的吗?”
秘书回答:“这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来,也要等2个小时。”
拿破仑·希尔犹豫了一阵,虽然他很忙,但他仍然决定等2个小时。2个小时后,教授出来了,希尔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
教授告诉希尔: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惟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会准时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2个小时,很多优秀的主意都来自于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
听着教授的讲述,拿破仑·希尔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意念: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拿破仑·希尔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 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们不仅懂得如此去思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 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 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孩子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以前的孩子,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 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3岁后,孩子的思维就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他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 物的联想展开思维,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但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5岁后,孩子的形象思 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孩子能够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够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能 够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五六岁的孩子在看电视时,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 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 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么哪?’舒拉问。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来,我算给你看。’舒拉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在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
这个代价就是付出努力去独立思考。因此,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 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 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建议二: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父亲就非常善于向孩子提问。为了引导孩子思考关于地球的问题,父亲让费曼设想自己遇见了火星 人,而火星人肯定要问费曼许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要在夜晚睡觉呢?”“地球为什么会有引力呢?”父亲甚至把自己扮演成火星人,与孩子一起来 讨论这些问题。
当费曼长大一些时,父亲就带他去博物馆参观,引导孩子对博物馆的事物产生好奇,父亲则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后来,父亲还让儿子读《大不列颠百科全 书》,然后再向儿子提问,对于儿子没有理解的,父亲再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愉快地说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这些提问和 讨论极大地激发了费曼的兴趣,费曼对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和数学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快就开始自己学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还找到一本旧的课本,自 己学起了几何。
这些使费曼在24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担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建议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绘画神童周小松有一次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石鲁的山水画展。事先,爸爸并没有告诉小松这是一个个人画展。小松看了一圈后对爸爸说:“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每幅画都好。”
爸爸有些奇怪地问小松:“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
小松回答:“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爸爸满意地笑了。
一般的孩子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小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跟爸爸平时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是分不开的。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许多父母 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例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 饭的碗可以用来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来煮粥,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 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建议五:让孩子来处理问题。
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地包办,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15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施展从小就受到了父母的这种培养。
从咿呀学语时起,父母就很注意培养施展动脑的习惯。
父母去商店买油盐,就带上了小施展,让他去看售货员打算盘,做计算。很快,施展对奇妙的阿拉伯数字感到了兴趣。回到家,父母便教他学简单的加减法。
过春节,父母忙着做汤圆,母亲问施展:
“数一数,做了多少个?”
“28个!”施展一一数完了,响亮地回答。
“再做几个,每人才能吃到10个汤圆呢?”母亲启发他。
“再做两个就够了!”
当施展再长大一些,父母就让施展独自到店里买油打醋。每次买东西回来,施展报账一清二楚。就是这种让施展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的思维习惯,并使他顺利地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了一名15岁的大学生。
建议六: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及,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元素周期表。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
建议七: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推理需要对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父母平常要对孩子解释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的:
有个爸爸问儿子:“儿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儿子神气地回答:“我要当兵!”爸爸问:“为什么要当兵?当兵会被敌人打死的呀?”儿子一听,就说:“那我就当敌人!”这个孩子就是由于搞不清楚敌人的概念,作出了错误的推理。
要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题目。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父母可以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让孩子来做。这几种模式是:
一切生物最终都要死亡,
人是生物,
结论:人都要死亡的。
现在不是白天,就是晚上,
太阳还照着美丽的校园,
结论:现在不是晚上。
妈妈的年龄比我大,
姥姥的年龄比妈妈大,
结论:姥姥的年龄比我大。
铅笔、钢笔、圆珠笔都可以用来写字。
结论:铅笔可以用来写字。
我有一副太阳眼镜,
妈妈有一副太阳眼镜,
爸爸有一副太阳眼镜,
我家只有爸爸、妈妈和我,
结论:我们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阳眼镜。
建议八:与孩子玩一些思维游戏。
一条鱼咬住了一个小孩子,孩子的妈妈哭泣着恳求鱼放了她的孩子。
鱼说:“你猜我会吃了你的宝宝吗?如果你答对了,我就放了他。”
妇人思考了一会儿说:“你想吃掉我的孩子!”
鱼兴高采烈地说:“如果我把孩子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所以我可以吃掉你的孩子。”
孩子的妈妈立刻说:“不!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我说对了,你该信守诺言将孩子还给我。<,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Verdana">”
被搞得糊里糊涂的鱼只好松了口,妇人抱起了孩子,飞快地逃走了。
这个女人的聪明就在于她发现鱼思考的前提与她思考的前提是不一样的,然后抓住鱼在逻辑思考上的破绽,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这种关于思维的故事能够训练孩子的逻辑推理,父母不妨在生活中给孩子也创造一些类似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保持安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父亲把他叫过来,拿出100元钱,对他说:
“只要你能猜中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就把这100元给你。”
“真的吗,爸爸?”小男孩高兴地问。
“当然是真的,只要你能猜中。”父亲得意地说。
父亲心想,这下孩子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里,小男孩安静地想着这个问题。
第三天,小男孩认真地对父亲说:
“爸爸,我猜到你心里在想什么了!”
父亲有点惊讶地问:“我在想什么呀?”
男孩说:“你不想把这100元钱给我。”
真是个聪明的男孩,他的推理是正确的,父亲只好把100元给了男孩。
作者:雨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