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论“吃”
刘以栋
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温饱问题是人生中的主要问题。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首先提出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说明关心温饱问题的人很多,否则也犯不着“总设计师”来操心。
以前看到有哲人讲,普通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当时还感到蛮有哲理,现在看来也是故弄玄虚。大家都要吃饭,没有谁比谁高贵。
今年是毛先帝诞辰120周年,海内外都有拥毛派和反毛派。虽然两派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在毛当政时,全国老百姓饿肚皮是大家不可否认的事实。当年有一流行语,肚大腰圆,不是干部就是炊事员。当然,你也可以说,那时心血管方面发病率比较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吗。你愿意经常挨饿吗?
当年批判刘少奇,其中有一条,就是刘少奇曾说,老百姓见面,第一句问候语总是:你吃过了吗?说明老百姓缺吃少穿。当年太年轻,没有想一想,少奇同志当年这句话其实更接近事实。老毛的亩产万斤粮才是骗人的鬼话。真是人妖颠倒的时代。
当然,饥饿也可以变成动力。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动力就是因为邻居曾经告诉他,当作家可以经常吃肥肉饺子。成功真是充满偶然性,当年要是有人告诉我写作可以天天吃饺子,说不定我也成了“作家”呢?
早年读张治中自传,其中提到,张少年在外读书时,看到别的同学有肉吃,也期望家里能给他带点肉去吃。家里传来爷爷的回话,家里没钱买肉,要吃肉只能从家里人身上割。张从此发愤读书,后来张的事迹是有目共睹。
以前看到一故事,一个人说,我不聪明是因为没有吃肉。有朋友给他买了肉吃。他吃完以后说,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人的鼻子是往下长,人的脚往前长了。如果鼻子往上长,下雨就会进水;如果脚往后长,就会被后面的人踩住。
笑话归笑话,当年在中国时,感慨为什么中央领导人八十多岁了,还能召集七十多岁的人,讨论六十岁老人的退休问题,同事说,他们吃得好!不知道中央的特供,是否可以增强人的精力。
有时跟朋友聊天,感觉现在许多年轻人缺少刻苦精神。他们没有生存压力应该是其中原因之一。以前看到七七、七八级回忆高考的文章,他们当年的生存压力应该是刻苦用功的动力之一。他们的子女现在都已成人,未必还像他们那样努力。
对大部分中年人来说,温饱问题的解决是分田到户以后的事。当时农村有些干部对分田到户有抵触情绪,就分田到户的事,编了这样的故事:去问胡耀邦,(回答是)一分一光;去问邓小平,不分就不行;去问叶老帅(叶剑英),一代管一代;去问赵紫阳,只留牛舍场。当年分田到户虽然有阻力,但高层领导的决心还是很大的。
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腐败问题,传说赵紫阳有一熟语: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意思是说,老百姓虽然生活条件提高了,心里仍不满足,对政府还牢骚满腹。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当今的中年人,对吃有着太多的遗憾。小时候长身体的时候,吃要有粮票;穿要有布票。有了粮票和布票,还得有钱。当年吃顿肉,要想想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年的生活,无异于今日的朝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是我们自己。
现在好不容易解决了温饱问题,身体又接受不了享受了。我的医生朋友说,好吃的食品,胆固醇一般都高。我的天,这是什么世道,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享受美食吗!
我的一位年长的朋友劝告我,你们年轻人现在既吃得起,又吃得下,所以要控制自己的饮食,不要放纵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以前念列宁吃黑面包的故事,真的以为列宁要跟贫苦民众同甘共苦,现在想来,其实可能另有隐情。据说列宁心血管方面有问题。我自己现在常吃黑面包,并不是要省下钱给美国政府纳税,而是医生说那样可以控制体重。其实现在粗粮比白米和白面更贵。
吃文化也并非中国独有,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所谓感恩节,就是标标准准的吃饭节。跟中国的中秋节一样,一年收成下来,全家都坐下来,好好吃一顿。美国和加拿大都有感恩节,但不在同一天,因为加拿大的冬天来得早,所以收获也早,庆祝也早。
出国以后,吃是一大遗憾。美国的食品,是中看不中吃。美国的蔬菜,看着水灵,吃着无菜味;美国的鱼肉,看着肥美,食之无肉味。
美国的中餐,绝大部分是为美国人准备的。几乎所有的炒菜,就是放上油和酱油在锅里搅拌一下,色香味俱无,唯果腹而已。
美国的食品,三明治简直就是食品搭配,生冷无味;美国的汉堡包,标准的油炸垃圾食品。美国的色拉,就是寒食节食品。真的饿极了,美国的皮萨还透着点香味。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俄得慌。不管什么食品,适当少吃一点,既满足了口福,也取得了营养。无论哪种美食,多吃不仅浪费,也不利于健康。
节日来临,祝大家吃好!
|